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只有這道菜,不沾葷腥,食客們卻走街串巷非要吃到

對於重慶美食,多數人都是從一碗小面入門,接著涉及火鍋、串串等。但只有真正的“好吃狗”,才能體會到糯米糰、油茶的美好,而資深“好吃狗”則更青睞於藏在巷子裡的蒼蠅館子。

在重慶,只有這道菜,不沾葷腥,食客們卻走街串巷非要吃到

巷子裡的蒼蠅館子

蒼蠅館子就是一些沒有經過精美裝修,以便宜、和味道好來吸引顧客的小店,這其中性價比最高的就是簡單又管飽的豆花館子了。

豆花館子賣的就是豆花飯,我吃過最好吃的豆花飯是在西三街旁邊的防空洞門口。在兩條路的中間橫著一個巷道,巷道左邊是三兩張餐桌,上面有許多不明的油汙,一張桌子只兩張長板凳,吃的時候多是和別人拼桌。

巷道右邊則放著兩口大鐵鍋,一口鍋蒸著燒白和鮓肉,另一口鍋裝著現煮豆花,鍋的右邊擺著一張長桌,放著幾十個小瓷碗,店家特製的蘸料已經盛好了。

在重慶,只有這道菜,不沾葷腥,食客們卻走街串巷非要吃到

重慶的巷子

那時的重慶,還沒有餐位費、茶水費,來這裡吃飯的多是周圍的苦力工人或是在菜市場做生意的人。

標配是豆花飯,一碗豆花配一碗米飯,這個碗可不是普通的飯碗,而是重慶話說的“ping碗”,和現在麵館裡的碗差不多大。米飯可以免費續,吃多少打多少,不能浪費,大多數人都得吃上2碗,要是打多了沒吃完,就得承受來自老闆娘的眼刀。

在重慶,只有這道菜,不沾葷腥,食客們卻走街串巷非要吃到

拼桌的食客

奢華一點的吃法就是再點上一份燒白,而我很少看見有人獨享一份燒白,大多都是兩人吃兩份豆花加一份燒白。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裡也變得“面目全非”,防空洞的位置都找不到在哪了,原來的廢墟則變成了改善交通的地下環島。

也許是人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升,豆花館子和小麵館兒比起來少得多,不過這也不妨礙我們這些資深好吃狗,“酒香不怕巷子深”,走街串巷找找,也還能找到幾家非去不可的豆花館子。

在重慶,只有這道菜,不沾葷腥,食客們卻走街串巷非要吃到

菜市場的豆花專賣店

各家的豆花飯大同小異,若是自家手工磨製而成的豆花,那一定是極品,但操作起來費時費力,過於奢侈。店家們還是更願意選擇機器代替人工,這樣做出來的豆花,每一家都是那麼的一般。

想要在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則必須使出些手段,譬如:尤其好吃的蘸料!

在重慶,只有這道菜,不沾葷腥,食客們卻走街串巷非要吃到

我家吃豆花的頻率大概是每週一次,在菜市場買上2塊錢的現做豆花,趁著豆花還熱,抓緊時間回家做出一碗獨家蘸料,才能趕上吃豆花的最好時機。

在重慶,只有這道菜,不沾葷腥,食客們卻走街串巷非要吃到

步驟一:處理食材

把二荊條清洗乾淨,切丁。

在重慶,只有這道菜,不沾葷腥,食客們卻走街串巷非要吃到

拍幾瓣大蒜備用。

在重慶,只有這道菜,不沾葷腥,食客們卻走街串巷非要吃到

步驟二:熗炒

把鍋燒熱,放入處理好的二荊條翻炒5分鐘左右,炒支表面有虎皮即可。

在重慶,只有這道菜,不沾葷腥,食客們卻走街串巷非要吃到

若是想要更辣的味道,可以再加入一些小米辣。

步驟三:神器登場

拿出家裡用了很多年的砂缽,放入炒好的二荊條和蒜瓣,用木錘擂成泥狀。

在重慶,只有這道菜,不沾葷腥,食客們卻走街串巷非要吃到

步驟四:打佐料

在碗里加入鹽、味精、花椒麵、香油、花椒油、擂好的二荊條和自制的油辣椒,攪拌均勻。

在重慶,只有這道菜,不沾葷腥,食客們卻走街串巷非要吃到

步驟五:上豆花

把外面買好的豆花,裝到碗裡。

在重慶,只有這道菜,不沾葷腥,食客們卻走街串巷非要吃到

步驟六:開吃

夾起一塊豆花,放到碗裡,再夾取適當的蘸料放在豆花上面,或是把豆花放到蘸料碗裡蘸取,然後直接整個夾起來吃。

在重慶,只有這道菜,不沾葷腥,食客們卻走街串巷非要吃到

也可以把豆花和蘸料打散,攪拌成一坨再吃。

在重慶,只有這道菜,不沾葷腥,食客們卻走街串巷非要吃到

再做一份簡單的涼拌蘿蔔絲,也算是改善生活了。其實,豆花飯的精髓還是豆花,黃豆的質量、點豆花的時機,壓制豆花的手法都很關鍵,只不過生活太快,我們也顧不上講究罷了。

在重慶,只有這道菜,不沾葷腥,食客們卻走街串巷非要吃到

豆花能算作一道菜嗎?

也許有人會說是一道小吃,那他想的是豆腐腦吧,但豆花並不是豆腐腦,如果你問到的恰好是重慶人,他的回答是肯定的,不然哪來的豆花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