汉初三杰之萧何功高盖主,为何能够得以善终?

小刀刀说史


开国功臣和君主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一起打天下的时候亲如手足,而共享天下之时则视为心患。因为开国之君首先看到的不是个人恩怨,而是他辛苦建立的政权是不是稳固,有没有威胁。那么大权在握的萧何是如何独善其身的呢?

萧何是刘邦的上司,也是刘邦的恩人

萧何和刘邦是同乡也是老同事,两位都是沛县人,只不过萧何比刘邦早入朝为官,萧何担任沛县主吏掾(县令的助手)之时,刘邦还是个无名小卒。萧何性格随和豁达,有识人之才,他为官期间结交了很多朋友,其中有刘邦、樊哙、周勃,在萧何结交的众多朋友之中,他最赏识刘邦。

刘邦并不是一个遵章守纪之人,在他还没有担任泗水亭长之前,就曾多次触犯秦朝律法,因为有萧何暗中的帮忙,刘邦才得以脱身。刘邦担任泗水亭长以后,萧何更加袒护刘邦,所以萧何既是刘邦的上司也是刘邦的恩人,刘邦一直都非常感激萧何。

刘邦担任泗水亭长期间,因擅自释放囚徒触犯秦代律法,被迫逃往芒砀山隐居起来,多亏萧何的袒护,刘邦才死里逃生。

萧何担任沛县主吏掾期间尽职尽责,每次都被秦政府评选为沛县第一优秀干部,但是每当秦政府欲将他调往中央任职时,都被萧何拒绝了。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以后,沛县县令为了不成为秦帝国的替罪羔羊,找到萧何商议,准备起兵反秦,但是沛县令为秦帝国干了那么多伤天害理的事,得不到老百姓的拥护。所以沛县令在萧何的建议下,派樊哙请刘邦回来主持起义。

可是没过几天,沛县令反悔了,他怕刘邦实力太强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想杀了萧何,阻止刘邦进城。结果沛县令的阴谋诡计早就被萧何识破了,萧何翻墙而出与刘邦会和,煽动老百姓将沛县令杀害,随后萧何带着自己的族人投靠了刘邦,拥立刘邦为起义军首领,成为沛公。所以说萧何为刘邦立的第一件大功就是成全了刘邦当沛公。

萧何辅佐刘邦建立西汉王朝

刘邦奉楚怀王之命率兵进入咸阳后,其他将领都在抢夺金银珠宝,连刘邦看见奢华的宫殿,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和美女云聚的咸阳宫,刘邦突然间本性暴露,拥着美女进入秦二世寝宫,随即进入温柔乡。刘邦本是一介布衣,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美女,也没有见过如此豪华的宫殿,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唯独萧何进入咸阳以后不贪财好色,别人都在抢夺金银珠宝,只有萧何在抢户籍资料、地图、法令等图书,并将这些图书一并打包带走。

在古代地图极其重要,除了中央政府掌握以外,别的地方几乎是买不到的,地图就是国家机密。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当初燕国向秦帝国诈降的时候,就献上自己国家的地图才暂时取得秦始皇的信任,可见地图的重要性。

萧何为刘邦抢到这些资料,便知道了天下有多少人口,多少男丁,方便以后收税和征兵,而且有了地图,萧何便知道了粮仓的分布图。后来楚汉争霸时,刘邦能够对抗项羽的围攻,最要的原因在于他有足够的粮草供给。

刘邦被项羽赶出咸阳后,前往自己的封地巴蜀,今天四川一带,刘邦是沛县人(今天江苏苏北一带),他手下的将士大多来自东方,他们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这样一来将士们便纷纷逃走,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刘邦最为艰难的时期。但是由于一个人物的出现改变了刘邦的命运,这人就是韩信。韩信在项羽手下不得志便投靠刘邦,可是韩信在刘邦手下也得不到重用,便逃离汉营另寻明主,结果被萧何追了回来,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任命韩信为军事最高统帅。随后,韩信就给刘邦制定了夺取天下的战略方针,后来韩信几乎为刘邦打下半个中国。

