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山縣:精準定位產業發展,桑蠶產業帶動脫貧增收

破繭成蝶,是指重獲新生,走出困境,但養蠶人並不希望桑蠶破繭而出。“一旦桑蠶破繭而出,這意味著這個蠶繭就沒有價值了。”10月30日,馬山縣金釵鎮樂江社區那雞屯康鑫種桑養蠶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之一的黃立明跟前來開展“脫貧攻堅看南寧”主題採訪活動的記者說。

马山县:精准定位产业发展,桑蚕产业带动脱贫增收

黃立明向記者介紹合作社的概況

马山县:精准定位产业发展,桑蚕产业带动脱贫增收

合作社的小蠶供養房

金釵鎮以石山和平緩的丘陵為主,山多地少,位於紅水河南岸,這為發展種桑養蠶提供了優厚的自然條件。“我們種桑養蠶雖然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但都是各家各戶分散種養。”黃立明說。那雞屯種桑養蠶分散經營,形不成產業優勢,這也影響當地村民的增收。

2017年,黃江梅、黃立明等人發動那雞屯村民以資金或土地入股的形式,創建了康鑫種桑養蠶農民專業合作社,採用現代化企業管理模式,通過工業化流水線作業的方式種桑養蠶,提高了生產效率。該合作社成立第二年,產繭36噸,經濟效益達到200萬元。

該合作社從育蠶種到採桑、養蠶、收繭各個環節的用工均優先聘用屯裡的貧困戶。“‘全屯戶戶當股東,貧困群眾當員工’的參與感和獲得感,讓我們村民參加工作的熱情空前高漲。”黃立明說,投產至今,在種桑、採桑、基地建設等方面已直接帶動貧困戶就業50餘人次,戶均增收1500元。

马山县:精准定位产业发展,桑蚕产业带动脱贫增收

合作社工人正在將蠶葉切碎

马山县:精准定位产业发展,桑蚕产业带动脱贫增收

合作社裡的工人演示蠶繭的烘乾過程

马山县:精准定位产业发展,桑蚕产业带动脱贫增收

黃榮花(左)正和同事餵養小蠶

马山县:精准定位产业发展,桑蚕产业带动脱贫增收

正在進食的小蠶

在合作社的蠶房裡,溫度略微高於室外溫度,補溼器正噴出溼氣,那雞屯貧困戶黃榮花正把切碎的桑葉均勻撒在裝有小蠶的器皿裡。“小蠶每天要餵養三次,室內溫度過低會導致小蠶生長緩慢……”黃榮花從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已經在這裡工作,現在已經非常熟悉小蠶在生長期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之前,由於丈夫在外打工,她不得不在家一邊在家做農活,一邊照顧老人和小孩。“在這裡做工,收入比以前高了。”黃榮花說,以前依靠種田、種玉米、養牛等,幾乎沒有收入,但現在每個月能有2500元左右的工資收入。

马山县:精准定位产业发展,桑蚕产业带动脱贫增收

合作社裡的工人向記者展示蠶繭

马山县:精准定位产业发展,桑蚕产业带动脱贫增收

烘乾房裡,一袋袋挑好的蠶繭

合作社的創建,不僅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而且充分最大化使用當地勞動力資源。那雞屯的大部分青年外出務工,屯裡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婦女以及兒童。“村民們來參加合作社裡工作,並沒有年齡限制,只要能做得動就給他們做。”黃立明說,合作社有非貧困人口的社員77人。在烘乾房裡,即將年滿73歲的藍月新還能手疾眼快地挑揀蠶繭,每個月還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

马山县:精准定位产业发展,桑蚕产业带动脱贫增收马山县:精准定位产业发展,桑蚕产业带动脱贫增收

合作社裡的工人正在挑揀蠶繭

談起下一步的發展計劃,黃立明說,合作社將不斷擴大種桑養蠶規模,延伸產業鏈條,解決更多村民的就業問題,帶動鎮域產業發展,提高村民收入。

面對“九分石頭一分土”的自然條件,馬山縣結合獨特的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推進產業扶貧,對全縣11個鄉鎮產業發展進行精準定位,黑山羊、裡當土雞、旱藕粉、金銀花等特色產業覆蓋率已達到94.13%。

記者:陳思羽 覃鴻圖 胡瑞陽

審核:韋紹群

監製:王宏璇

馬山縣融媒體中心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