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農業大學實施科技特派員工作記略

編者按:10月21日,國家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週年總結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通報表揚了全國92名科技特派員和43個科技特派員組織實施單位,青島農業大學受到通報表揚。作為我省唯一受到通報表揚的高校,長期以來,青農大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充分發揮農業高校人才和科技優勢,在助推精準扶貧、農民致富、鄉村振興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金秋10月對青島農業大學來說是個收穫的季節。

10月14日,校黨委書記李寶篤在“2019教育扶貧論壇”上,作為全國省屬高校唯一代表作主旨發言,向全國與會代表分享了學校在教育扶貧領域情繫三農、精準施策的“農大經驗”;在此之前,學校報送的“‘三位一體’鍛造脫貧致富‘金鑰匙’”成功入選教育部第二屆全國省屬高等院校精準脫貧典型項目;一週之後,學校科技特派員工作又受到科技部的通報表揚。

喜訊接二連三傳來,全校上下備受鼓舞,更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這是對學校建校68年來‘矢志三農’辦學定位的充分認可。學校將再接再厲、矢志不移,繼續堅持‘立德樹人’為根本、‘強農興農’為己任,結合當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開展,辦好讓人民滿意的大學。”青島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李寶篤說。

“1+5青農模式”,為區域發展賦新能

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年來,青島農大高度重視科技特派員工作,通過落實相關政策,完善服務體系,累計向國家、省、市、縣派出1100餘人次各級特派員,組建派出46支科技特派員團隊,逐漸探索出一條科技特派員社會服務“1+5青農模式”,即以科技部、教育部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為統領,依託一支科技特派員隊伍,共建一系列政產學研用合作共同體,轉化一批先進科研成果,培訓一批新型經營主體,培育一個區域發展新動能。

經過持之以恆的探索,學校科技特派員服務“三農”工作取得豐碩成果。在2019年第一屆高等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鄉村振興暨脫貧攻堅交流會上,學校作為科技部、教育部批覆建設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全國39所新農院成員之一,以“圍繞區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典型案例”為題,在會上介紹了工作經驗,受到廣泛關注。

人才下沉,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對農業院校來說,選派教師作為科技特派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就是堅守初心和使命的生動體現。青島農大一大批教師身兼特派員,既能進課堂教學,又能下鄉服務,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汗水揮灑在田野上,把科技送到農民心坎上,形成了一批具有顯著‘名片’性質的典型經驗和成功模式。”校長宋希雲說。

學校面向黃河三角洲800萬畝重鹽鹼地帶建立了“黃河三角洲研究院”,先後組織12個學院的27支特派員團隊、300餘名專家教授和研究生進駐利津縣毛坨村,不僅選育出耐鹽耐旱小麥品種“青麥6號”、花生品種“宇花2號”等多個適宜當地的優良品種,更成功探索出鹽鹼地生態農業發展新模式——“毛坨模式”,為當地累計節水30多億方,改造鹽鹼地23萬畝,直接經濟效益超過15億元。“青島農大在鹽鹼地探索出毛坨模式”得到新華社、《科技日報》等媒體長期關注,記者進行了持續報道。

學校針對青島市水庫移民村和水利移民較多的特點,選派特派員團隊長期深入移民村進行科技幫扶,指導當地農民發展生產、科技致富。10年來,共扶持移民14.2萬人,服務對象覆蓋890個村,連帶受益73萬人。2017年,這一經驗做法入選水利部《全國水庫移民工作典型案例》。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後,學校迅速行動,紮實推進,在全國農業院校中較早成立了“青島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積極探索農業高校發揮優勢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青農模式。僅2018年,就選派150名鄉村振興特派員深入戰略實施一線,打造了青島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先導區,通過“園區帶動科技扶貧新模式創新與示範”“支撐鄉村產業振興‘齊魯樣板’新模式創新與示範”等一系列項目的深入推進,全面服務於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造血式”扶貧,為鄉村振興注入動力

有足夠的懂農業、愛農村的人才,才能真正實現“造血式”扶貧。青島農大緊緊圍繞“人才培養”這一基本職能,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在農業科技和生產實踐上經驗豐富的獨特優勢,豐富和提升新型農民培訓、職業經理人培養等教育層次,培養了一批能夠紮根鄉村、帶動當地農民共同致富的“土專家”“田秀才”。10年來,累計舉辦新型農民培訓班700多次,培訓5萬餘人,培訓範圍覆蓋整個山東,並輻射到全國11個省份,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蓄積起持久的內生動力。

除了“招進來”,更多的科技特派員“走出去”,在全國各地開展技術培訓和科技講座,將“青農課堂”設在田間地頭、村口巷尾。姜卓俊教授近30年跑遍大半個中國,培育出一個又一個草莓專業村、專業鎮和專業縣,指導各地形成了融草莓種植、深加工、觀光、採摘為一體的綜合生態園區,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草莓教授”“草莓大王”。在煙臺市福山區回裡鎮,他指導推動當地村民從無到有發展草莓產業,如今年產值達幾十億元,讓草莓真正成為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大產業。“蘑菇教授”郭立忠近年來在全國各地指導食用菌種植,將知識和技術送到大江南北。今年,他指導的內蒙古克什克騰旗樺木溝林場在林下成功種植出300多畝大球蓋菇,實現創收100萬元以上 。

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還需要大量專門人才。2018年,山東省啟動實施農科生公費教育政策。學校抓住機遇,在4個相關專業中培養公費農科生。連續兩年來,招生狀況良好,生源質量較高。農科生將成為直接服務於“三農”事業發展的“準科技特派員”。學校高度重視公費農科生培養,著力強化他們的學農、懂農能力,提升其愛農、為農情懷,為基層農技推廣隊伍注入新鮮血液。

“新時代、新階段,青島農業大學將把表彰激勵化為實踐動力,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進一步發展和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精神,在科技興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作出更大貢獻。”李寶篤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