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澗:脫貧幹勁足 致富有奔頭

揚榆協作對口幫扶以來,清澗縣與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聯姻”,在加強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基礎上,雙方積極探索,著力打造揚榆協作典範。

數據統計顯示,三年來共利用蘇陝協作資金5855萬元,安排項目29個,共帶動貧困戶2038戶5414人,增加收入762.64萬元。

清涧:脱贫干劲足 致富有奔头

依山而列的現代農業園區大棚

曬著太陽把錢拿

走進位於清澗縣寬州鎮劉家灣村的3.8兆瓦多村聯建光伏發電站,一排排太陽能電池板在陽光下整齊劃一分外奪目。

“這個多村聯建發電站佔地156畝,總投資2655.53萬元,其中使用蘇陝扶貧協作產業資金605萬元,於去年12月27日併網發電後,惠及18個貧困村的690戶、1586名貧困人口,不僅能幫助他們脫貧致富,還能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這些貧困村發展產業夯實基礎。”負責此項目具體實施的清澗縣農業綜合開發公司副總經理劉豔玲告訴記者,據初步預算,該項目每年可發電約546萬千瓦時,產值約為410萬元,能讓這1586名貧困村民每人每年獲得1000元的收益補助,連續25年。

“陽光越充足,發的電越多,村集體的收入就越高,貧困戶的分紅也就越多。光伏發電可以說真正解決了我們村的脫貧難題!”劉家灣村村支書劉建偉高興地說。

此外,劉豔玲還告訴記者,除了光伏發電分紅這一項收益之外,在劉家灣3.8兆瓦多村聯建光伏扶貧示範項目的建設過程中,還流轉了劉家灣村46戶村民的土地。按照所簽訂的土地流轉合同,這46戶村民每年每畝地可獲得200元的土地流轉收益。村民惠雄雄說:“一個項目,我們兩次收益,用不了多久,我家就能徹底擺脫貧困了。”

農業大棚“錢”景足

清澗縣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峁梁多,平地少。雖不適宜大面積發展傳統農業,卻不影響現代農業大棚種植。位於該縣高傑村鎮的高傑村現代農業園區就是一個有力探索。

高傑村鎮黨委書記白娟娟告訴記者,去年9月份,鎮上組織部分村民前往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經過幾天的考察學習後,大家充分認識到資源利用率低、科技含量低嚴重製約村集體經濟發展。“回來後,大家一致認為應該抓住政策機遇,發展好村集體經濟,最終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白娟娟說。

說幹就幹。流轉土地,修建大棚,積極協調各方資金900萬元(其中蘇陝協作資金300萬元),66座塑料大棚和9座日光溫棚拔地而起。大棚由村集體成立公司統一經營,採用“公司+貧困戶+農戶”的經營模式,統一確定種植品種,提供技術指導,統一銷售。其中生產資料、技術等種植成本及蔬菜銷售利潤均為2:8比例,公司佔2,貧困戶佔8,讓利於貧困戶,讓貧困戶從中受益,而貧困戶只需負責棚內日常管理。貧困戶白侯旺說:“今年我承包了3個拱棚,收益四萬多,脫貧沒問題。”

白娟娟告訴記者,下一步在繼續擴大大棚種植規模的同時,他們還將建立自己的品牌,拓展銷售市場。同時進一步加強對農民的種植、管護技術培訓,持續增加他們的收入。

群眾吃上“旅遊飯”

清澗有著豐富多元的文化資源,曾榮獲“中國十佳最具投資潛力文化旅遊目的地”。揚榆協作以來,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結合清澗當地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投資280萬元,扶持高家坬塬北國風光景區項目,帶動了周邊貧困戶發展旅遊。

景區建成後,內部的農家樂和商鋪等優先租賃給周邊貧困戶,並對他們給予減免半年房租的優惠。同時,把建成的停車場交由村委會或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對經營得到的利潤,除停車場工作人員工資以外的利潤部分,分給村貧困戶。

截至目前,高家坬塬北國風光景區在服務區項目建設階段,通過參與投勞等方式幫扶貧困戶19戶,貧困戶共增加收入10.1萬元,人均增收1500多元;預計景區全部完工後,將帶動周邊貧困戶400多戶,貧困人口1000多人,通過經營農家樂和紅棗、粉條等地方特產、旅遊紀念品等,年可創收1000多萬元。

文圖/本報記者陳靜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