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乾隆 和嘉庆都认为继承皇位非道光不可?

xiangping_sdk


道光继承皇位的原因分析:

  • 嫡长子的身份是成为皇帝的关键之一

首先大家应该清楚,并不是说大清的江山非道光不可,而是就当时的局面而言,道光是合乎常理的人选, 虽然他是嘉庆皇帝的第二个儿子,但是因为嫡长子“穆郡王”身体较差,在刚刚出生几个月后便夭折了,这就使得排名第二的嫡次子道光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嘉庆皇帝的嫡长子,拥有了合法的继承地位。

在古代的时候,不论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还是汉人建立的政权,因为受到了儒家经典影响,所以在行为规范,以及制定法典、制度时都以儒家思想为蓝本。一是因为该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的时间较长,已经达到了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作用,如继续沿用这样的思想为统治手段,可以帮助一个王朝的统治更加稳定。而在众多儒家思想中,“嫡长子”制度是皇家最为看重的,这涉及的是一个皇室政权的更迭,以及储君的设立。

该制度的诞生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首先,好的一面是解决了兄弟对于储君之位的激烈争夺(排除玄武门之变类的暴力政变),让非嫡长子或是非嫡子的皇子明白,自己是没有资格去争夺储君之位的。

而不好的一面是,并非各个嫡长子和嫡子都有成为皇帝和储君的天赋,所以在选贤任人上有一定的局限行。正是如此,所以很多皇帝虽然打着的是立“嫡长子”的口号,就他们的实际操作来看,并不是如此,当然这样的只是一部分,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立嫡不立长的制度,在中国古代的皇家中,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也是皇室们都遵循实施的规则。

所以,在嘉庆皇帝思考立谁为储君时,道光皇帝的“嫡子”身份便是让他在后来登临大宝、成为九五,并继承祖宗大统的重要原因之一。

  • 皇爷爷乾隆皇帝的喜爱

隔辈亲不仅是现代社会中的现象,在古代的帝王家族中也是存在的,细数历朝历代,很多皇帝都有隔辈亲的情节,就如清朝之前的朝代大明,就将“隔辈亲”展现的淋漓尽致。这种“隔辈亲”不仅会让小皇孙得到他皇爷爷的夸奖和奖励,也会成为后期让他成为一国之君的重要依托。就如明太宗朱元璋来说,他在最初的时候,将嫡子朱标定为继自己之后的下一任皇帝,可是因为朱标身体的原因,明太祖最终“白发人送黑发人”,虽然朱标去世了,但是大明王朝还需要运转,大明的基业还要有人托付,正是在这千钧一发之间,他没有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他的其他儿子,而是传给了他一直很喜欢的皇孙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其实在之前很多人都有疑惑,为什么朱元璋没有将皇帝传给自己已经成年了、并且已经经历了大风大浪磨炼的儿子们?其实朱元璋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朱元璋对于长子朱标的感情浓厚,久而久之使得皇帝更加爱屋及乌的喜欢朱允炆。而另一方面,老人都有隔辈亲的习惯,所以他对于自己这个懂事又孝顺的孙子很是看中和喜欢。

古代君王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相比能力来说,他们更看中“孝”,这也就是为什么道光帝会选择咸丰做皇帝,他所看中的便是咸丰身上的“孝”,虽然当时的鬼子六的能力卓著,以至于到最后虽然道光帝选了奕詝当皇帝的同时,还将奕訢封为了恭亲王,可见当时道光皇帝内心之纠结。

除了朱元璋外,朱棣在选择自己下一任接班人的问题上也是这样,也是因为孙子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在朱棣皇帝通过“靖难”取得了皇位一段时间后,他也开始考虑了自己的立储问题,他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大儿子朱高炽,一个是小儿子朱高煦 ,虽然按照常理来说,朱高炽是妥妥的太子,日后大明的储君,但是因为朱高炽天生形象不好,异常肥胖,还因为脚疾走路不便,所以朱棣对于这个孩子很不喜欢,而对待身材高大,颇有朱棣当年英武之气的朱高煦更加喜欢一些。

当时的朱棣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也非常纠结,后来明朝大才子解缙的一句“好圣孙”才让朱棣恍然大悟,决定将朱高炽立为太子。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因为这位皇孙聪明可爱,所以使得朱棣对他很是喜欢,这样的喜欢便直接影响了两代皇帝的任命和接替。

道光便是如此,晚年的乾隆虽然恋权,对于自己的儿子嘉庆充满了敌意,但是对于自己的孙子道光还是很喜欢的,毕竟他已经是老年人,对于孙子总有一份特别的感情在里面。据说,在道光十岁,也就是在乾隆五十六年八月的时候,当时还是十岁的道光帝陪着乾隆打猎,因为是和皇爷爷一起,所以小道光很是兴奋,正是凭借着这一股子兴奋劲,居然让他打到了一只鹿。当乾隆看着自己的这个孙子如此英勇,颇有几分自己当年的影子,于是一高兴便赏赐给道光一件黄马褂和花翎。正是如此,使得后来乾隆帝对自己的这个孙子很是留意和喜欢,这也在潜移默化中,将道光推向了日后大清储君的位置上。