刘、项争霸之时,刘邦屡战屡败还能屡败屡战,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有萧何在关中不断给他补充兵源和粮饷,刘邦才有了稳固的大后方给他提供补给。

刘邦统一天下后,论功行赏,论功绩韩信当数第一,但是刘邦却将萧何立为西汉开国功臣之首,封万户侯,可见刘邦对萧何的信任。后来,萧何因平定韩信叛乱有功,刘邦更加信任萧何,为他加封五千户,赐护卫500名。

萧何为何能够独善其身?

萧何计杀韩信之后,手下谋士对他说:皇上带兵南征北战,辛辛苦苦打下江山,而萧丞相没有上过战场,久居京城,却得到如此多的封赏,恐怕皇上在猜疑丞相,难道丞相忘了韩信的下场了吗?

萧何听后吓了一身冷汗,第二天一大早就拜见刘邦,拒绝接受所有的加封,与此同时,将自己一半的家产捐给国家作为军饷,刘邦非常高兴。

汉十二年秋,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平定黥布叛乱,萧何每次派人送军粮到前线时,刘邦都要问萧何在长安干什么?使臣回答:萧何爱民如子,你在前线作战,他在都城安抚百姓。

最初萧何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一次偶然间向自己的门客提起此事,门客说:丞相要被满门抄斩了,丞相在关中已经十几年了,你做什么事情都为民着想,老百姓都拥护你,皇上是怕你趁他在前线作战,后方空虚,借助民望反汉,皇上开始猜忌丞相了。

萧何听后惶恐不安,为了失去民心,不让刘邦猜忌,萧何以强占民地来自毁名声。刘邦回到长安时,老百姓纷纷拦住刘邦的车队举报萧何的恶行,萧何因此被捕入狱。

没过多久,刘邦手下一名侍从对刘邦说:丞相不可能对皇上有异心,当初皇上与项羽僵持几年,丞相留守关中,如果丞相对陛下不忠,那么关中之地还会是陛下的吗?而且陛下在平息陈豨、黥布叛乱之时,丞相留守关中也没有趁机夺取关中,陛下何以认为丞相有异心?

刘邦想了想,虽然心里不高兴,还是将萧何放了。从此以后,萧何更加谦恭和谨慎了,为了消除刘邦的疑虑,他还将自己的子孙全部送去参军,说得好听是送往刘邦的前线作战,其实就是把自己的子孙后代送去做人质,可以说萧何为了明哲保身付出很多。萧何入狱事件发生一年后,刘邦便去世了,刘邦去世以后,萧何尽心尽力辅佐汉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萧何病逝,享年64岁。


小龙谈历史


萧何是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沛(今属江苏沛县)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刘邦为汉王,以萧何为丞相,萧何极力推荐韩信为大将军,还定三秦。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汉代建立后,以他功最高封为“酂侯”,位次第一。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被拜为相国。那么萧何为什么能善终呢?难道他一点都能被刘邦怀疑吗?答案是否定的,萧何被刘邦怀疑过,也被投进监狱过,但是最终还是得到善终。让我们来吧看一看这段历史吧。

一、被疑自污释高祖

英布谋反后,刘邦亲自率领大军征讨。他身在前方,每次萧何派人输送军粮到前方时,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使者回答,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刘邦听后,总是默不作声。来使回报萧何,萧何亦未识汉帝何意。一日,萧何偶尔问及门客,一门客说:“公不久要满门抄斩了。”萧何大骇,忙问其故。那门客接着说:“公位到百官之首,还有什么职位可以再封给你呢?况且您一人关就深得百姓的爱戴,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百姓都拥护您,您还再想尽方法为民办事,以此安抚百姓。现在皇上所以几次问您的起居动向,就是害怕您借助关中的民望有什么不轨行动啊!试想,一旦您乘虚号召,闭关自守,岂非将皇上置于进不能战,退无可归的境地?如今您何不贱价强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制造些坏名声,这样皇上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会对您放心。”萧何长叹一声,说:“我怎么能去剥削百姓,做贪官污吏呢!”门客说:“您真是对别人明白,对自己糊涂啊!”

