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少年的你》反思中國式教育:熊孩子荒唐,那父母呢?

《少年的你》這部作品裡反映的一些校園暴力的場景觸目驚,也引發了許多朋友的思考,到底是什麼,讓這群花季的孩子之生活比戰場還要殘酷。戰場之折磨大多停留在肉體,而校園暴力中的孩子受到的折磨,不僅在於肉體,更在於精神。

對於施暴者,是什麼讓這群還未步入大學、想法還不夠成熟的孩子,能夠那般理直氣壯去肆意拉扯同學的頭髮,扒掉同學的衣服?這般惡劣的性格,從何而來?不要回避,父母之責任不可推卸。

那麼受害者呢?為何如此忍氣吞聲?為何不勇敢站出來保護自己?家庭貧困、艱難?可能有這方面原因。但是,家庭之貧困和艱難,絕不是讓這些孩子選擇忍氣吞聲的決定性原因,窮人家的孩子,也有堅韌的強大之輩。從《少年的你》之被欺凌的陳念來看,陳念之所以選擇吞聲,大抵與其母親有關。

從《少年的你》反思中國式教育:熊孩子荒唐,那父母呢?

1、《少年的你》之施暴者的父母:利己冷漠的父母教出了利己冷漠的“魏萊”

首先,我們來講講施暴者的父母。在電影中,施暴者裡面有一個看起來文文靜靜的女孩,但她做出來的事情卻叫人背後寒意直冒。這個女孩叫魏萊,她家境好,成績好,長得漂亮,父母關係也不差,為何性格卻這般惡劣?來自於父母的價值觀。

從電影中,我們知道,陳念並非魏萊欺負的第一個人,電影一開始跳樓的胡曉蝶,大抵就是因她的欺凌而死。當然,警察也注意到了這一點。當警察詢問魏萊的父母相關情況的時候,其父母的說辭,讓人直搖頭。

從《少年的你》反思中國式教育:熊孩子荒唐,那父母呢?

這般好的家庭,這般端莊的打扮,為何說出來的話,這般不像一個有教養的人會說的話。

魏萊母親的話,不做複述,概括起來大概是這麼個意思:“胡曉蝶跳樓和魏萊一點關係也沒有,自家孩子文文靜靜不會幹這種事情,胡曉蝶跳樓,說不定因為她父母有問題,所以才教出這樣的孩子來。”胡曉蝶已經死了,無論被如何評價,她都不能復生來反駁別人。但是姑且不說是不是魏萊逼死了胡曉蝶,即便是作為逝者同學的母親,甚至是一個陌生人,說出這般惡毒的揣測,合適嗎?

可見,魏萊欺凌他人,並且一絲悔過之意都沒有,她這般惡劣的性格,也並非沒有原因。原因從她母親的態度就能看出來,利己冷漠的父母,教會了她利己與冷漠。從小生長在這般環境下,哪裡知道利己冷漠是錯。大概,能夠讓自己嚐到甜頭的事情,都是對的,不用考慮他人的感受,自己的利益是放在第一位的。

從《少年的你》反思中國式教育:熊孩子荒唐,那父母呢?

電影中,魏萊在欺凌了陳念以後,害怕陳念報警,於是跑去求陳念。陳念因為心軟,並未表現出要報警的意思,於是魏萊跑上前去要和陳念做朋友,只是她找陳念做朋友的理由成功激怒了陳念,她的原話不做複述,大抵意思是這樣的:“我給你錢,並把拍下的視頻刪掉,你拿了錢,幫你母親還債,這樣我們一筆勾銷,對你有好處,對我也有好處,是互相幫助,這樣我們就能做朋友啦。”

魏萊這番話表現了校園暴力中施暴者的價值觀。施暴者,大抵不懂得尊重,他們的世界裡面只有利益交換,人是代表利益的符號。這樣冷漠,這樣勢利,讓人嘆息。魏萊和他的母親,可不是太像了嗎?

孩子,一出生尚且是一張白紙,給這張白紙染上色的,不就是孩子的家庭成員嗎?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受到校園暴力,首先就要教會孩子何謂尊重,處理好尊重與利益之間的關係。否者,電影裡學不會尊重的孩子欺負別人,電影外怕就是學不會尊重的孩子被人欺負。但是,無論是欺負,還是被欺負,都是叫人痛心的。

從《少年的你》反思中國式教育:熊孩子荒唐,那父母呢?