对于突发事情的处理

如果前面这些因素都是辅助作用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一件事情,便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和巩固了道光帝在嘉庆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在嘉庆十八年的时候,不可一世的天理教徒通过和皇宫中的“内应”里应外合,成功的攻入到了皇宫内。在当时,嘉庆皇帝在避暑山庄中避暑,毕竟安逸惯了,皇宫中的人对于这样的架势都很害怕,所以在这一百多号人攻入到皇宫内后,整个皇宫都乱做了一团。

在宫中的道光帝并没有害怕,他迅速集结起了可以反击的有生力量,在反击的过程中,道光帝还携带了鸟枪,于是在一番操作下,天理教徒很快便得到了镇压,稳住了当时的局面。

因为在这样的活动中表现突出,所以道光帝在后来被嘉庆帝称赞为“忠孝兼备”。

正是在此次事件中出色的表现,成为了他在日后继位为皇帝的重要条件之一。


木剑温不胜


道光帝是最后一位“古代”皇帝,也是第一位“近代”掌权人,他的身体跨入近代,但灵魂依旧在古代。

1782年9月16日寅时,一位皇孙在紫禁城诞生,他就是绵宁。年过古稀的乾隆喜得皇孙,自然多了几分喜悦。在这之前,他已经秘密立永琰为皇太子,这位皇孙的到来对大清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嫡长子的份量

乾隆三十九年,年仅十四周岁的永琰与原配喜塔腊氏完婚,夫妻两感情很深。嘉庆元年,嘉庆登上皇位时,就册封喜塔腊氏为皇后。但她福气并不厚,仅仅当了一个月的皇后就去世。此时,她与嘉庆所生的嫡子绵宁十五周岁。

满清入关后,渐渐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在确立继承人的问题上,嫡长子的情节始终挥之不去。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很早就将嫡子胤礽立为皇太子,结果失败。雍正吸取前面的教训,创立秘密立储,选择的继承人既非嫡也非长。

但嫡长子的情节又影响了乾隆,他两次将嫡子内定为继位人,却因天公不作美而放弃。后来,乾隆只得采用立贤的秘密立储,并将其确定为本朝家法。虽有家法限制,但在汉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嘉庆也不能置身事外。康熙、乾隆没有实现的嫡长子继承制,嘉庆又何尝不想实现呢?

嘉庆对这位嫡皇后充满怀念之情,皇后去世两年多后(1799年),就将绵宁秘密立为皇太子。

二、绵宁不仅能健康成长,而且文武双全

乾隆五十二年,在一个良辰吉日,年仅五岁的绵宁在总管太监的引导下,进入上书房,拜秦承业、万承风为老师,开始了学习生涯。

清朝是马上得天下,但入住中原后深感不能马上治天下。为了稳坐天下,大清的皇帝格外重视对皇子的教育。顺治帝起,皇子们都要接受严格的读课制度,潜心学习中原传统的经史子集。

清代著名文人赵翼,乾隆中期入内阁中书,在皇帝的秘书机构当秘书,曾目睹过绵宁等皇子读书的情景,并做了细致描述:

“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门迥绝千古。余内直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然则文学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娴熟?宜乎皇子孙不唯诗文书画无一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理乱已了然于胸中。”

上书房的教育极为严格,老师对就学的皇子、皇孙具有处罚权。对于皇孙们的学习时间,都有专门人员进行登记,以备核查。乾隆时常亲自查阅皇子、皇孙的学习情况。1789年三月初六,年近八十岁的乾隆来到上书房查岗,发现三月初一到初六,所有的皇子、皇孙的老师都没到上书房上班。乾隆大怒,当场向皇子和上书房总师傅责问原因,并处分一大批工作人员:上书房总师傅被贬为侍郎、大学士稽璜降三级留任、军机大臣王杰降三级留任,绵宁的师傅秦承业、万承风革职留任。时年七岁,正在上书房读书的绵宁目睹了这一切。

在对待皇子的教育方面,嘉庆与乾隆一样,十分严格。嘉庆十五年,有一天下暴雨,地面积水很深,导致上书房的师傅没能上班。嘉庆知道后,指责上书房的老师:“明系怠惰偷安,有旷职守,不可不加以惩治”。结果又是一批皇子们的老师被处分。

在绵宁被秘定为继承人后,嘉庆对他的培养更加重视,一旦有空就亲自督促其学业,并为绵宁题写“养正书屋”四字。这四个字出自《易经》中的“蒙以养正”,可谓寓意深厚。

绵宁的四位老师,前期的秦承业、万承风,后期的汪廷珍、徐颋,都是饱读诗书、人品俱佳的名儒。名师授课,皇帝监督,绵宁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学习成长。