  萧何心里明白,对于一般的小官员,刘邦不怕他们有野心,即使他们有野心也翻不起大浪来。所以一有贪赃枉法行为,必遭严惩。对于自己这样的大臣,汉帝主要是防止他们有野心,只要不造反威胁皇权,对于贪赃枉法那些小事,根本无足轻重。为了释去刘邦的疑忌,保全自己,萧何不得已违心地做些侵夺民间财物的坏事来自污名节,并让人告发自己贪污腐败的罪行。不久,萧何的所作所为就被人密报给了刘邦。果然,刘邦听后,像没有发生什么事一样,并不查问。当刘邦从前线凯旋归来时,百姓拦路上书,控告萧相国强夺、贱买民间田宅,价值数千万。刘邦回到长安后,萧何去见他时,刘邦笑着把百姓的上书交给萧何,意味深长地说:“你身为相国,竟然也和百姓争利!你就是这样“利民”啊?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去吧!”刘邦表面上让萧何向百姓认错,补偿田价,可内心里却暗自高兴,对萧何的怀疑也逐渐消失了。

二、谏言被疑入监狱

  一心为百姓的萧何,违心地干了侵害百姓利益的事情,心中很不安,总想找机会补偿百姓。不久,萧何看到长安一带耕地狭小,百姓缺衣少食,可是天子的上林苑中却有许多闲着的荒地用来放养禽兽。萧何觉得太浪费了,便上奏请皇上把这些荒地分给百姓去耕种,收了庄稼留下禾杆照样可以供养禽兽。汉帝刘邦当时正在病中,见此奏章,又恨萧何取悦于民,这可是刘邦的大忌,一怒之下,下令将萧何逮捕入狱。满朝文武以为萧何必犯了大逆不道之罪,怕连累自己,都不敢替他申辩。幸亏有一个名叫王卫尉的人,平日素敬萧何的为人,在侍卫刘邦时顺便向刘邦探问:“萧相国犯了什么大罪?”刘邦余怒未消,道:“休要提他?提起他朕就生气。当年李斯为秦相时,做了好事都归君主,出了差错就揽在自己身上。现在萧何受了商人的许多贿赂,竟要求我开放上林苑给百姓耕种,这分明是想取悦于民,自己得个好名声吗?不知道把我看成是什么样的君主了!”王卫尉闻言奏道:“陛下未免错疑丞相了。臣闻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相国为民兴利,化无益为有益,正是丞相调和鼎鼐应做的职务。民间百姓感激,断不会感激丞相一人,因为有这样的良相,必是贤明之君主选用的。还有一层,丞相如有野心,当年陛下在外征战数年,他那时候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坐据关中,何至反以区区御苑,示好百姓,而去收买人心呢?”王卫尉见汉帝认真在听,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前秦灭亡,正因君臣猜忌,才给了陛下机会。陛下若疑忌萧丞相,不但浅视了萧何,也看轻了陛下自己呀。”刘邦听了,心里虽然不大高兴,但想想王卫尉的话毕竟有些道理,于是挥挥手,当天就命人放了萧何,这样萧何就捡了一条老命。

  萧何当时已是60多岁的老人了,见刘邦开恩释放了他,更是诚惶诚恐,谨慎恭敬。虽然因为全身带上刑具,害得他手足麻木,连路都快走不动了,而且蓬头赤足,污秽不堪,但又不敢回府沐浴再朝拜天子,只得这样上殿谢恩。刘邦见萧何如此狼狈,也觉得有些过意不去,便安抚萧何道:“相国不必多礼!这次的事,原是相国为民请愿,我不允许。我不过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无道天子罢了,而你却是个贤德的丞相。我之所以关押相国,就是要让百姓知道你的贤能和我的过失啊!”刘邦的这段话虽然言不由衷,但对萧何的廉政为民,终于还是默认了。从此以后,萧何对刘邦更是诚惶诚恐,恭谨有加了。刘邦也照例以礼相待,但萧何从此对国事就只能保持沉默了,更加知道进退之道了。

