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車廂裡,他讓女兒愛上了古詩詞

在車廂裡,他讓女兒愛上了古詩詞

進入初中後,女兒學業上總體表現良好,惟有一點較出乎我意料:語文的古詩詞理解和默寫居然出問題了!幾次考試都失分較多。問她原因,答曰:文言文太難懂,死記硬背太難了,沒興趣!

捫心自問,女兒出現這問題,自己這個當老爸的多少也有點責任。小學階段,對於女兒的閱讀我基本是由著她性子來——愛看啥書就啥書,順其自然。我的指導思想是:愛上閱讀才最重要,至於看什麼倒在其次了。那樣做的後果是:女兒瘋狂迷上了外國小說,歐美的經典小說名著她幾乎看了遍,而對於唐詩宋詞在內的本國古典文學反而鮮有涉獵。出現這樣的閱讀偏好,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外國小說是現代漢語,孩子容易理解,而中國古典文學大都是文言文,語言和語法與現代漢語相去甚遠,不說佶屈聱牙,至少對於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確實比較費勁。

不過,升入初中了,無論是學科本身要求,還是孩子自身成長需要,不學中國古詩詞似乎都是不可想象的。怎麼辦?看來只能靠平時補一補了。只是如何安排合適的補習時間呢,我大傷腦筋。一般工作日,白天我要工作女兒要上學,沒空;晚上回家,女兒有太多家庭作業,我也累得要死,彼此身疲心累,學習效果肯定大打折扣……思來想去,終於想到了一個時間段——每天接她放學回家的車上時光。從學校到家大約有二十分鐘的行車時間,如果能好好利用這二十分鐘的時間,豈不也能讓她學上一首兩首?

把想法告訴了女兒,她倒也欣然同意。父女倆還共同為這段學習時光取了一個還算別緻的名字——“車廂古詩詞學堂”——教學場景和學習內容都在裡面了。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我主要以小學階段的《古詩文誦讀》教材為基礎,再結合自己精心挑選的古詩詞篇目。學習進程上,注意把握好由易入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如果一上來就學得很深,我怕小姑娘沒幾天就被嚇退了——本來還正嫌無趣呢。

在車廂裡,他讓女兒愛上了古詩詞

萬事俱備,大約是春節過後的某一天,“車廂古詩詞學堂”正式開講了。

第一講,學的是陶淵明的《雜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別看就這短短四句詩,我可是事前做足了功課。首先,要把詩作打印出來,裁剪成一張小紙條,方便女兒在車廂內拿著閱讀;其次,充分準備詩以外的背景資料:作者陶淵明是怎麼樣一個人,他生活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樣,東晉和劉宋又是什麼樣的朝代,陶為何自稱“五柳先生”,我們常說的“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又是怎麼回事,等等諸如此類,增強教學內容的有趣性和可聽性。第三、詩裡面的個別字詞,自己先要吃透意思才能教她,否則可不是誤人子弟,而是誤自家子弟啊!至於為何選這首詩開篇,當然也是寄託了我對於女兒的殷切期望。

因為精心準備,第一講的效果很贊!女兒聽得饒有興趣,提了好幾個相關問題(一切都在她老爸的準備之中。嘿嘿),詩作也毫不費力地背下來了。更為關鍵的是,結束時她竟然已經開始期待第二講了。

於是,從那一次開始,“車廂古詩詞學堂”就這樣以大約每三到四天一講的頻次,按部就班地“辦”下去了,直到今天,已歷時一年多。在這個特殊的“課堂”上,我和女兒共同學習了三十多首(篇)古詩詞,出於調動她學習興趣,擴大知識面的需要,這些內容都是現有語文教材上未選的,但同時又是十分應事、應時、應景的。比如,針對女兒學的樂器長笛,我們先後學習了好幾首與笛子有關的詩作——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高適的《塞上聞吹笛》等;針對清明節,我們學習了韓翃的《寒食》(而非常見的杜牡的《清明》);針對當下的暮春景色,我們又學習了蘇軾的《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歐陽修的《踏莎行 候館梅殘》等詞作。隨著學習深入,女兒的賞析理解能力也不斷提高,對於古詩詞已不再象原來那麼怵了,甚至還慢慢產生了閱讀興趣,語文成績也在穩步提高中。現在她手頭已經累積了三十多張古詩詞小紙片,時不時會拿出來溫習背誦。未來,我計劃引導她有選擇地學習一些短幅古文名篇,假以時日,相信這些都將成為她終身受用的文學財富。

在車廂裡,他讓女兒愛上了古詩詞

“車廂古詩詞學堂”還會辦多久,到何時告一段落?女兒和我都尚未規劃,順其自然吧。我想,未來終有一天,她會離開我的車廂,獨自遨遊在浩瀚無邊的中國古典文學殿堂裡,驚歎於優秀古典詩詞之奇遹瑰麗;或許那時候,她會想起多年以前,在黃昏的車上,在她老爸的“車廂古詩詞學堂”裡,她曾學過的那第一首古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補記:此文寫作於2015年春天,距今已四年有餘,昔日的小姑娘已經成長為大一女生,而老爸的鬢角也添了幾莖白髮。時光荏苒,不勝唏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