“予自六岁入上书房,受诵经史。稍长,即于讲肄之暇,留意篇章,积累岁时,渐成卷帙,非欲雕琢曼词,盖陶冶性情,典学不废,借以自励而已”

这是绵宁对读书时的自我评价,从历史记载来看,还比较中肯。绵宁是一位好学的皇子,在勤勉苦读时写下两千九百二十六篇诗文。对于绵宁的学问,嘉庆是比较满意的。

在弓马骑射方面,通过两件事可以看出,绵宁的功夫也是不赖的。

第一件

“乾隆五十六年八月,高宗行围威格逊尔,上引弓获鹿。高宗大喜,赐黄马褂花翎——《清史稿•宣宗本纪》”

那年,八十岁的乾隆率领满朝文武打猎,将绵宁带在身边。九岁的绵宁一出手,竟然射中一头鹿。乾隆很开心,当中赏赐绵宁黄马褂和花翎。为了纪念此事,乾隆还赋诗一首:

“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遵绵奕叶,承天恩贶深仪刑”

乾隆将绵宁射杀鹿与自己小时候在康熙面前射杀熊相提并论,赞美皇孙比自己更早出道,对大清江山后继有人感到无比欣慰。《清宣宗实录》记载,乾隆对绵宁“期勖之意深矣!”嘉庆元年,绵宁大婚,就是由乾隆亲自主持。这传递出的信号,已经表明乾隆属意了绵宁。

第二件

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徒兵分两路攻入皇宫。他们打着“大明天顺”的旗帜,杀声震天,一直打到皇后寝宫储秀宫附近,守卫皇宫的清军猝不及防。

这时候,绵宁镇定自若,开枪打死两名领头人,率领侍卫全力抵抗,最终扑灭这场事变。事后,嘉庆对绵宁大加赞赏,并加封其为智亲王,连同绵宁用的武器也被加封为“威烈”。通过这件事的锻炼,绵宁就已经脱颖而出,他的皇太子之位也更加稳固。

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在承德避暑山庄去世,绵宁在经过一个“小插曲”后,顺利地登上皇位,即道光帝。

秋媚说:道光的即位,与乾隆有相似之处,都曾受到爷爷的青睐。但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的表现突出,能够赢得父皇的信任,毕竟父皇才是皇位的最终裁决人。道光虽是由古代到近代的皇帝,但并没有带领大清完成转型,也没有挡住大清衰落的脚步。


秋媚读史


首先必须要明确一点:乾隆和嘉庆父子从来也没说过皇位一定要传给道光之类的话!

乾隆

乾隆五十六年(即公元1791年)八月,十岁的绵宁(道光)跟着祖父乾隆一起去木兰秋猃,结果射得小鹿一只,让乾隆喜出望外。


乾隆五十六年八月,高宗行猎威逊格尔,上引弓获鹿,高宗大喜,赐黄马褂、花翎。—《清史稿·宣宗本纪》

想到大清进关百余年的今天,绵宁能不忘满族尚武之本,自然倍感欣慰;又想起七十年前的今天,自己(十二岁)和祖父康熙联手射杀了一头大黑熊,孙子现在比自己还小两岁,却颇有自己当年的风采,乾隆一时情难自抑,又给孙子写了一首诗:

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尊绵奕叶,承天恩贶慎仪刑。

诗中饱含了乾隆的欢欣喜悦,尤其是“家法永尊绵奕叶”,似乎就在暗示绵宁会是万里江山的二代继承人。加之绵宁之父永琰此时已经是乾隆密立的皇太子了,他这话不是在暗示将来继位的嘉庆要选绵宁做接班人吗?我想这也就是题主说乾隆认为皇位非道光莫属的原因所在吧。



其实这话要看你怎么来解读,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你要刻意理解成乾隆属意道光可以,毕竟道光登基已经是既成事实了;你要是单从字面上来看,“永尊绵奕”也就是说社稷会按照“绵”、“奕”这些字辈的人千秋万世地这么传下去,皇孙绵宁长大成人后也定能治理好江山或者辅佐后继之君,为祖宗江山增光添彩。

嘉庆

嘉庆十八年,一百多名天理教铤而走险跑来攻打紫禁城,宫中闻讯一片大乱,而此时嘉庆皇帝正在承德打猎,对此事毫不知情。

恰在这个时候,皇次子绵宁奉旨提前回京(本来他也跟着行猎去了),正好赶上了这场事变。

他一方面派人出宫调集援军,另一方面传令各戒严,而自己则拿着一杆鸟枪站在养心殿门口,还射杀了几名天理教徒。

事后,他向父皇嘉庆写奏折报告了宫里的情况。


嘉庆皇帝对儿子这次临危不乱、井井有条的布置十分满意,称赞他说:“忠孝皆备,岂容稍勒恩施。”,还封他为“智亲王”,所用的那杆鸟枪也被赐名为“威烈”。但嘉庆同样也没有说皇位将来要传给他,只是对他表彰了一番罢了。而道光在这次变乱中的出色表现,确实为他后来成功即位埋下了伏笔。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看法了,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晓史才能明事