三、萧何为人低调谨慎

 萧何为人十分低调谨慎,让刘邦觉得很放心。萧何这个人很顾大局识大体,可以看出刘邦的一生萧何出力最大。开始推举沛公当领袖,又辅佐刘邦做皇帝。举荐韩信带兵,从而一统天下,而经营后方更让刘邦无后顾之忧,功劳如此大,做人却小心谨慎,没有居功自傲的嫌疑。

  《史记》上记载,萧何做事好请示,无论是制定法令制度,还是建宗庙、社稷、宫室、县邑,总是尽快向刘邦报告,得到同意后,他才开始实施,从不自作主张。按上面的指示办,看上去好像是没有主见,其实,这是最为高明的主见。刘邦是个大老粗,痞子出身,对治国之道一窍不通,萧何想怎么办,他一般都会同意。萧何凡事等刘邦同意才办,这样,效率可能低一些,但确实保险。他的这一做法使刘邦极为高兴,最后,论功行赏时,把功劳的第一名给了萧何。

四、散家财一心为国

萧何老谋深算,懂得克制自己就是保护自己。他和吕后一同诛杀了韩信,又得到封赏,被拜为相国,刘邦还给他配备五百名士卒的卫队。萧何知道,表面上这是对他的赏赐,实际上刘邦已经产生了怀疑,自己得到的好处太多,刘邦觉得很不舒服。他深知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于是,他果断地把全部的家产捐出来当军费。这样一来,刘邦自然十分高兴,没有任何推辞,就收下了。此次捐款又打消了一部分刘邦对萧何的怀疑。

 总之,萧何是个聪明人,懂得进退之道。他知道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高处不胜寒让他变得十分清醒。萧何也看透了刘邦,知道只要是威胁到皇权就有被杀的可能。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为了自己,更为了子孙后代,必须要小心谨慎,让刘邦放心,好在刘邦对萧何一直很厚爱。萧何的忍辱负重、小心谨慎,在危机四伏的汉初官场中,终于成为一个能得善终的幸运者。


燕山永固


刘邦能够取得天下,建立汉朝。是因为身边有一群能人武将,其中以萧何、韩信、张良三位,功劳最大。三人之中,萧何资历最老,一直追随着刘邦,走到最后。当时萧何主要负责军队的后勤,和后方的管理,在这方面萧何能力出众。把一切安置的都有序而规整。特别是当刘邦在前方打仗的时候,会很放心。西汉刚刚完成建立的时候,后方问题刘邦没有操心过。从最初的拥护,到一路的出谋划策,再到新朝建立后,获得高官厚赏。萧何很得刘邦的器重,尤其是封他为酂侯,赏赐无数,派兵保护,一时间荣宠无上,其实,荣华背后掩藏着深深的危机。之后的刘邦,看到天下平定之后,开始了自己内部的清洗,凡是威胁到自己皇位的人,基本都被清理干净了。这三位立功最大的功臣,张良经过审时度势之后,提出了告老还乡,远离官场四处云游去了。韩信比较惨,仍然在官场里打拼,最后被刘邦所杀。和韩信一样在官场打拼的萧何,结局却与韩信不同,幸运的生活到晚年。在汉初的政治风云中,萧何为何能独善其身呢?小编这就带您揭开其中的奥秘

