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佳人》:斯嘉麗的勇敢卓絕和突破自我,代表女權主義的崛起

土地為我作證,上帝作證,我是不會屈服的,我要度過這難關。戰爭結束後,我再也不要捱餓了。不要,我的家人也不要。即使讓我去撒謊,去偷,去騙,去殺人,上帝作證 ,我也不要再捱餓了。 ——《亂世佳人》


前言:瑪格麗特·米切爾是世界上為數不多僅靠一部作品就蜚聲世界的女作家。1936年,她發表了舉世震驚的《飄》,作品中的女主角斯嘉麗勇敢堅強,一直對愛情有堅定的信念。她可以算作世界上女權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自強、自信、自立、自尊,斯嘉麗用她堅定的意志為世人譜寫出一曲女性獨立的樂曲。影片在1938年改編成了《亂世佳人》,》由大衛·塞爾茲尼克導演,克拉克·蓋博 與費雯麗分別飾演白瑞德與斯嘉麗。

影片以南北戰爭為背景,斯嘉麗從一位身份顯赫的富家小姐遭遇了戰爭的影響而顛沛流離,失去了母親和丈夫,父親也精神錯亂,兩位妹妹更是身患重病。這個家庭是不幸的,家庭所有的重擔都壓在了斯嘉麗一個人的身上,而比身體更疲憊的其實是她不斷顛覆的價值觀,她沒有貼心的親人照顧,沒有堅強的後盾。在這樣的情況下,她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拼搏,才能讓整個家庭不再分崩離析,重新完成重組,而這個故事中夾雜了她對艾希莉的愛以及愛情可遇不可求的遺憾。

今天,我就為大家從劇中人物性格、命運走向、斯嘉麗的精神構成這三個方面分析女權主義的覺醒及該作品的偉大之處,並在第四部分談一下我對於這部作品中涉及到家庭、婚姻、幸福的幾點思考。


《亂世佳人》:斯嘉麗的勇敢卓絕和突破自我,代表女權主義的崛起


01、 敢於挑戰世俗的斯嘉麗、儒雅斯文的阿希禮、用生命去愛的瑞德展現出《飄》所表達的19世紀歐洲風貌:美好的人生隨風而逝,遺憾卻美好

斯嘉麗生在美國南部的塔拉莊園,她是端莊賢惠的公主,衣食無憂,典雅高貴。“亂世佳人”中的佳人大抵如此,如果沒有炮火的紛爭,斯嘉麗會如眾多我們所知的大小姐一樣優雅的過完幸福的一生。

亂世帶來的不僅僅是戰爭,還會有人們心靈的洗滌。斯嘉麗真誠善良,是新時代女性的典範,從她的登場就看出她的”與眾不同”,她看不慣低聲下氣討好男人的女性,更看不慣所謂的“封建思想”,在她的觀念中,女性應該有獨立的思想和有趣的靈魂,而不僅僅是男人的附屬品。

這種思想並不妨礙她堅定執著地愛著阿希禮,斯嘉麗到底有多麼的“叛逆”?即使心中的愛人阿希禮已經成婚仍然不可阻擋,時至今日,這種愛的痴情仍然能震動人心,斯嘉麗不懼世俗,勇敢表達自我的態度在19世紀看來略顯激進,卻成為她追求自我的最佳註腳。

反觀阿希禮,對於他的描述是輕描淡寫的,他如春風和煦的笑容融化著斯嘉麗的心,可是我們並不知道他到底有多麼的儒雅。通過他和斯嘉麗的對話為我們展現了他性格的包容性。翻譯過來就是“我雖然愛你,但卻無法和你在一起,我有自己的責任”。於是,在斯嘉麗一遍遍近似祈求的吶喊中“和我走吧”,阿希禮仍然無動於衷。