嘉庆二十五年,嘉庆皇帝突然驾崩,也没来得及留下立储遗诏。嘉庆帝一共有四个儿子,最终却由排行老二的旻宁(道光)继承大统,总结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点:

火药枪打下皇位

嘉庆十八年,天理教起义军趁嘉庆在承德之机,攻打紫禁城,他们事先买通了宫内的部分太监做内应,但还是暴露了身份,西华门的起义军虽在太监的带领下顺利闯进宫门,但冲到隆宗门的时候,宫廷侍卫已经关闭了大门。

由于宫内群龙无首,嫔妃和太监们四处逃窜,不知所措,哭声一片。在这紧要关头,旻宁挺身而出,展现出他处变不惊、指挥有度的难得品质。原本旻宁也随嘉庆去了承德,因为某种原因而提前回京了,正好碰上这场突变,但也因此成就了自己!

当时旻宁正在上书房读书,听闻事变的消息,第一时间站了出来,命令各门戒严,同时派人去调集援军,而自己则坐镇养心殿观察局势、统一指挥。

虽然隆宗门紧闭,但还是有几个人爬上了养心殿对面御膳房的房顶,准备跳进来打开门。见此情景,旻宁举起火药枪射击,但那时的火药枪不比现在的枪还能连发,打完一枪只能重新装填,紧张的旻宁一时找不到子弹,就扯下衣服上的金扣子装进枪膛再次射击,就这样把御膳房房顶上的那几个起义军打退了!

旻宁争取到宝贵的时间,等到援军赶到,消灭了起义军。事变一被平息,旻宁赶到储秀宫安慰母亲,并命令西长街布置警戒。嘉庆帝得知消息后,对旻宁大加赞赏,加封其为智亲王。加封得赏后的旻宁,并没有得意张扬,反而像嘉庆坦言自己当时也很害怕,还有一些地方处置不当。谦虚诚实的旻宁,让嘉庆更加喜爱!

代父祭祖,继承大统顺理成章

旻宁从小文武双全,深受乾隆和嘉庆的喜爱。嘉庆原有四个儿子,长子早夭,旻宁排行老二,就成了实际上的长子,而且旻宁被封为智亲王,在三个兄弟中爵位最高。


嘉庆二十四年正月,嘉庆帝让旻宁代表他去太庙祭祖。这在封建社会的皇家,此举意义非凡,让朝廷上下都认为嘉庆是要传位于旻宁。嘉庆暴亡后,旻宁继位,顺理成章!

众人支持道光

宗室贵族,认为皇二子旻宁文武双全、有胆有识、忠孝兼备,可以继承大统。孝和睿太后虽然不是旻宁的生母,但也支持旻宁继承皇位。有了宗室和皇太后的支持,加之后来军机大臣托津和戴均元称于承德避暑山庄找到了嘉庆立储遗诏,遗诏也是称立皇二子旻宁继承皇帝位。如此一来,旻宁登基为帝顺理成章,成为大清帝国第八位皇帝,年号道光。


北农小张


道光能够继承皇位,当然与乾隆和嘉庆对他的喜爱不无关系,但是,道光能继承皇位,并不是完全是乾隆和嘉庆都认为继承皇位非道光不可。下面,我们从天时、地利、人和共3个角度来分析道光继承皇位的过程,再来总结道光继承皇位与乾隆和嘉庆的关系。

一、道光是长子长孙,这让他占据了继承皇位的天时

道光皇帝名字叫做旻宁,出生于乾隆四十七年,是嘉庆帝嫡出的皇次子,母亲是皇后,但是,嘉庆的大儿子早夭,所以旻宁也就成了嘉庆的嫡长子、乾隆的大孙子。自古以来,封建社会讲究长子继承制,皇家也不例外,所以,旻宁在继承皇位上占据了优势。

但,长子继承制只是一个优势而已,并不代表皇位就能百分百由旻宁继承,真正能赢得乾隆和嘉庆赏识的还是下面两件事。

  1. 狩猎获鹿,受到乾隆表扬。在旻宁10岁的时候,跟随皇爷爷乾隆前往外出狩猎,骑马射箭,表现勇猛,捕获一头小鹿,这给乾隆留下很深的印象,而且,对于长孙获鹿一事,乾隆十分高兴,同时,睹物思人,乾隆想起了自己年少时跟随皇爷爷康熙围猎的情景,心中未免有点儿小感慨。所以,带着这份高兴和感慨,乾隆帝当场表扬了旻宁,并赏赐了黄马褂1件,花翎1件。

