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到胃疼,就是肝火犯胃了,何解?養胃陰+柔肝木

前幾天,有位朋友因為情緒不佳,然後胃痛,不斷打嗝,難以忍受,自己吃胃藥無效,推拿也只是暫時緩解,旋即再痛,舌質暗紅。去醫院,西醫開的是控制胃酸,調節胃動力的藥物,按照潰瘍病治療,服用後稍有見效,但是並未痊癒。

因為他確實是舌質暗紅,不是淡白的舌像,於是我判斷是肝火傷到了胃陰。所以啊,有的時候,如果問患者症狀,可能他們提供的會比較模糊,但是,舌像是非常直觀的,如果我們對舌像瞭解,則可以更好地做出大方向的區分!

之前我介紹過受寒而導致的胃痛,甚至裡面有胃潰瘍等疾病,用黃芪建中湯來調理,那種情況的舌質,一定是淡白的,不是紅的。而今天介紹的,是另外一種胃病,就是因為情緒不佳,肝火很大,導致胃陰受傷的情況,此時的舌質,一定是紅色的,這是兩者的區分。

生氣到胃疼,就是肝火犯胃了,何解?養胃陰+柔肝木

而這種情緒影響脾胃的功能的現象,在中醫裡面,叫肝木橫逆克脾土。現代社會,我們心理壓力很大,因此,會出現肝氣不舒的情況,會有肝火犯胃的情況。

那麼,如果一個人情緒不好,肝火很大,會導致胃出現哪些問題呢?會傷到胃的哪個方面呢?

清代名醫葉天士認為:“太陰溼土,得陽始運;陽明陽土,得陰自安”,所以,胃陰的保護非常重要,“脾喜剛燥,胃喜柔潤”,治脾可宗東垣甘溫升發,治胃則宜甘涼通降。因此,強調用藥應“忌剛用柔”,宜選“甘平或甘涼濡潤之品”以養胃生津。

葉天士提出的這個學說,對我們非常的重要,因為,肝火大的人,往往會導致肝火傷胃陰的情況。

所以,一旦見到患者情緒不佳,肝火很大,同時胃痛胃脹的,我們要考慮是否傷到胃陰了。

這種肝火大的情況下,具體的症狀有:

脅痛,噁心,乾嘔善噫,心痛心悸,頭目眩暈,口苦,大便秘結,眼目紅赤,肢體麻木,心煩易怒,咽乾唇赤,舌絳或舌光剝,脈弦左數。

生氣到胃疼,就是肝火犯胃了,何解?養胃陰+柔肝木

其中最主要的,是舌質發紅,這是有熱的指徵。

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麼辦呢?

葉天士認為,如果用常規的疏肝理氣方法,則慮其辛燥傷陰;補中益胃則恐其壅逆呆滯。因此,提出了“用藥忌剛用柔”。主張在調養中焦的同時,必先制肝,也就是養胃平肝法。

並認為白朮、甘草之守,升麻、柴胡之升,“竟是脾藥”。若用於肝胃陰傷者,鮮能奏效。因為“肝為剛髒,宜柔宜和。胃為陽土,宜涼宜潤”。酸能制肝,斂陰生津,甘能令津還。

所以,葉天士很精妙地選用阿膠、生地、白芍等以養肝柔肝。用木瓜、烏梅、五味子等,以制肝木。

這樣,以酸柔肝,則木氣自能收斂。而肝火會傷到胃陰,此時對於胃陰的調理,則至關重要。

胃陰受傷之人,判斷標準是什麼?

生氣到胃疼,就是肝火犯胃了,何解?養胃陰+柔肝木

舌質紅,舌苔非常薄,甚至沒有舌苔,舌頭光紅,同時口乾舌燥,容易餓,但是吃點就胃脹,喜歡吃涼潤的東西,不敢吃硬的,人越來越消瘦。如果有這些症狀,要高度懷疑是否胃陰不足的。

那麼,這個胃陰,該怎麼調養呢?

葉天士認為,此時治宜甘涼濡潤法。甘涼可以解燥熱,濡潤可以養胃陰,從而達到清養胃陰的目的。葉天士的這個心法,是受張仲景的《金匱要略》麥門冬湯的啟發而來,因此,過去的中醫大家,不拘泥於門派,都是博覽群書,才成為高手的。

那麼,葉天士都用什麼樣的藥物來滋養胃陰呢?葉天士常用北沙參、麥冬、石斛、玉竹、生甘草、蔗汁等甘涼濡潤、養陰生津之品,而使胃陰順降。配用粳米、糯米、南棗等甘平益胃,以調和胃氣。

因此,這兩個思路,一個養胃陰,一個柔肝木,兩者合在一起,則就是調理肝火克伐胃陰的好思路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