阿希禮同樣是貴族階層出身,透過他高大英俊的面容,我們看到了一個偉岸勇敢的男性形象,在他的世界裡,有些規矩永遠無法逾越,正如他和斯嘉麗的關係,哪怕在愛妻去世之後,自己陷入精神崩潰的時候,他也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他堅不可摧的外表下其實隱藏著一顆溫文爾雅、儒雅斯文的心。

由此可見,阿希禮幸福的愛情正是為了映襯斯嘉麗愛的卑微與不幸的婚姻,這段無疾而終的感情充斥著缺失的美好。即使愛的奮不顧身,斯嘉麗也沒有得到阿希禮的愛,這種美好恰如《飄》的含義:美麗的人生容易隨風而逝,感情無法強求,既然無法得到,不如追求生命中那些平凡且持久的愛情。


《亂世佳人》:斯嘉麗的勇敢卓絕和突破自我,代表女權主義的崛起


相對於以上兩位,瑞德顯然更具有投機色彩,他玩世不恭,放蕩不羈。軍校出身卻行為乖張,似乎融入到這個世界無形的規則之中,卻又無聲地不斷抗訴著時代的不公。

儘管所有人都不待見瑞德,可是桀驁不馴的瑞德卻對斯嘉麗情有獨鍾,這是極為難得的。在我看來,正是斯嘉麗活潑開朗、敢愛敢恨的性格深深吸引著瑞德,讓他心甘情願將百萬遺產拱手送入斯嘉麗懷中。對於財富他看的很淡,並不是認為不重要,而是要用在合適的位置上。

在斯嘉麗最危急的時刻,瑞德總會及時出現,有心人都會發覺這種感情的奇妙,如此浪子竟然會拜倒在石榴裙下,足以見得斯嘉麗的無形魅力。當斯嘉麗完成兩段無疾而終的感情時,瑞德的橄欖枝拋給了他,這份感情隱藏之中遠遠超過了觀眾的想象。

如果要回溯他們感情的淵源,可能從第一次阿希禮拒絕斯嘉麗被瑞德偶遇就埋下了種子。斯嘉麗、阿希禮和瑞德構成了愛情中的莫比烏斯環,他們性格各異,卻因為相似又不同的愛走到了一起。人物性格背後的曲徑通幽無比奇妙,像一根剪不斷理還亂的繩子牽扯著這幾個亂世飄蕩人物的命運,為我們展現出恢弘時代中命運激盪的人物特色。


《亂世佳人》:斯嘉麗的勇敢卓絕和突破自我,代表女權主義的崛起


02、 斯嘉麗的迷途知返代表著“只在此山中”的女性形象,瑞德的愛成為她人生航線的燈塔,卻一次次在迷霧中錯失

在錯誤的地點或錯誤的時間遇上了對的人,愛情也會隨風而逝。

斯嘉麗經歷了重重不幸,她對於自己的認知在不斷升級。對於生活她衝破了困難的牢籠,帶領塔拉莊園的人們邁向了富有,可是對於愛情,她又顯得如此的卑微而渺小。

對阿希禮的愛刻骨銘心,以至於忽視掉在身邊默默守護的瑞德。瑞德無奈,只能將所有的愛寄託在女兒身上。他知道,單憑自己的愛無法改變斯嘉麗,所以,他選擇了放縱。

在愛情的天平上,斯嘉麗擁有更多的砝碼,可是她卻如雙腿綁著沙袋,一步步走入愛情的苦海。當瑞德提出與斯嘉麗遠走他鄉,將木材廠留給阿希禮時,斯嘉麗是拒絕的。在她心中,無法放下對阿希禮的愛。

儘管經歷過兩次不幸的婚姻,在與瑞德的相處中,斯嘉麗仍然不懂得什麼是愛?有人說“越是得不到的越想去爭取”,斯嘉麗同樣犯了“當局者迷”的短視困境。她嫉妒阿希禮的愛人梅勒妮。可是對方以愛牢牢包圍著她。