  2. 平定天理教,嘉庆称他为“忠孝兼备”。嘉庆十八年,旻宁31岁,那一年天理教起义,教徒一路攻进紫禁城,旻宁面对这突发事故,沉着应对,率军平定了这次动乱,并亲自用鸟枪打死了两个教徒。嘉庆帝闻讯很高兴,随即为旻宁加官行赏,封旻宁为和硕智亲王,赐旻宁的那把鸟枪为“威烈”,同时,嘉庆皇帝称赞他“忠孝兼备”。

可见,旻宁排行老大,办事得体,沉稳厚重,先后赢得爷爷乾隆、父亲嘉庆的喜爱,让他在继承皇位中占据优势,这个优势也就是--天时!

二、嘉庆围猎,暴病而亡,让当时在场的旻宁占据了地利

嘉庆二十五年秋天,嘉庆去热河巡猎,突然暴病而亡;当时,嘉庆身边除了一些大臣外,只有皇次子旻宁、皇四子绵忻陪伴其左右。由于平时嘉庆帝身体健壮,未曾确立储君,这下给在场的皇次子旻宁有了可乘之机,有一种说法是在场的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建议由旻宁继位,并得到拖津、戴均元等重臣的同意,伪造了遗诏,安排亲信,快马加鞭,一路疾驰,将遗诏送于乾清宫,并存放于“正大光明”牌匾后面。为旻宁继位,创造了说服力和合法性。

三、太后懿旨,一锤定音,让备受质疑的旻宁占据了人和

虽然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提议由旻宁继位,但是,这并不完全符合清朝的“潜规则”。因为清朝“潜规则”中,总管内务府大臣没有资格提这样的建议。所以,对于让旻宁继位一事,还是备受质疑的。

孝和睿皇后闻听此事,随即张了金口:“皇上驾崩令人十分悲痛,但悲痛之后,众大臣就要考虑继位之事,对于旻宁,我们都知道他平时仁义道德,英武睿智,秉性谦逊,应该继位,我想,先帝也是想立他为继承人,只不过先于驾崩,没有来得及明谕,众大臣应该抓紧帮扶旻宁早日继位,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这个懿旨,对于旻宁来说,极为重要,不仅打消了众人的质疑,更是化解了一场血雨腥风。

在这里强调一下,旻宁不是孝和睿皇后的亲儿子,人家孝和睿皇后有两位亲儿子,一个是皇三子绵恺,另一个是皇四子绵忻;先帝驾崩时,人家皇四子绵忻也在现场,但是孝和睿皇后还是选择支持旻宁,可见,孝和睿皇后是多么的无私。

作为长子长孙,虽然道光倍受乾隆和嘉庆的喜爱,但,并不能完全表明,乾隆和嘉庆支持他继承皇位,至于道光能如愿以偿的当上皇帝,也许是他的仁义道德、谦逊有礼比其他皇子更适合接班继位,又也许皇后和众大臣认为当时日益衰弱的大清朝,只有道光能够去拯救。即便现实不是这样。


感谢关注@雪地里的小画家,对于道光皇帝的继位,欢迎各位在评论区补充、吐槽!


读史三悟


道光皇帝是清军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原名爱新觉罗·旻宁(生于1782年9月16日,卒于1850年2月25日),原名为爱新觉罗·绵宁,因“绵”为通用字,为了避讳,其父嘉庆皇帝在遗诏中将其改为“旻宁”。是嘉庆皇帝的二儿子,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

为何嘉庆选择并不出类拔萃的道光继承皇位呢,零零种种,主要有如下几个因素。

一、原本嘉庆皇帝是有五个儿子的,道光排行老二。根据当时传统的“立长不立幼”的主流思想,他原本不是嫡长子,理论上皇位不会传予道光的。可是在那个医学并不发达的时代,新生儿出生后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即便是养尊处优的皇室也不例外,长子出生没多久就夭折了,于是,天命所为,皇次子道光就顺理成章成为了嫡长子。使之未来的登基之路有了第一个依据。

二、《清史稿》宣宗本纪记载,“高宗行围威逊格尔,上引弓获鹿,高宗大喜,赐黄马褂、花翎。”公元1791年,10岁的道光皇帝跟着祖父乾隆帝出去打猎,因其表现身手不凡,猎杀鹿一头,乾隆对其赞赏有加,乾隆触景生情,想起六十多年前,乾隆为12岁,自己跟随祖父康熙皇帝木兰秋狝时猎熊的往事,当时乾隆也因表现出色,被康熙赐黄马褂。并即兴赋诗一首“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遵绵奕叶,承天恩贶慎仪刑。”最后的“家法永遵绵奕叶,承天恩贶慎仪刑”,对于“以老皇帝之喜乐,为自己之喜乐”的“乖儿子”嘉庆和满朝文武,读后当然心领神会,这是在说“你的儿子,比老子当年还要牛逼呢”。自然此后嘉庆对道光给与了更多的关照。

