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均贫富”口号,具有重大的意义

北宋建国后不久,在四川爆发了一次以王小波、李顺为首的农民起义。唐末黄巢领导的起义军,从中原到江南,横扫了大半个中国,但是没有进入四川境地。因而,这个地区的豪强地主势力没有受到冲击。四川在唐末五代时,先后存在过前蜀和后蜀两个割据政权,在割据政权的统治下,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各地的豪强地主大量侵占土地,役使着许多佃客,亦叫旁户,这些旁户受着残酷的压榨。

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均贫富”口号,具有重大的意义

到北宋初年这种情况继续发展。豪强地主所拥有的旁户,少的几十家,多的三五百家,甚至过千家。因此,四川土地高度集中,旁户数量众多,是这次起义的根本原因。此外,北宋灭掉后蜀后,对四川人民增加了新的勒索,也是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如北宋政府在成都设置一个“博买务”,四川布帛完全由政府垄断,禁止百姓、商人私自买卖;把茶叶划在榷买之内,使许多以贩茶为生的小商人纷纷失业,断绝了生路。

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均贫富”口号,具有重大的意义

淳化四年春,王小波聚集100多人在青城县举行起义,对群众宣布说:“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均贫富”的口号,反映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它的号召力非常强,所以仅十来天,参加起义的群众就达好几万。王小波率领起义军占领青城县后,接着又攻克彭山县,活捉了县令齐元振。齐元振平日贪赃害民,当地百姓莫不怨恨。

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均贫富”口号,具有重大的意义

于是王小波处死齐元振,剖开他的肚皮,填满了钱币,表示对他搜刮无厌的愤慨。同年冬,王小波又率众攻打江源县,在这次战斗中不幸中箭牺牲。王小波牺牲后,起义军共推王小波妻弟李顺为首领。李顺以夺取成都为战略目标,先是攻克蜀州州,继而攻克汉州、彭州,最后在淳化五年初,夺取了成都,建立了农民政权。李顺在成都自称“大蜀王”,年号“应运”。并发行“应运元宝”(铜钱)和“应运通宝”(铁钱)两种货币,这也是中国农民政权所发行的最早货币。

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均贫富”口号,具有重大的意义

大蜀政权建立后,起义军又乘胜四出攻打州县,南到巫峡,北到绵州(今四川绵阳县),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这时起义军已发展到几十万人,声势浩大。李顺领导的起义军继续贯彻“均贫富“的主张,所到之处,即把乡里的富人大姓召集来,叫他们各自申报家中所有的财物和粮食,除按人口给他们留下足用的以外,其余的全部征调,分发给贫苦人民。起义军号令严明,秋毫无犯,甚得人民拥护。

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均贫富”口号,具有重大的意义

北宋政府听到起义军攻占成都的消息,急忙调集大军前来镇压,北从剑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东从峡路(今湖北宜昌市),两路入川。剑门是川北的门户,形势险要。然而李顺只派几千人去攻占剑门,结果被打得大败,宋军即由剑门长驱直入。在攻剑门的同时,起义军的主力20万人,又去攻打梓州,围城80多天,未能得手,反而给了宋军趁虚深入的机会。宋军进展迅速,同年五月攻占成都。

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均贫富”口号,具有重大的意义

成都守城义军10万人,经过浴血奋战,大都壮烈牺牲,李顺下落不明。成都陷落后,李顺部将张余带领起义军余部继续斗争,曾经攻占了川东八州,但最终在至道元年初,被宋军镇压。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王小波第一次把“均贫富”三个大字写在了农民军的战旗上,这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均贫富”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社会明显的两极分化、贫富不均的现象,也表明了农民在斗争中觉悟的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