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农村出现的“空心村”?

导读:所谓农村出现“空心村”,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意思是该村的主要劳动力都离开故土出外谋生了,只有些老人、小孩留守在村里;原本热闹的村庄显得空空荡荡,一片萧条。面对此情此景,不免让人心生感慨:农村何去何从?

如何看待农村出现的“空心村”?

一、农村岀现“空心村”的时代背景

解放后广大农民从共产党手上分到了土地和农业生产资料,结束了被半封建半殖民地长期压迫的苦难历史,翻身当了主人。从此,农民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农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但由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是在废墟中建立起来的,百废待兴;她,需要农业的支撑,更需要农民的奉献;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农民为国家的国防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无私的贡献;反而自身的生活条件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和提高,始终处在贫困线的边缘。

“一夜春风桃花开”,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活了城市,也唤醒了广懋土地上的农民;在土地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政策的推行下,农民终于解决了几千来一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而此时,我国的城市建设在大江南北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一贯勤劳、纯朴的农民忽然明白,自己再怎么样辛劳也难以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财富;突然发现在城市里赚钱比在农村里容易得多;农民有史以来第一次开始真正思索自己的事情:要想富,只有离开土地,走岀大山。

如何看待农村出现的“空心村”?

二、农村岀现“空心村”的原因

农民单家独户承包经营土地,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仅凭自己的力量和有限的土地难以致富。被穷怕了的农民千方百计在寻找赚钱的路子和办法,城市的大规模开发和建设、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和提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农村长期过剩的劳动力正好可以补这个缺,加上党和国家政策的倾斜和支持;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农民蜂拥进入城市打工,没有考上大学的农民子女也随父母进城找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相继岀现两代农民工;而在老家留下的基本上都是些老人,尤其在偏远的山区村落基本上没有几个人了;渐渐地就形成了“空心村”,有个别的甚至成了无人村。

如何看待农村出现的“空心村”?

三、农村,何去何从? 据笔者对农村的观察,凡成为“空心村”的山村,基本上都是属于离城镇偏远的偏僻村落;在规模上一般是七八户或十来户农家,在人口数量上五六十人,在资源上农田很少、都是高山峻岭,道路崎岖、狭窄,交通不便。近几年来,随着农民在外打工收入的增加,他们很多人已在城市购房或在乡镇所在地自建房,也有的由政府安排实施整体搬迁;真正留在村落的人已经不多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空心村”的岀现并非不是好事,它对农村资源的重新配置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确保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可以将土地包括村落退耕还林,打造成绿色生态产业链;让岀国游变成国内乡村游。

如何看待农村出现的“空心村”?

而摆在我们面前的真正难题,是如何快速振兴农村、让农村经济发展也同步进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