三、嘉庆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813年,京城爆发了白莲教起义。皇家禁地,戒备森严,但是白莲教突袭皇宫的时候,皇宫周围大约有1000多名士兵守卫,竟然让50名刺客进入,相当于十几个地痞流氓冲进了中南海闹事,这你敢信,对于清廷这真是奇耻大辱,可见皇宫的守卫真是形同虚设。刺客进入后,冲破了多处的防守,一直进入到了皇帝休息的宫殿旁边。当时的嘉庆皇帝还在木兰围场巡视习武,行围狩猎,没在京城。留守的道光临危不乱,和白莲教徒殊死搏斗,还用鸟枪击毙了两名重要头目,成功阻止了起义军的进攻速度,为内务府调兵镇压争取了时间。父亲嘉庆皇帝知道后,大为高兴,封他为和硕智亲王,就连击毙敌军头目的那杠鸟枪也被赐名为“威烈”。此后,道光备受嘉庆皇帝器重,嘉庆帝称赞他“忠孝兼备”、“有胆有识”。这样一来道光又为自己未来的继位大业积累了重要的政治资本。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十八日嘉庆帝自圆明园起程,前往避暑山庄。此时嘉庆病重(据称是中暑),召来诸位大臣当众开启乾清宫的鐍匣,宣布早年立的诏书,立道光皇帝为太子。二十五日嘉庆在承德避暑山庄突然病死,终年61岁。同日,道光终于在太和殿登基继位,多年以来成为皇帝的愿望终于如愿。


刘医生小讲堂


道光是大清朝的第八位皇帝,名为爱新觉罗·旻宁,被称为清宣宗。

道光皇帝从历史上看,其实是一个很平庸的皇帝,大清从他起开始走了下坡路。

但是如果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道德来衡量,道光也算是一个有德之君,他不贪暴、不淫逸,为政勤勉,常常以“俭德”自律。

既然道光是一个很平庸的人,在政治上并不是很出色,那为什么当初乾隆和嘉庆都认为继承皇位的人非他不可呢?现在有书君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这其中的原因。

一、 道光继承皇位是由他的出身决定的

道光有五个兄弟,他排行是老二。但是当时的朝野主流是,皇帝的储位要立长子。也就是说,身为皇长子,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继承帝位的机会还是要大的多的。

但话说到这了,道光是排行老二啊,怎么也轮不到他不是。可是偏偏就这么凑巧,道光的哥哥虽然是皇长子,但是命不好,早早地就夭折了。

而道光还有一道稳稳的身份,那就是他的母亲是当时的正牌皇后——孝淑睿皇后。

她可是道光皇帝的老爹嘉庆皇帝的原配妻子,而且道光和孝淑睿皇后母子两人的感情是非常好的。

现在道光的身份可以说是嘉庆的长子,同时又是皇后所生的嫡子。这两个身份连在一起就是嫡长子,这身份在当时可是分量不轻呢。

从乾隆的时候,清朝开始越来越注重嫡子的身份。道光因为是嫡长子,在皇位的继承上那是占了很大的优势的。

二、 道光继承皇位也是因为乾隆皇帝对他的垂爱

道光能让他爷爷乾隆喜欢他,也是一个偶然。

那是在道光十岁的时候,他第一次参加围猎。在这次围猎中,道光可是使足了铆劲。这次他猎获了一头鹿,这头鹿可给他带来了不小的荣耀。

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收获,这份智勇可是让乾隆皇帝对他赞赏有加。

看到了道光,乾隆想起了自己六十多年前跟随自己的祖父康熙皇帝木兰秋猎的情景。

那时候的乾隆也因表现优秀,受到了康熙的赞赏,并且还赐给了他黄马褂。

此时此景跟当年是多相似啊。时间轮转,如今自己的孙儿也长大的了,并且有点当年自己的样子,所以乾隆开始关注起道光。

可以说,乾隆晚年是非常喜欢道光的。他也学起当年祖父康熙对自己的教导,也经常教导道光的功课,也算是重点栽培道光吧。其他的皇孙可是没有这个待遇的哦。

乾隆其实看中道光,并不是说道光真的有多优秀,只是道光和当时的其他兄弟相比,还算是非常有做为的。

况且道光当时在乾隆面前也是表现出“少有大志,勇敢坚强”的一面,这就非常讨乾隆的欢心。

所以乾隆是非常喜欢这个孙子的,而且还经常写诗褒奖道光,并且还在诗中透露出对道光继承大统的厚望。

这些道光的父亲嘉庆都看在眼里,身为皇家的人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因为当年,康熙皇帝就是非常看中乾隆,所以,皇位传给乾隆的父亲雍正,也可能是有乾隆这层关系。所以呢,因为乾隆对道光的厚爱,嘉庆也就开始对道光另眼相看。

