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錢越來越不“值錢”,貨幣的購買力總是在下降呢?

隨著CPI上漲,尤其是豬肉價格的上漲,再加上人民幣匯率已經“破七”,進口商品價格比以前更高,使得很多網友覺得“錢越來越不值錢”,以前的100元在超市能買到很多東西,現在則買不了幾斤豬肉。

為什麼錢越來越不“值錢”,貨幣的購買力總是在下降呢?

貨幣的購買力整體都是下降

實際上,貨幣購買力下降的問題,是全球的共性。無論是美元、歐元、英鎊、盧比、盧布,還是人民幣、比索、里拉,它們的購買力都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在逐漸下降。只是有的國家的貨幣購買力,下降的緩慢一些,有的下降了快一些罷了。

有個美國作者在記錄美元的文章中曾寫到:上世紀80年代末,他常去的紐約的一家餐廳,當時很多菜品價格在6到7美元,現在很多則超過了10美元。

這就是說,即便是有“美金”之稱的美元,其購買力也在下降。那其他國家的貨幣購買力下降程度就更可想而知了。那問題來了,為什麼全球各國的貨幣購買力總是在下降呢?

為什麼錢越來越不“值錢”,貨幣的購買力總是在下降呢?

經濟發展導致貨幣購買力下降

我們知道“投資、消費、進出口”是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且它們都離不開錢。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以投資為主——比如曾經的中國,就必然要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向市場投放貨幣。

此外還會大量吸引外資。但外資是不能在國內使用了,他們將外匯換成人民幣,從而使得咱們的貨幣“大量增多”。貨幣多了,購買力自然也就下降了。

有的國家採用的是外向型經濟,大力發展製造業,增加出口。如果推動工業生產呢?當然也需要採用寬鬆的貨幣政策,大量引入外資,使得資本大增,購買力下降——您試想一下,如果您的家鄉突然湧入了大量投資商,投資大量項目,那物價能不上漲,貨幣購買力能不下降嗎?

為什麼錢越來越不“值錢”,貨幣的購買力總是在下降呢?

對西方國家來說,他們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的是內需——國民消費。如果貨幣的購買力是越來越強,那麼國民就是“抑制消費”,等待升值。所以,適度通脹、貨幣整體處於“貶值狀態”中,也就成了各國官方追求的目標之一。

當然了,這一定是“適度通脹”,即通脹率一般維持在2%到4%之間。經濟學家們認為,這會使得人們更加願意消費,公司更願意擴大再生產,將繼續促進就業率的穩步上升,進而促進經濟發展。

如果通脹率過高,則使得人們的工資急劇下降,生活日益貧困。而且為了保值,資本家不再投資生產,用於購買其他保值物品(如黃金等),使得經濟發展受阻。這也是各國不願意看到的。

能否採用“緊縮政策”,讓貨幣購買力上漲呢?

為什麼錢越來越不“值錢”,貨幣的購買力總是在下降呢?

如果非要反其道而為之,採用緊縮政策呢?那結果就是貨幣越來越少,購買力是增強了。但大家都不願意投資生產了,因為“與其辛苦的投資生產,且有可能投資失敗,導致虧本”,還不如坐在家裡,等著貨幣升值呢。

這樣的結果,就是“抑制消費、抑制生產”從而也“抑制了進出口”,整個國民經濟如何發展呢?因此,這也是各國不願意看到的。現實就是這麼矛盾,如果讓貨幣變得稀少,其購買力是增強了,但不利於經濟發展。

而為了發展經濟就需要適度通脹,使得貨幣的購買力整體在緩慢下降。人們為了追求更多、更大的財富,努力工作,推動經濟增長。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