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開放e平臺的背後,除了解決新能源車痛點,還藏有小心思?

對於新能源車領域而言,經歷了幾輪廝殺後,目前局勢儼然由當初“體量為王、互不關心”,到如今“抱團取暖、各取所需”。新能源市場正經歷一場“浪淘沙”,誰能在變化莫測的局勢中存活下來,這才是當今所有新能源車企首要考慮的頭等大事。

作為擁有24年發展歷程的比亞迪,從曾經的20人壯大至今天的22萬人,在燃油車領域已經牢牢佔據了自主品牌一線地位,如今隨著全方面深入新能源領域,也順利坐上了領域隊列中的“頭等艙”,而背後的功臣自然也離不開比亞迪的e平臺。

比亞迪開放e平臺的背後,除了解決新能源車痛點,還藏有小心思?


早在2015年,比亞迪就率先開啟了e平臺項目,並在2018年正式對外開發e平臺,這也令比亞迪成為全球首個可開發共享電動汽車平臺的企業。那麼比亞迪此舉對外開放,背後又能為自身、為他人帶來怎樣的好處呢?

比亞迪開放e平臺的背後,除了解決新能源車痛點,還藏有小心思?


第一方面,比亞迪通過對整車的研發投入,使其高強度鋼佔比達80%,而強度超過15000MPa的熱成型鋼佔比超過30%;同時經過大量的涉水、浸泡、穿刺等極端測試,來確保車身以及對車輛影響最大的電池方面安全。

比亞迪開放e平臺的背後,除了解決新能源車痛點,還藏有小心思?


第二方面,解決安全,另一個頭等大事則是續航,在車企單方面考慮要儘可能堆多點電池增加的續航的時候,比亞迪則從電池能耗入手,通過e平臺對電池儲能性能、能量使用等一系列管理,最終達到降低各環節能耗的最終目的。例如上個月上市的比亞迪e2,綜合能耗僅為10.9kWh/100km,表現屬於同級最低。

比亞迪開放e平臺的背後,除了解決新能源車痛點,還藏有小心思?


第三方面,在給電池進行模擬環境的極端測試後,比亞迪e平臺下的車型都將經歷7種不同環境、路況的長時間壓力測試,以確保網上流傳的“冬天純電動車開不動”“爛路會磕壞電池包”等謠言。

比亞迪開放e平臺的背後,除了解決新能源車痛點,還藏有小心思?


第四方面,作為一臺純電動車,大咖認為高性能的優勢在這裡,僅僅是某些極小部分的特定場景才會適用。比如下班回家心血來潮想體驗瞬時扭矩帶來的推背感,可以深踩電門;紅路燈面前想體驗“彈射起步”,可以來上那麼一腳。但在充電樁不是隨處可見的情況下,想必車主也不會經常猛踩電門,畢竟一腳電門下去,很可能就是沒了2km的續航。

綜上便是比亞迪e平臺的對外開放,至少會給所有車企帶來的好處,那麼對比亞迪自身又有什麼利益呢?

比亞迪開放e平臺的背後,除了解決新能源車痛點,還藏有小心思?


曾經在兩個月前,比亞迪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雲飛就針對e平臺的定位說到“我們對e平臺的定位就是未來要做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博世”。博世是何許人也,它是傳統燃油車領域全球性最大的供應商,而比亞迪此舉,換言之是想做新能源領域全球性最大的供應商。

比亞迪開放e平臺的背後,除了解決新能源車痛點,還藏有小心思?


比亞迪的期望是對該平臺進行最廣泛的挖掘利用,並最大化的發揮規模效應,也能夠幫助友商降低電動車的開發成本(一套平臺花費時間至少需要4年)。而共享之後,就能根據用戶需求,靈活的對生產進行調整,同時把外界因素(如動力電池價格)牢牢攥緊在自己手中,最後還能依靠共享分攤接下來的研發成本,並還能帶來額外收益。這種一舉多得的好處,不僅是此前開放專利的特斯拉,還是平臺共享的大眾。

大咖點評:

不管怎麼說,開放已經成為未來發展的新態勢,開放意味著更多的機會以及更多的可能,這對於分享者與接收者都有好處。那麼接下來該如何平衡雙方利益分配的問題,才是比亞迪需要考慮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