三、 道光继承皇位是因为他循规蹈矩,并且又得到了嘉庆肯定

嘉庆会意了乾隆的意思后,虽然比较喜欢四儿子绵忻,但是也算是对道光照顾有加。

再加上道光确实是熟读儒家经典,学习成绩还不错。同时,他也一直是弓马娴熟,也算是能文能武。

而且道光对嘉庆是十分的恭敬,做事呢,也非常地循规蹈矩,没有干什么自己作死的事情。不笼络大臣,不拉帮结伙,这一切也算是合了嘉庆的意。

但是嘉兴对道光真正的赞赏是源自一次突发事件,而在那个事件中道光反应快速,并且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这是发生在1813年,嘉庆皇帝去承德避暑的时候。

当时,嘉庆在承德避暑,民间一个称为天理教的团队,在后宫太监的配合下突然杀进了皇宫。

当时的情形可想而知,整个皇宫是乱作一团。

而道光当时正在宫里,他没有慌乱,也没有被这阵势吓倒。在这个时候,他指挥着侍卫们一起围歼这些起义军。

而且他发现对方人数并不多,所以这也给了他足够的勇气,只要自己稳住阵脚,这个情形对于他来说,应该还是没有问题的。

果然道光不慌不忙,并且在镇压的过程中,还用火铳打死了两个起义军。

结果当然是起义军被镇压了,道光在这次镇压中也算是表现了一把。

当时远在承德的嘉庆听闻后,立刻提前返回了京师。

在他问询之后,了解到道光在这次事件中英勇无畏的表现,很是赞赏。

嘉庆马上加封了道光为亲王,并且开始肯定他,认可他。

从这个时候,道光的地位可以说已经是无可撼动了。这一系列的优势,也推动了道光走上了皇位。

综合这三点,道光最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继位后,道光也算勤勉。但是他不像康熙皇帝那样能平定三番,也不像雍正皇帝那样能整顿吏治,他治理国家的能力一般。

他没有魄力应对外来的侵略,不敢改革,不求进步。

最后让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朝在他的手上也开始走了下坡路,从此以后大清国越来越弱,就再也没有翻了身。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乾隆五十六年,十岁的旻宁随祖父木兰游猎,射中一只鹿,娴熟箭法令乾隆非常高兴,当即赏黄马褂、赐翠翎,并赋诗七律一首:“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老我策聪尚武服,幼孙射鹿赐花翎。是宜志事咸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尊绵奕叶,承天恩祝慎仪刑。”从这首诗中,乾隆想到了自己差不多的年龄随祖父康熙围猎的事迹。乾隆对旻宁确实很喜爱。不过直至乾隆去世,旻宁一直是嘉庆唯一嫡子,所以得到有立嫡情节的乾隆宠爱似乎也合常理。

早在嘉庆四年,嘉庆就已经确立旻宁为皇太子,秘密立储。旻宁行事小心谨慎,且在嘉庆十八年天理教事变中处置十分得体,赢得嘉庆的赞许。

这样看来,道光既有身份,又有能力,虽然没有到“非其不可”的地步,但其继位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但是道光继位却经历惊险一刻。嘉庆皇帝一直自以为身体很好,但是在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猝死于承德避暑山庄,而存放传位诏书的小匣子二十多年来嘉庆一直随身携带,从未告诉任何人。所以他的猝然死去,就给皇位继承留下大片空白。

七月二十六日,驻守承德的大臣一面派人回京师,请求京师在圆明园寻找,另一方面紧急商议对策。大臣中,睿亲王淳颖之子禧恩以旻宁有定乱之功主张继位,但拖津等则表示犹豫。

七月二十七日,诏书在嘉庆随侍太监身上找到,旻宁继位,随即以新君身份派人再次回圆明园。

七月二十九日,从京师传来皇太后、嘉庆继任孝和睿皇后的懿旨,令旻宁继承皇位。按照行程时间,这应当是七月二十六日第一波回京带回消息后,孝和睿皇后的处段结果。

虽然这个结果自然令旻宁万分感激,要知道,孝和睿皇后育有皇四子绵忻,也是唯一能对旻宁产生威胁的皇子,短短的四天时间,却可能生出无数变化,尤其是孝和睿皇后能抵住诱惑,坚持以旻宁继位,所以也一直得到旻宁的优待。


楚邾


在选择皇位继承人这件事上,无论是乾隆还是嘉庆,他们都确实是非常青睐道光。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满清虽然早期并没有嫡长子继承制这一传统,但到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入关多年的清朝贵族多年来深受汉文化熏陶,对其也有了一定认知。乾隆皇帝也是一样,他也更偏向于选择嫡子。