在臨終時,梅勒妮用最後的氣力祈求斯嘉麗照顧阿希禮和她的孩子。梅勒妮的斷氣給了斯嘉麗更好的藉口與阿希禮白頭到老,尤其是此時瑞德已經因傷心過度放棄了對愛情的奢求。

這時其實才是最考驗斯嘉麗的時刻,可是當她抱住阿希禮時,她終於明白痛失親人的悲愴,這種悲愴恰恰是瑞德失去愛女,失去愛人所經歷的,斯嘉麗在這種完成了從少女到成熟女性的跨越式轉變。


《亂世佳人》:斯嘉麗的勇敢卓絕和突破自我,代表女權主義的崛起


阿希禮對她的愛更像是升級版的友情,而瑞德對她的愛才是真摯、平凡且長久的愛。只可惜她明白的太晚。如果時間早一點,恐怕她腹中的孩子和女兒都不會離他而去。

導演對於這種“身材福中不知福”的女性其實是批判的,從瑞德狠心離開,留下一句“說老實話,親愛的,我才不管呢”便可得知。愛情的天平如果長期失衡必然導致愛情防線的坍塌。在孤寂的夜晚,斯嘉麗終於明白“明天會是嶄新一天”的含義,那就是執子之手白頭偕老。換句話說,即使在戰亂年代,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也能抵萬金。

斯嘉麗的作繭自縛咎由自取,而擁有上帝視角的觀眾之所以會被深深感動,正因為我們很多時候同樣犯了斯嘉麗的錯誤。

人總會犯錯誤,每個人都會“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斯嘉麗的迷途知返正是“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的代表,只是有些人有改正的機會,有些事卻成為一生的遺憾。犯了錯誤並不可怕,尤其像斯嘉麗這樣被瑞德深情的愛所包圍,更堅定了斯嘉麗的內心,也敲響了觀眾心中的警鐘,將故事中的脈絡延續到了現實生活之中,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內涵。


《亂世佳人》:斯嘉麗的勇敢卓絕和突破自我,代表女權主義的崛起


03、 拂去戰爭的塵土,重現女性不屈的光輝,破繭而出的是新時代的女性形象:勇敢卓絕,追求精神和經濟獨立,挑戰男權社會中男尊女卑的“偏頗”思想

《亂世佳人》是費雯麗的成名作,而其成為該片主角本身就具有傳奇色彩,在當時,導演維克多·弗萊明幾乎面試了所有好萊塢的名角,可是無一相中,即使是當時年紀輕輕的費雯麗同樣如此。

可是費雯麗沒有放棄,她看了無數遍《亂世佳人》,英國口音的她用三個月的時間完全掌握美國南部口音,她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成為斯嘉麗那樣堅持、勇敢的女性。

這一點在影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小說中對女主角的樣貌是這樣描寫的:

“尖尖的下巴,方形的下顎,雙眼則呈淡綠色,一點茶褐色也沒有。黑色的睫毛圈在眼睛周圍,尾部還微微有點翹,帶著點歡快俏皮的模樣。眼睛上方,兩道墨黑的濃眉向上翹起,在她那像木蘭花一樣潔白的皮膚上畫出兩道頗為搶眼的斜線”

從形象上來看,費雯麗可以說形似,但更為重要的是,她內心的堅持程度絲毫不亞於斯嘉麗。


《亂世佳人》:斯嘉麗的勇敢卓絕和突破自我,代表女權主義的崛起


在19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男性仍然喜歡給女性貼標籤,認為女人是男人的附屬物,在社會地位和能力上都有差距,可是影片傳達出的精神恰恰相反,斯嘉麗始終在挑戰男權社會,她果敢、開明,勇於追求自己的幸福。面對男人,她從來都是揚起高貴的頭,拒絕卑躬屈膝地服從。

面對生活的挫折,她用一己之力扛起了復興家族輝煌的大旗,照顧父親和妹妹。哪怕在戰爭面前,她也毫不退縮,她弱小的身軀中蘊含著強大的力量,提醒觀眾應該警示生活中可能存在的“思想偏差”。

