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秦”還是“圖周”?從秦齊稱帝失敗看戰國晚期社會輿論現狀

秦昭襄王作為一代雄主,他對內結束了魏冉和宣太后專權的現象,穩定國內統治。對外,他採用范雎

“今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的遠交近攻政策,任用白起發動長平之戰,擊敗世敵魏國,迫使其割地400裡。

於是,野心勃勃的秦昭襄王變得極度膨脹,接著又做了一件為當時的輿論所不齒的事情,那就是稱帝。

赧王中二十七年(癸酉,公元前二八八年)冬,十月,秦王稱西帝,遣使立齊王為東帝,欲約與共伐趙——《資治通鑑》

後來,秦昭襄王又幹了一件很多諸侯想幹但是不敢做的事情,即佔領周赧王寄居的諸侯國東周,軍隊開進洛邑(洛陽),俘虜周赧王,把象徵著王權的九鼎遷到了咸陽,周朝800多年的統治實質上已經宣告終結。

秦王使將軍摎攻西周,赧王入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歸赧王於周……東周君為諸侯謀伐秦,王使相國帥師討滅之,遷東周君於陽人聚。周既不祀,周比亡——《資治通鑑》

“事秦”還是“圖周”?從秦齊稱帝失敗看戰國晚期社會輿論現狀

但秦昭襄王害怕自己孤掌難鳴,勢單力薄,於是拉著齊國君主一起稱帝,他稱西帝,齊王稱東帝,其實秦昭襄王的這種做法並不難理解,那就是他在給自己尋找一個政治盟友,就像希特勒雖然知道墨索里尼並不怎麼出色,但還是把他當成自己的盟友,畢竟雙拳難敵四手,有一個隊友總是極好的。

而齊國有什麼底氣敢於稱帝呢?

其實它最初並沒有底氣敢於稱帝,但是他又不願得罪秦國,畢竟當時的秦國已經強大到可以單挑任何諸侯國,諸侯們想要壓制秦國都不得不聯合起來,這才有了五次“五國伐秦”之戰。

所以當時的齊湣王拿不定主意,就問蘇代“秦使魏冉致帝,子以為何如”,畢竟這時候稱帝也不是,不稱又會得罪秦國,可見齊國這時候雖然也很強大,但是其野心還遠遠沒有像秦國那樣膨脹。

而秦國拉著齊國的原因其實就是“遠交近攻”策略的驅使,給自己找一個盟友,壯壯場子。

秦昭襄王稱帝的背後看似是像袁世凱一般倒行逆施的行為,但是卻反映了戰國晚期整個社會即將面臨的巨大變化以及危機,而這種危機自然是秦國施加給各諸侯的,而秦昭襄王隨即取消帝號的行為也反映了當時社會那種微妙的輿論現狀。

秦昭襄王和齊王稱帝的資本和底氣,以及當時的社會輿論現狀

秦昭襄王一共就當了兩個月的西帝,因為當齊王詢問蘇代該怎麼辦時,蘇代回答說:

​願王受之而勿稱也。秦稱之,天下安之,王乃稱之,無後也。秦稱之,天下惡之,王因勿稱,以收天下,此大資也。且伐趙孰與伐桀宋利?今王不如釋帝以收天下之望,發兵以伐桀宋,宋舉則楚、趙、梁、衛皆懼矣。是我以名尊秦而令天下憎之,所謂以卑為尊也。”齊王從之,稱帝二日而復歸之。十二月,呂禮自齊入秦,秦王亦去帝複稱王。

“事秦”還是“圖周”?從秦齊稱帝失敗看戰國晚期社會輿論現狀

蘇代是縱橫家蘇秦的族弟,這個人的洞察力很敏銳,一眼就察覺除秦昭襄王的真正意圖。所以勸誡齊王放棄稱帝的打算,但是又不能得罪秦王,於是齊王當了兩天的東帝就撤銷了帝號。

蘇代為什麼要勸說齊王放棄稱帝呢?這就要談到秦國的崛起和各諸侯的反應。

秦孝公即位時,秦國勢力已經大不如從前,被中原諸侯嘲笑為夷戎,秦孝公決心振奮秦國,發出命令說“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彊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於是商鞅出現了。秦國由此走上了強國之路。

到秦昭襄王即位時,秦國已經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他任用范雎和白起,范雎提出了著名的“遠交近攻”的策略,攻擊領近的國家,結交地處濱海的齊國,一步一步的蠶食各國土地。而白起是一個富有軍事謀略的軍事家,長平之戰打的趙國元氣大傷。

可見,秦國軍事的強大賦予了秦昭襄王足夠自信的底氣去稱帝。

當時的社會局勢也已經發生了非常微妙的變化,隨著分封制的瓦解,周王室已經徹徹底底的名存實亡。整個社會未來的

走向變成了“事秦”還是“圖周”。

“事秦”自然是指把秦國當成老大,以後跟著它混,這就跟中東地區一些國家跟著美國混,一些跟著俄羅斯混是一樣的,我們可以從這個記載來看“事秦”這種微妙性。

秦王遺楚王書曰:“楚倍秦,秦且率諸侯伐楚,願王之飭士卒,得一樂戰!”楚王患之,乃復與秦和親——《資治通鑑》

“事秦”還是“圖周”?從秦齊稱帝失敗看戰國晚期社會輿論現狀

楚國在當時戰國七雄當中是疆域很廣的一個諸侯,非常強大,但是面對強大的秦國,楚國也不敢去得罪它,所以秦王稍稍一施加政治壓力,楚王就不得不妥協了,這就跟今天的美國聲言要經濟制裁,中東的一些國家立馬就選擇妥協。