而史料记载,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

其实要不是当时乾隆很早就立了嫡长子永琏为皇太子,可惜的是他居然夭折了,如果他不夭折,嘉庆自身都是根本没有机会从乾隆那获得皇位的。

也就是说从乾隆一朝开始,选继承人就更偏向于选嫡长子,而道光恰好是嫡长子。所以无论是乾隆还是嘉庆,他们对道光都是青睐有加。可以说,道光从生下来开始,基本就预定了皇位,只要他没有夭折,或者是做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那么皇位是不会从他手里溜走的。


而且道光从小就从诸多皇太子当中脱颖而出。他虽然不是天才,但是胜在勤奋好学。

道光甚至可以用文武双全来形容。文比如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能流利背诵诗歌古籍;武例如他在九岁的时候就能射杀野生的鹿。

而在猎杀时他还一度让老乾隆非常的欣喜,直接把黄马褂和花翎赐给了他,当时乾隆内心十分欣喜,因为道光曾经的样子很像他年轻时候的自己,这让他有种后继有人的感觉。

此外,道光的武略在实际上也曾有过证明,当时曾一度有外敌入侵皇宫,而道光利用火枪成功干掉了两个首领,平定贼患。


史料记载,是月,戊寅,贼入内右门,至养心殿南,欲北窜。上御枪毙二贼,馀贼溃散,乱始平。

此事之后,嘉庆为了表彰道光,封其为亲王,在嘉庆看来,道光小小年纪就能临危不惧,这份胆魄实属罕见,这让嘉庆再次肯定了自己将道光立为继承人的想法。

从上述的这几件事当中,我们不难发现道光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不只是文武双全,他还懂得展现自己。从某种角度来说,后者要比前者更为重要。

当然,乾隆和嘉庆同时青睐道光,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道光从来就没有篡位的想法。他知道只要自己不作死,皇位就肯定会落到他的头上,所以他对嘉庆和乾隆非常的恭敬,这也为其赢得了他们的好感。

而乾隆和嘉庆也确实没有看错人,道光最终没有变为暴君,史料记载其有恭俭之德,宽仁之量。


夏目历史君


所谓道光皇帝绵宁,在清朝的皇帝里面也算是比较有知名度的了。不得不提的是,他在位期间清朝和英国发了战争,最终惨败,最终把香港岛这么一块儿就拱手让人了。

这样看来,道光帝似乎是一个很无能的皇帝,那么为何乾隆和嘉庆皇帝都把他作为皇位继承人的不二人选呢?


狩猎场上的大显身手

乾隆五十六年,绵宁跟随着80岁的乾隆去打猎。此时年仅10岁的他就表现出来了非同寻常的能力,箭破空而出便有一猎物应声倒地。如此出色的表现,旁边的乾隆帝可都看在眼里,因此对于这个孙儿是赞赏有加。

《清史稿》宣宗本纪记载,“高宗行围威逊格尔,上引弓获鹿,高宗大喜,赐黄马褂、花翎。”

看到孙子的表现,乾隆不光是赏赐黄马褂、花翎,还特地为其赋诗一首:

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遵绵奕叶,承天恩贶慎仪刑。


乾隆自己曾经12岁跟随祖父康熙皇帝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这首诗的意思就是这孙子不错颇有我当年的风范,不仅像我,比我当年还要厉害。

最后两句更是阐明了乾隆的态度,嘉庆也是心知肚明了,所以说博得了乾隆的认可那么皇位就基本稳了。

危难时刻的镇定自若

嘉庆皇帝在位期间曾发生了白莲教进攻紫禁城的事件,当时那会儿整个皇宫都乱成了一片,上到嘉庆皇帝下到禁卫军都谎作一团,群龙无首,一时间整个局面都无法控制了。

就在这个时候道光站了出来,用火枪打了几枪,稳定了人心稳住了局势,并且给禁卫军反扑农民军创造了机会。

道光的这一表现也增强他在嘉庆心中的地位。

众皇子中的佼佼者

就像乾隆帝当初选择平庸的嘉庆帝为继承人是因为嘉庆帝是唯一一个活到乾隆晚年且资质相对较好的一个一样。

嘉庆皇帝之所以选择道光为继承人,也是因为道光是众多皇子中相对比较优秀的一个,嘉庆皇帝也倒想选择一个英明神武的儿子来继承皇位,可是没有啊,于是道光就成了不二人选了,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矮子里面挑将军了。但是,在古代“家天下”的模式下,总不能选一个外人来继承皇位吧!



铲史官:乾隆和嘉庆之所以选择道光当然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在乾隆面前表现出了与其相似的少年英雄本色;在嘉庆皇帝心中树立了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王者风范。

不可否认道光皇帝还是具备一定的能力的,只能说是他的能力还不够驾驭起整个偌大的清朝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