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第一村”黨建引擎促鄉村振興

“雲南第一村”黨建引擎促鄉村振興

“雲南第一村”大營街社區

在辛丕全不大的家裡,他離社區黨總支副書記嚴偉遠遠坐著,隔閡橫亙在空氣裡。“這樣吧,我帶你去現場看看,行不行再說。”嚴偉打破了尷尬。想早點結束這次會面的辛丕全同意了。

對嚴偉來說,這是好的開端。又做了幾次工作,辛丕全終於答應認領新房。

2010年起,大營街社區啟動第二輪人居改造,根據政策,居民可用舊房抵換同等面積的新房,超出面積部分按建房工程造價購買。家境不富裕的辛丕全想放棄,於是有了前文出現的場景。

雲南玉溪紅塔區大營街街道大營街社區,有著“雲南第一村”美譽,是改革開放以來雲南不同階段的模範村。

模範不只體現在發展速度和規模上,也體現在社區黨總支解決辛丕全認領房子等關係民生的小事上。

辛丕全的事不是孤例。改革開放以來,大營街社區黨總支突出黨建引領,強化政治保證,在黨組織領富、黨員帶富、群眾致富的過程中,探索形成了一條符合實際、彰顯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云南第一村”党建引擎促乡村振兴

上世紀80年代的居住區

“云南第一村”党建引擎促乡村振兴

如今的社區一角

副主任睡了晚地下室

從默默無聞到聲名鵲起,“雲南第一村”——大營街社區的發展,黨建引領是關鍵。

上世紀70年代,大營街還是一個“吃糧難、喝水難、住房難、行路難、娶媳婦難”的“五難村”,究其原因,“人多地少”這個客觀問題繞不開。當時,大營街人均僅擁有水田約0.48畝,擁有旱地0.068畝。

此時,社區黨組織轉變思路,跳出“以農為主”的圈子,既當“指揮所”更做“先鋒隊”,不僅統籌謀劃,更是幹在一線,引領群眾朝著好日子邁進。

為填飽肚子,村裡的男人三五成群外出蓋房子,黨組織把黨建落在具體事上,把隊伍組織起來,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引導大夥一起幹,既有聲勢,又有規模,於是有了大營街基建隊。

幾個小山頭整合成一個大山頭,基建隊內部誰不服誰,黨員從中斡旋,把關鍵的利益分配問題敞開了講,大夥疑慮消除了,團結起來搞基建。

1988年,基建隊給當地的龍頭企業——玉溪捲菸廠建房,他們幹活紮實、誠實守信,工程質量沒得說,玉溪捲菸廠考慮與基建隊合建捲菸配套工廠。

競爭對手不少,不管是地理位置還是其他,基建隊沒優勢。社區黨組織把這項工作當成一項政治任務來抓,他們“笨鳥先飛”,引導黨員幹部樹立全局觀念、大局意識,緊密協作、相互配合,平土地、跑規劃、籌資金,當競爭對手們還在考慮怎麼應對時,大營街人已接到玉溪捲菸廠伸來的“橄欖枝”。回頭看,這次機會改變了大營街的發展路徑。

“橄欖枝”來了,大營街辦事處(當時叫法)副主任任新民和另外幾人去上海買設備,一問旅館價格,一晚上138元,任新民摸摸兜裡,“這錢可是建廠用的!”他最終找了家30元一晚的地下室對付。

設備買回來後,大營街貸款400萬元,和玉溪捲菸廠合作建設兩個捲菸配套企業——雲南玉溪水松紙廠和雲南玉溪捲菸廠濾嘴棒分廠。施工沒有大型機械設備,黨員幹部身先士卒、率先垂範,帶頭衝在一線,提前將廠建成。

建廠後,黨組織把黨建落在產業鏈上,將懂經營、會管理的黨員充實到管理隊伍中來,推動黨建工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用組織的力量把方方面面融為一體。

大營街人的好日子來了,鋁型材廠、鋁箔紙廠、油墨廠、銅材廠、太陽能廠等多家村集體企業相繼建成,村民成了“上班族”,除了每月領工資,年底還有集體收益分紅,收入不比城裡差。

1992年,大營街經濟總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成為玉溪的第一個億元村。1995年,經濟總收入突破1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6000元。2003年,經濟總收入突破20億元。2018年,社區人均收入達到了28481元。

又通過社區黨總支不斷優化“三資”管理,如今,大營街社區聚集了67戶企業,營業收入在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17戶,上億元的企業10戶,形成了捲菸輔料配套、黑色金屬壓延加工、建築建材、金屬製品等優勢產業。

“云南第一村”党建引擎促乡村振兴

給老人發放長壽獎金

“鼓了錢袋也要富腦袋”

產業興起來了,社區黨總支鉚勁用力,多年來堅持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在居民辛保雲記憶裡,1985年以前,土坯房、茅草屋是大營街人的標配,人均居住面積不足8平米。彼時,社區黨組織精心謀劃,進行第一輪民居改造,投資5000餘萬元統一規劃建設了新民居。拆舊時黨員幹部帶頭拆,僅花了50天,這項工作便完成了。