韓、魏既服於秦,秦王將使武安君與韓、魏伐楚

而“圖周”就是把周王室取而代之,自己來當諸侯們的老大。

當時的齊國就已經暴露了這種野心,“齊湣王既滅宋而驕,乃南侵楚,西侵三晉,欲並二週,為天子”,不過當時的社會輿論很微妙,那就是周朝雖然名存實亡,但畢竟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再加上各諸侯誰也不服誰,所以誰出來做這個老大都不能服眾。

除了齊國,楚國也想自己當天子,其實當時很多的諸侯都已經蠢蠢欲動,但是下面這番話道出當時社會的那種輿論性的微妙之處。

昭子曰:“乃圖周,則無之;雖然,何不可圖?”武公曰:“西周之地,絕長補短,不過百里。名為天下共主,裂其地不足以肥國,得其眾不足以勁兵。雖然,攻之者名為弒君。然而猶有欲攻之者,見祭器在焉故也。夫虎肉臊而兵利身,人猶攻之;若使澤中之麋蒙虎之皮,人之攻之也必萬倍矣。裂楚之地,足以肥國;詘楚之名,足以尊主。今子欲誅殘天下之共主,居三代之傳器,器南,則兵至矣。”於是楚計輟不行——《資治通鑑》

“事秦”還是“圖周”?從秦齊稱帝失敗看戰國晚期社會輿論現狀

這句話的殺傷力最大的地方就在於“今子欲誅殘天下之共主,居三代之傳器,器南,則兵至矣”,袁世凱倒行逆施搞復辟,結果怎樣呢?引來整個社會的強烈反抗,而當時許多諸侯們無法取代周王室的最大助力就在這裡,那就是名不正言不順。

所以秦昭襄王當了兩個月的西帝后感覺非常壓力山大,因為雞賊的齊國打著秦國僭越禮制的名義聯合其它諸侯要攻擊秦國,迫使秦昭襄王不得不放棄西帝的尊號。

那麼既然秦國有這個底氣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而稱帝,齊國又是憑藉什麼底氣敢於稱帝呢?

其實絕大部分的原因就是因為齊王不願得罪秦國,所以他當了兩天以後就撤銷了這個尊號。但這並不是說齊國就沒有稱帝的野心,尤其是齊國消滅宋國以後,野心也是極度膨脹,打算放棄秦國這個盟友,自己將周王室取而代之。

那麼齊國真的有這個實力嗎?別說,它還真的有。

齊國大家都知道是春秋戰國時代都非常活躍而且強大的諸侯國,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之一,是一個實力非常強勁的老牌強國,田氏代齊以後,湧現了鄒忌、田忌和孫臏這些出色的政治軍事家,使得齊國再度強大起來。

“事秦”還是“圖周”?從秦齊稱帝失敗看戰國晚期社會輿論現狀

齊國取得的成績也很亮眼,差點滅亡燕國,“齊王令章子將五都之兵,因北地之眾以伐燕。燕士卒不戰,城門不閉。齊人取子之,醢之,遂殺燕王噲。”

所以這才有了齊國和燕國之間的仇恨,也就有了後來樂毅連下齊國七十城,最後只剩下兩座孤城,險些亡國的典故。

齊國的勢力巔峰是在消滅宋國以後,“齊湣王既滅宋而驕,乃南侵楚,西侵三晉,欲並二週,為天子”,這時候的齊國非常膨脹,多線作戰,打算吞併二週自立天子。

這時候社會中的局勢也發生了鮮明的變化,“當是時,齊閔王強,南敗楚相唐眛於重丘,西摧三晉於觀津,遂與三晉擊秦,助趙滅中山,破宋,廣地千餘里。與秦昭王爭重為帝,已而復歸之。諸侯皆欲背秦而服於齊。”

然而齊國的強勢並沒有維持多久,由於之前和燕國結下世仇,在燕國的帶頭下引來燕、秦、韓、趙、魏五國聯軍的打擊,以樂毅為統帥,由於齊國戰略性的錯誤被打的差點亡國。

從此就一蹶不振。

其實還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當時戰國時代那個社會人心思變的那種既浮躁又微妙的現狀,譬如連勢力較弱的宋國也表現出那種意圖自立天子的打算,“為長夜之飲於室中,室中人呼萬歲,則堂上之人應之,堂下之人又應之,門外之人又應之,以至於國中,無敢不呼萬歲者。天下之人謂之“桀宋””

可見,秦昭襄王所處的時代已經來到了社會局勢即將發生鉅變的前夕,誰都知道周王室已經無力迴天,所以這些諸侯們都在蠢蠢欲動,試圖坐擁江山。但正因為誰都想當天子,結果誰都不服氣誰,當誰表現出這種舉動時,立馬就會被群起而攻之。

“事秦”還是“圖周”?從秦齊稱帝失敗看戰國晚期社會輿論現狀

但這時候的諸侯們還面臨著來自秦國的威脅,使得當時社會的局勢走向出現了“事秦”還是“圖周”兩條分歧,以我們現在的眼光去看,這種分歧實際上已經預示了秦國佔據的主動權以及各個諸侯之間貌合神離的被動。

當秦昭襄王吞併二週,俘虜周赧王時,諸侯們也都心照不宣的選擇了沉默,這種沉默更像是一種慶幸,因為拔掉了周王室這根心頭刺,大家心裡都敞亮了。但是面對崛起的秦國,各諸侯們似乎已經完全沒有了抵抗之力。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