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這個職業已經消亡了

看了一點央視主持人大賽,彈幕都在說這是神仙打架,主持人們的嘴皮子也太溜了吧。

主持人这个职业已经消亡了

節目形式是各地方電視臺主持人的比賽,每個人有90秒的思考時間,抽題後即興來一段(事前應該有一些押題準備),即便是比較緊的主持人也基本上沒有打磕絆的,張嘴就來,一定會把時間完美地填滿,拼的是能不能有點晴之句和扣題。

主持人这个职业已经消亡了

臺下坐了一群央視知名主持人,節目第一期反響就不錯,大家彷彿重新認識了主持人這個行業的業務能力,當然來參賽的都是精英,但把時間填滿,聽不出有錯處是主持人的基本功。

主持人这个职业已经消亡了

很多年前我去河北一個地方頻道參加一個跨年的現場直播——在電視如火如荼的年代,現場直播這種高難度動作非衛視的地方頻道都能搞定。他們的女主持人我們都不認識,但在只有要點的情況下也是口若懸河,隨便一個主題就能全方位地侃,既卡著時間點,又絕對不會過界。

這就是主持人的行業特點,就像化妝師看見一張臉就知道怎麼修容,在所有目光凝視下的坦然,只要起個頭就能滔滔不絕一直講下去,保證都是正確的話,並且講完讓你基本不記得講了些什麼,不會這些做不了主持人。

王小丫說最怕飯局上都是主持人,會沒有一刻安靜,主持人最怕的是沒人接話,所以他們都拼命讓時間裡沒有停頓,會特別吵。他們最擅長的是把所有話都講成書面語,大量使用排比、諧音、抒情、昇華。

主持人这个职业已经消亡了

我體驗過採訪優秀主持人的輕鬆,把主題給他,他自己講半小時,正好整理三千字,沒有一個標點符號是廢的,錄音整理完直接發表,比我想半小時寫完的話還文從字順情緒飽滿,這個人是白巖松。我想他們經過學習訓練已經形成了條件反射,出現意外時普通人會大腦空白,但他們的大腦立刻生成了一篇稿件。

主持人这个职业已经消亡了

主持人的黃金年代是從央視擁有絕對佔有率開始的,那時央視對社會開啟了招聘大門。最早的主持人只是趙忠祥這樣的播音員,1990年春天出現了兩檔綜藝節目。

一個是《正大綜藝》,由泰國正大集團投資,介紹全球風貌加各類表演以及海外劇場,啟用了非職業的相聲演員姜昆和北外女生楊瀾。

主持人这个职业已经消亡了

另一檔叫《綜藝大觀》,以小品歌舞為主,它最重要的主持人是從山東話劇院調來的演員倪萍。

主持人这个职业已经消亡了

第二年,央視面向社會舉辦了第一屆青年業餘主持人大賽,很多已經是知名人士的社會人報名參加。印象最深的是詩人汪國真,儘管他當時也就35歲,但站在一堆剛畢業的學生中間顯得格外老成,因為緊張他拿到了第六名。

主持人这个职业已经消亡了

另一位已經成名的選手是演過《西遊記》玉兔精的甜歌手李玲玉,當時李玲玉已經很紅了,那效果就相當於鄧紫棋去選101吧!

主持人这个职业已经消亡了

第一名是楊瀾師妹許戈輝,大賽給的承諾是實打實的,她因此成為央視主持人。

主持人这个职业已经消亡了

這是北廣系以外畢業生進入央視文藝體系的通道,另外一條新聞主持人通道是伴隨著新聞頻道的崛起被打通的。以往在強調編制的央視,除了廣院(現中國傳媒大學)畢業生、央廣同行(中央廣播電臺)和特批的地方電視臺主持人,其他專業的人進不了央視,何炅在《大風車》實習了幾年,小朋友聽過大拇哥、毛毛蟲,他還是沒拿到央視進門證。

主持人这个职业已经消亡了

1993年,央1的實驗性節目《東方時空》開播,它很有意思,把新聞、紀錄片、MTV一鍋燴,既有給中老年人看的《東方之子》,介紹行業精英;又有講述老百姓故事的《生活空間》;也有為年輕人準備的《金曲榜》;還有硬新聞《焦點時刻》。

