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健身独角兽Keep突然裁员,爆红多年也会有困境?

在线健身独角兽Keep突然裁员,爆红多年也会有困境?

纵使有两亿用户,但网红APP Keep也会身陷困境。

文 | 华商韬略 曹谨浩

编 | 倪晨

近期,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健身社区Keep突然传出裁员消息,据称涉及上百人,主要以技术开发人员为主,而针对外界疯传裁员两三百人的消息,Keep相关负责人则向媒体澄清,此轮优化计划实际占800人中的10%到15%。

“2点通知,3点谈话,4点走人。”一位Keep员工在某职场社交平台上如此透露裁员相关细节,如此仓促地裁员,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Keep目前所遭遇问题的严重性。

而在其此前,Keep是拥有足足两亿注册用户的大平台,其日活用户600万,月活用户400万,且尚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目前为止,Keep一共经历了六轮融资,备受资本市场青睐,稳坐行业头把交椅。

但如今裁员消息的爆出,却将Keep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无论Keep如何解释优化人员的合理性,但一家市场地位如此稳固的潜力独角兽,如今却要靠裁员度日,还是引发了舆论猜疑。

在线健身独角兽Keep突然裁员,爆红多年也会有困境?

健身的潮流已久火爆,Keep无疑是风口中的佼佼者。

2014年,凭借自己健身时的一个念头,创始人王宁拉着四个伙伴写下了Keep的第一行代码。2015年app上线之后,王宁通过微博、qq、微信以及豆瓣大量分发优质垂直内容,用户人数以每天一万人的速度加速暴增,两年多注册用户破亿。这个速度甚至打破了微信面世之初400天一亿用户的记录。

Keep爆红也是中国健身热潮在互联网经济上的直接反映。

在流量猛增的时候,商业化也摆上了日程。根据健身爱好者的消费习惯,一个围绕“吃、穿、用、练”为核心的变现体系自然而然形成。

在Keep线上商城里满满当当,从跑步机到短裤,从帆布包到动感单车,从固体饮料到酸辣粉等上万个SKU,甚至还参与了双十一活动,可谓是有板有眼的电商模式。

另一方面,由于其社交基因加之邀请明星大V入驻,又有着微博与小红书的影子。再加上2018年开始Keep接连布局14家线下Keepland,Keep可以说已经形成了瞄准健身人群的超级闭环生态。

但商业生态模式再完美,也要建立在用户基础之上。Keep高速成长的背后是健身潮流的兴起,但真正实现长期盈利,或许还要回到用户的健身需求上来

“自律给我自由”,这句Keep 的经典slogan,也揭露出健身最核心的问题。在当今社会,知识越来越扁平化,健身理论与操作教程并不具有太高的门槛。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横亘在健身与生活之间的不是设备与教程,而是越来越快节奏的生活与诱惑。

很多人注册健身app并非为了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多时候是因为自身懒惰而愧疚,进而需要一点心理补偿。

在线下的健身房中,那些动辄买下上万私教课的人往往也是怀着花钱督促自己健身的心态,进而强迫自己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线下教练屡屡卖掉超出健身房承载规模的私教课也说明,即便交了数额不菲的学费,大多数人也还是败给了自己的惰性。

这种普遍性存在的心理现象当然也是Keep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而言,Keep虽然有两亿注册用户,但绝大多数用户还处于云健身状态。纵使拥有广大用户,仅有流量无法完全变现的Keep也有问题。由于健身内容门槛低,流量分散,这仅有的活跃用户还容易被其他在线健身平台分流,黏性低的用户们真正使用Keep的时间也有限。

据Keep合伙人兼副总裁刘冬透露,目前消费品逐渐为Keep贡献超过一半的收入,一年营收近10亿,超过了会员费等收入。这个看似漂亮的数据意味着:Keep庞大的变现体系其实是围绕在少数高频率消费的重度健身用户身上。但显然,这些重度健身用户一旦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健身规律,对于app的依赖度又会下降。

对于更加广大的云健身爱好者而言,如何引导其克服自身惰性,建立起以健身为核心的健康运动习惯,却是一个艰难却又潜力巨大的领域。但根据目前所能提供的健身干货分析来看,Keep并没有与市面上形形色色的健身app形成显著的差异化优势,线下Keepland本质上回到了传统重资产健身房的模式。

无论是线上健身app还是线下健身房,抵抗人性弱点,对抗自身“惰性”才是健身的核心所在。人们收入在提高,对于健康与健身的需求只会越来越旺盛,行业竞争也会日益加剧。从线下健身产业来看,低门槛的行业往往“小而美”,很难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

线上健身独角兽Keep在依靠社交平台与资本加持跑马圈地,赢得流量红利之后,终归要面临行业最底层逻辑的挑战。

总而言之,健身这门生意,不仅仅是发传单与卖教程和蛋白粉这么简单。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