建房時要拉電線、栽電杆,黨員幹部先上,老百姓跟上;要建公園,大夥白天上班,下班後上工地,一派熱火朝天;黨組織要開組織生活會,前一天通知的,第二天開會時保證到齊……黨組織有了“一呼百應”的威信。

2010年,大營街啟動第二輪人居改造,根據政策,居民可用舊房抵換同等面積的新房,超出面積部分按建房工程造價1300元/㎡購買。考慮到成本,個別居民牴觸,不願意認領,黨員幹部找到癥結,幫他們申請到無息貸款。問題解決了,這些人高高興興搬進新居。

住上了新房,社區黨總支又出臺了一系列惠民利民政策,從制度上確保發展成果讓全體居民共享。比如,每年支出群眾福利3500多萬元,實現了幼兒入園全免費;在初中至大學的學生,每年有250至500元的補助;居民年滿18歲可到集體企業就業,年滿54歲的每月可領取300多元到900多元的退休金,年滿94歲、99歲的還分別能一次性領取5萬、10萬元的長壽獎金;每位居民每年還有6000元的分紅,住的小區不用交物管費,車位不用自購……大營街實現了發展依靠群眾、建設為了群眾、成果讓群眾共享的全民共享模式。

保障有了,社區黨總支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凝心聚力推動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居民們精神不能垮,有錢花和講文明,一樣也不能少。”社區黨總支書記陳寶榮說。

居民之前有亂丟垃圾的習慣,社區黨總支成立了綠化環衛隊,環衛工每天掃,時間長了,居民們寧願多走幾百米,也不再亂丟垃圾;建設了“飲水思源”黨建文化園,傳承紅色基因,讓感黨恩、記黨情形成老百姓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自覺行動;倡導夫妻和睦、尊老愛幼、勤儉持家等,樹立好家風、好家教……站在大營街社區居委會的陳列室裡,“全國村鎮建設文明集鎮”“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不僅是對大營街改革開放40年來成績的肯定,更是40年來大營街改革開放進程中的見證。

“云南第一村”党建引擎促乡村振兴

社區裡的黨建文化園

“黨組織是鄉村振興的主心骨”

產業發展愈發旺盛,人才得跟上。大營街社區黨總支以黨建帶動人才引進,以人才促進黨的建設,達到實現“黨建帶經濟、經濟促黨建”的雙贏模式。

黨總支先後選拔集體企業中黨性強、懂經濟、善管理、思想活的黨員到社區交叉任職;又從生產一線、致富能手、回鄉畢業生中發展優秀黨員上百名;建立企業技術研發中心,採取與院校合作的方式向企業柔性引進10多名高學歷技術性人才。

有了人才隊伍鋪墊,近年來,社區黨總支響應國家政策,把發展方向從第二產業投向第三產業。

1995年至今,大營街先後打造了匯龍農業生態觀光示範園和映月潭休閒文化中心兩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形成了以陳氏浮雕文化館為代表的民俗民間文化、以米線和烤鴨為代表的飲食文化、以溫泉休閒為主體的旅遊文化。

“云南第一村”党建引擎促乡村振兴

重陽節發放老年人慰問金

不僅如此,通過“米線文化節”“鬱金香花展”“菊花藝術節”等旅遊產品推介,大營街向遊客鮮活展示了當地的旅遊特色品牌。同時,建設了與此相配套的娛樂、餐飲、康體、會展等設施,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旅遊產業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鄉村振興上升到戰略高度後,大營街迎來再次奮發崛起的機遇,社區黨總支發揮“主心骨”作用,創新性地提出“退二進三”,把相關捲菸配套產業搬遷至距離社區兩公里外的地方,形成捲菸配套產業集群,原有的工業用地啟動幸福小鎮建設項目,發展第三產業,打造鄉村振興示範點。

鄉村振興需要文化支撐,65歲的老黨員陳寶貴認為自己責無旁貸、義不容辭。前幾年,他建了陳氏浮雕文化館,所收藏的1978年生產隊發展種植業名錄、1982年發展集體制經濟統一建房的徵收單……一份份泛黃的票據都是一個個歷史的講述者。

前幾天,當地黨史辦考察後,覺得文化館裡內容豐富,有實物、有視頻,和陳寶貴商量後,決定把文化館改建成4000平米的紅色教育基地。老人高興,因為大營街40年來的發展歷程,將會被更多人知曉。

採訪行將結束時,大營街鄉村振興實訓基地又來了一批前來參觀學習的隊伍。

這個由大營街社區黨總支依託全國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培訓基地打造的實訓基地,採取“村莊是教室,村官是教師,現場是教材”的模式,旨在展示大營街社區在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領導下搶抓改革開放機遇、探索共同富裕的光輝歷程。

“受益匪淺啊!”參觀者看了,無不點頭稱道。

【短評】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夯實黨建,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就是給鄉村振興裝上了一個動力強勁的“火車頭”,就能調動廣大老百姓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能把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從而形成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