主持人这个职业已经消亡了

它不再需要播音員,而是記者型主持,廣院體系外的柴靜、張泉靈、張羽、王志、方靜,很多都是從這個節目成為央視的聘用制員工。

這節目所屬的央視新聞評論部工作氛圍更鬆弛和知識分子化,他們在春節團拜會上的惡搞短片《大史記之分家在十月》和《糧食》,借用了老電影和那些著名主持人的真名來調侃,可以看到正襟危坐主持人私下的樣子,從別名《講述電視流氓自己的故事》就能知道措辭有多尖刻,有一陣在網上流傳甚廣。

主持人这个职业已经消亡了

主持人這個行業從什麼時候開始萎縮的呢?大概和平媒差不多的時間,都被互聯網幹掉了,但每個時期有不同的殺手。

最早的徵兆同樣起於文藝頻道——大型晚會的衰敗。2000年之後,大型晚會是電視臺很重要的一塊,《同一首歌》、心連心藝術團,到地方電視臺逢節假日必上的晚會,中秋、元宵、體育比賽、任何慶典,都需要一臺晚會,這也是歌手最滋潤的時期,一首代表作可以從一線吃到縣城。有經典作品的演員不會唱歌也沒關係,穿i著戲服上臺講幾句話,荒腔走板哼幾句主題曲觀眾就滿足了。

主持人这个职业已经消亡了

大投入拉贊助的晚會下鄉滋生了一些腐敗現象,央視文藝部主任趙安因受賄判了十年,紅極一時的晚會製片人們能全身而退就是走運了。

主持人这个职业已经消亡了

但對晚會主持人形成衝擊的還是真人秀,這種偽紀實形式不再需要出口成章的主持人,即使有主持,也是作為嘉賓的形式以生活化的形態出鏡,比如《爸爸去哪兒》中的李銳。

主持人这个职业已经消亡了

打破綜藝主持人飯碗的恰恰是衛視領頭羊湖南衛視,他們乾脆在《我是歌手》這種王牌節目裡用歌手自己做主現場主持,真正的主持人去做所謂的歌手經紀人,身份等於出鏡記者。除了極少量有固定節目的主持人,一線衛視培養多年的前主持人現在在幹嘛?

主持人这个职业已经消亡了

李湘在淘寶賣貨,朱丹當演員,張丹丹賣繪本,張大大在演員綜藝裡做學徒,仇曉、楊樂樂、趙靚,紅極一時的孟非。。。很少再聽到有人提起他們,沒有了高收視節目的主持人可能過得也不差,只是他們需要利用過往名氣到另一個行業謀生。

主持人这个职业已经消亡了

同樣訪談主持人也不再擁有高關注度,自從明星和普通人可以在微博之類的管道發聲,電視和平媒的對話欄目都只能做熱點延伸,而不是製造新聞 。訪談的單調性也令觀眾拋棄,這個職業比綜藝主持更面向社會,不用美貌,不用臨場反應,只要有名有口條有文化,都可以主持訪談,所以你會看到辯手、記者、文化人、舞蹈家、商界大佬來當訪談主持。

洪晃十幾年前做過一個叫《大人在說話》的夜間談話節目,另外兩個主持人是伊偉和許知遠,當時被嘲笑說是史上最醜主持人組合。

主持人这个职业已经消亡了

這個節目不知道為什麼停播,但觀眾對訪談主持的外形確實沒有要求,不然許知遠的《十三邀》也不會是市面上僅存的文化訪談節目。

主持人这个职业已经消亡了

央視和能到央視比賽的主持人,是這個行業裡稀有的尖子。任何一個行業消亡前,它的頂尖人物都能維持到最後,如果他們願意的話,而屬於基石的那部分人呢?

認識一個市級電視臺的播音員,好幾年前說到他感到前路茫茫,電視臺效益差開不出工資,新人要頂替他的位置,轉行太晚了,除了對著鏡頭講話別無所長。早年間他來過傳媒大學進修,希望能留在北京,無望之後又回到地方,還是不能避免被清退的命運。別說小地方,就連一線衛視的幕後人員,這些年基本都離開去開外包公司了,留在原地的反而不是業務尖子。

曾經主持人是當地耀眼的人物,人人豔羨的工作,如今看沒有幾個工作能做一生。一想到延遲退休我就會想到一個貼子,年輕人天真地問:“你們周圍有40歲還在工作的人嗎?”

毛骨悚然!以後法定的退休年齡應該會延長到65甚至70歲,這漫漫的被遺忘的30年,長度遠超那十幾年的黃金就業期。不只是主持人,其它行業40歲以上的人是不是該消失了?即使你的行業還在風口,你還是要被風口遺棄。

日新月異這個詞,對職場人不是鼓勵,你的行業不能夕陽,你也不能夕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