2、《少年的你》之被欺凌者的母親:獨自掙扎的母親與她不願“求助”的女兒陳念

我們再來看看陳念。陳念為何總是獨自處理問題?她有機會尋求警察、老師、母親等大人的幫助,但是電影中,她在尋求大人幫助時雖有一兩次的掙扎般嘗試,但是並不賣力,而且很快就放棄尋求大人幫助,為何她會放棄得那般快?從她的母親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來。

母女倆的生活不容易,這看得出來。她的母親可能表面上不大負責,但是大家想過沒有,一個母親,僅僅只靠自己,能夠把自己的孩子培養得如此出淤不染,讓她能夠靜心學習,即便自己要出去躲難,但是她的孩子依舊是個優等生,她在背後之付出,怕是讓人淚目。

從《少年的你》反思中國式教育:熊孩子荒唐,那父母呢?

她母親,大抵是喜歡獨自承受苦難的性格,她想要自己女兒加油讀書,於是盡力自己包攬家庭負擔。但是看得出,她已經快受不住了,快到極限了,她也因為自己負擔過大給女兒帶來麻煩而自責不已。我無法說她到底是不是一個負責的母親,我只能說,她是一個喜歡自己扛起擔子的女人。就猶如劇中的陳念一樣,獨立,而又有些倔強。陳唸的身上,有她母親“獨自承受”的影子。

孩子,許多時候,還真是一個家庭之父母的縮影,父母的性格,對孩子的影響,真的很大。勢利的父母,孩子多少會勢利,獨立的父母,孩子也不大喜歡依賴別人。

從《少年的你》反思中國式教育:熊孩子荒唐,那父母呢?

所以,從《少年的你》這部電影中,我們大抵能夠得出,如果我們以後想要保護我們的孩子,不讓其成為欺凌者或者被欺凌者,那麼,作為家長的朋友,就要身體力行去為孩子塑造一個良好的榜樣。用你的善良、寬容,教會你孩子善良和寬容。同時,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太過獨立,偶爾和你的孩子分享一下自己心中的苦惱,你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出讓你意想不到的成熟與擔當。

要知道,在能力不夠時,選擇當“獨行俠”是愚蠢的行為。孩子,也希望為父母分擔,而不是獨獨讓父母揹著巨大的石頭,自己裝作不知道。孩子不瞎,看得見“石頭”,家長的默默付出,有時在一定程度上會成為孩子心中的壓力,甚至還會讓孩子成為一個遇事不考慮自己能力,如父母般肆意獨自承受的“烈士”。不要這樣,就像你不希望孩子獨自承受一般,孩子亦不希望你獨自承受。

從《少年的你》反思中國式教育:熊孩子荒唐,那父母呢?

3、父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榜樣”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某種程度上是決定性的。父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榜樣,什麼樣的家庭環境,往往會教出什麼樣的孩子。不要讓你的“世故之利己”將孩子教成了“不懂尊重”的“小惡魔”,孩子的世界還未有社會那般錯綜複雜,不要讓還未成熟的孩子,太早接觸成人世界裡的世故,這不僅不會讓孩子學聰明,反而會讓孩子只見利,而不知“尊重”為何物。

亦不要讓你“獨自承受之偉大”,將你的孩子教成了“不必要的烈士”,你不是“天生的演員”,你與孩子的朝夕相處見,你肩上重擔讓你身心的疲憊呼之欲出,你的孩子不瞎,亦不冷血,他們感受得到。你的獨自承受,反而讓他們出現了不合時宜的“獨立”,“獨立”當然是好事,但是在不該“獨立”的年紀太過“獨立”,往往會導致悲劇。

從《少年的你》反思中國式教育:熊孩子荒唐,那父母呢?

所以,各位獨自承受的偉大家長,偶爾和你的孩子適當談談身上的擔子,偶爾也讓孩子看到你對他的“依賴”,在孩子該“依賴”的時候教會其“依賴”,也是家長的“必做功課”。


圖文素材來自電影《少年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