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從症狀到診治,幫你分清楚

風溼性關節炎與類風溼關節炎有什麼區別?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只是聽到這兩個名字就已經“一臉懵逼”了,

這次,我們就來區分一下它們!

首先,我們來先簡單介紹一下:

風溼性關節炎(rheumatic arthritis)

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症。臨床以關節和肌肉遊走性酸楚、紅腫、疼痛為特徵。與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寒冷、潮溼等因素可誘發本病。下肢大關節如膝關節、踝關節最常受累。

類風溼關節炎(RA)

RA是一種常見的以關節組織慢性炎性病變為主要表現的全身疾病。侵犯多個關節,常以手、足小關節起病,多成對稱性。可以導致關節畸形及功能喪失。女性多見。

簡單來說,滑膜有了炎症,會將軟骨、骨頭等一點點“吃掉”,損害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最終導致關節殘疾。

為什麼會得病?

風溼性關節炎:根據症狀、流行病學及免疫學分析,認為風溼性關節炎與人體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密切相關,且感染途徑至關重要,咽部鏈球菌感染是發病的必要條件。

類風溼關節炎:RA的發病可能與遺傳、感染、性激素等有關。

疾病表現

風溼性關節炎:

1. 關節疼痛

全身關節都有可能發生疼痛,但是以大關節受累更為常見,如膝關節、踝關節、肩關節、腕關節等。典型的表現為對稱性、遊走性疼痛,並伴有紅、腫、熱的炎症表現。關節症狀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大,常在天氣轉冷或下雨前出現關節痛。

急性期過後不遺留關節變形,這些與類風溼關節炎不同。

2. 肌肉疼痛

起病時患者可有肌肉痠痛不適、周身疲乏、食慾缺乏、煩躁等症狀。

3. 不規律性發熱

風溼出現之前會出現不規則的發熱現象,多為輕中度發熱,脈搏加快,多汗,與體溫不成正比。

4. 皮膚黏膜症狀

有皮下結節、環形紅斑等,兒童多見,成人少見。

5. 舞蹈症

僅見於兒童,女孩多見,患兒先有情緒不寧、煩躁、易怒等精神症狀,繼而出現無目的的快速動作,作皺眉、噘嘴等怪相,肢體可出現伸直和屈曲、內收和外展、旋前和旋後的無節律交替動作。疲勞及興奮時明顯,休息及鎮靜時減輕,睡眠時消失。

6. 心臟症狀

由於風溼熱活動期以累及關節和心臟為主,因此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常伴有心肌炎、心內膜炎、心包炎等。有心悸、氣促、心前區疼痛等症狀。

類風溼關節炎:

1. 關節僵硬

關節運動障礙,活動受限。其中「晨僵」是RA的標誌性症狀之一。

2. 腫脹

關節腔積液導致關節腫脹。

3. 疼痛

關節腔內的炎症導致其敏感而脆弱。持續的關節炎症導致關節破壞,引起疼痛。

4. 發紅發熱

關節處的皮膚會比周圍皮膚更紅更熱。

風溼性關節炎:

治療原則是早期診斷和儘早合理、聯合用藥。常用的抗風溼病藥物如下:水楊酸製劑 、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2. 抗鏈球菌感染

根治鏈球菌感染是治療風溼熱必不可少的措施,首選藥物為青黴素,對青黴素過敏者,可改用紅黴素或乙酰螺旋黴素。

風溼性關節炎屬於中醫的痺症範疇,急性期宜祛風清熱化溼,慢性期宜祛風散寒化溼,能對症狀的緩解起到輔助作用。

類風溼關節炎:

RA的治療包括一般性治療、藥物治療、外科手術治療,其中以藥物治療最為重要。常見的治療藥物有非甾體抗炎藥、改善症狀抗風溼藥、糖皮質激素、植物藥製劑等,患者不能隨意用藥,不能過多使用激素類藥物,要多使用改善症狀抗風溼藥。外科手術治療包括關節置換和滑膜切除手術。

自我護理技巧

1、在日常生活中,患者應儘量要利用較大和有力的關節,不要過度強烈使用小關節。用力的時候,小關節如手指關節就更易出現變形。尤其是關節發炎時,會更容易受損傷。

2、要注意工作與休息的平衡,並根據病情及時作出調整。不要關節長時間保持一個動作。

3、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姿勢。不要使關節長時間處於變形位置。

4、要注意減少工作和日常生活的體力消耗,不要過度體力消耗。

5、預防感染,受傷,天氣與季節的變化。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加的注意驅寒保暖,天冷時要穿戴棉襪、手套,及時添加衣物。

6、保持樂觀的心態,遵醫囑規律治療。

事實 1:RA是免疫系統疾病,天氣不是病因也不是治療手段。

事實 2:RA無法治癒,號稱可以治癒的都是騙子,但積極治療可以防止致殘。

事實 3:RA是慢性病,會伴隨終身,但不致命。

事實 4:RA需要到風溼免疫科就診,一般大型三甲醫院都有風溼免疫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