一、早年的交情

刘邦能够打败项羽,很大程度上是自身决定的,刘邦不是傻子,守住自己的皇位没有人能够帮自己,既然这样那就直接把存在威胁的人全部杀死。很多大臣都没有逃过这一劫,功劳越高,死的越快。但是萧何却没有死。彼时,刘邦只是个小亭长,无名之辈,毫无作为,萧何任沛县主吏椽,算是刘邦的上级领导。他不仅精于律法,人情世故也很擅长,当时的沛县县令非常看好他,器重他。按理说,刘邦见了萧何,都该毕恭毕敬了。但是偏偏不,当时很多人对刘邦不以为意,萧何却对刘邦十分尊重。刘邦在起义最开始,押送罪人去咸阳服役时,萧何送给了刘邦一大堆盘缠。按照当时来讲,萧何送去的钱,比刘邦一个月的工资还要高。这让刘邦既铭记在心中,非常的感动。因为记得这份恩情。刘邦成为皇帝之后,首先就给萧何进行封官,还多给他两千户封地。目的就是为了报答这一份恩情。

二、太过老实、威胁性小

萧何是刘邦非常欣赏的人,萧何处事低调,为人沉稳。对利益不争不抢,正是刘邦需要和欣赏的人才,所以每次在出征的时候,都会把后方的重任交给萧何处理。但是他在当上相国的时候,却反而去毁坏自己的名声,这是为什么呢?萧何能及时的洞察局势,在刘邦与项羽战斗的过程中,当时的汉中其实在萧何手中掌控。当时在前线战斗一直僵持的的时候,刘邦多次进对萧何进行安抚。其实在这个时候,刘邦就已经对萧何有了怀疑。萧何猜到刘邦的想法以后,果断的让自己的孙子上战场,为自己的家族树立一个保护牌。在刘邦归国的途中遇到,很多百姓状告萧何,说萧何欺压百姓。回来之后,刘邦埋怨萧何,让他去向百姓认错。刘邦虽然表面埋怨萧何,但内心其实是高兴萧何沉沦的。刘邦知道萧何的为人,也就是要求萧何表明一下自己的态度。其实萧何是故意这样做的,他是非常爱戴百姓的。但是为了保命不得不这样暂时的去侵害百姓的权利。可能是萧何将刘邦的职责当真,于是将自己的地盘开放给百姓,让他们耕种,并且粮食也是给百姓的。这个举动,为萧何赢取了更多的民心,但是也让刘邦更加生气。一山不容二虎,怎么会容忍自己的臣子,比自己还受欢迎。于是,萧何遭遇一场牢狱之灾。

三、百姓支持

对于百姓,萧何是很看重同情他们的,当然,萧何也得到了百姓们的支持。但是刘邦却很清楚,民心的偏向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威胁。萧何后来开始对民众强买强卖,侵占田地,让百姓憎恨自己。原因在是自己属下的提醒下,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后来在自己手下门人的提醒下,萧何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开始改变以往的和善,欺压百姓,强抢田地,让百姓痛恨自己。刘邦的反常引起了百姓们的注意,仔细一想,便明白他的用意了。于是趁着刘邦回国的时候,到他那边告状。萧何的爱护群众,深得民心,刘邦早就听身边的人汇报工作时知道了。那时大局未定,但是刘邦已经开始戒备萧何了。现在大家都明白。萧何为什么这样做了,不这样做的话,刘邦的刀会冲向自己。

四、广交好友,出手相助

比起刘邦,萧何出身不错,知书达理,人缘很好。他善于识人,用人,历史上有名的月下追韩信,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萧河待人,无论对方是谁,他都以尊重为前提。因为他有这样的品性,才有了他和刘邦的莫逆之交,也正是他对别人的这种尊重,让他赢得了很多朋友。萧何有很多朋友,都是因为他这种待人处事的性格所结交的。每当行事都会有朋友提醒他。例如他没有弄清楚刘邦的意图,直接把土地分给农民,就受到朋友善意提醒。刘邦还是没有放弃想要杀掉萧何的心思,萧何被投入大牢,最后被一个叫王尉卫的官员所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