她說“上帝為我作證,我將不再飢餓”,正如她說的,這句口號成為女性獨立的代名詞,見證了斯嘉麗面對困難勇於挑戰的自信和勇氣,也突破了傳統男權社會中女性柔弱的觀念。

斯嘉麗的魅力不僅在於性格直率敢作敢為,更在於她呈現出了一個無意識的、真正的自己,這種精神恰恰就是女性意識的崛起和美國最早期的女權主義。她追求經濟和精神獨立,為每一位女性前進指明方向,成為燈塔一樣的存在。


《亂世佳人》:斯嘉麗的勇敢卓絕和突破自我,代表女權主義的崛起


04、基於《亂世佳人》整個故事,談談我對女性、婚姻、自我的幾點思考

周所眾知,美國內戰以南方投降而告終,隨著戰爭的爆發,斯嘉麗的境遇與曹雪芹的“大起大落”一樣,從高高在上的貴族小姐淪落為自由抗爭的底層人民,在白手起家創造幸福的生活,這其中有歷史的侷限性,也傾注著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對於封建禮教、道德觀念的反思和表達。

瑪格麗特的母親就是“League of Women Voters”的創始人之一,一生都在為爭取女性權利而奮鬥,瑪格麗特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斯嘉麗的出身相似,並且受到了高等教育的薰陶,繼承了母親的願望,不停為婦女政治權利的解放而努力,這些都是創造《亂世佳人》的客觀條件,而我理解其傳達的思想還有以下三點:

①女性只有強大自身,才能獲得更廣泛的認可。

臉書首席運營官謝麗爾·桑德伯格在著作《向前一步》中寫道:不僅要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還要爭取在自己的領域中成為領導者。個人的選擇就意味著群體的選擇;我也相信女性需要被大力鼓勵去爭取領導者的角色。如果不在她們大學畢業時就告訴她們要放眼高處,那麼什麼時候才合適呢?如果連我自己都不想這麼做,我又如何期待別人這麼做呢?你們是未來那個更加平等的世界的希望,所以我對你們每個人的期望是:在拿到學位大肆慶祝之後,你們會投入到真正的事業中去。

在我看來,斯嘉麗用切身經歷證明了她是生活的主人,她不斷努力,將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儘管困難重重,她從來沒有放棄過。她受到過高等教育,可是卻帶頭參加體力勞動,和家人一起到田裡採摘棉花,她說:“要想吃飯,就必須得幹活,否則就餓著,我養不了閒人。”

由此可見,女性事業的良性發展會挫敗本來高傲的男人自尊心,這其實就是對於男尊女卑思想最好的批判。“女人能頂半邊天”現在已經成為公認的事實,這種思想的扭轉正是由於千百萬像斯嘉麗一樣的女性挺身而出的結果。要相信,一個人的力量雖然卑微,但是抱成團之後將會發射出最耀眼的光芒。


《亂世佳人》:斯嘉麗的勇敢卓絕和突破自我,代表女權主義的崛起


②婚姻的幸福與否取決於當事者的心態,積極心態有利於家庭和諧。

斯嘉麗結了三次婚,第一次是因為嫉妒阿希禮娶了梅勒妮而草草嫁人,第二次是因為家庭遇到了無法克服的困難,急需一個財力雄厚的家人幫助自己度過難關,第三次則是因為瑞德的追求,儘管這些婚姻都不是她想要的,可是卻一次次在愛中彷徨、惆悵。

其實,斯嘉麗可以很幸福,卻因為盲目的愛而深陷在愛中,失去了愛的能力。生活並沒有將她打倒。可是愛情同樣需要學習和堅持,她的樂觀開朗讓她對生活滿懷希望,而是到了家庭之中,卻沒有學會生活的真諦,這無疑是可悲的。

如果斯嘉麗調整心態去看待瑞德,鼓勵自己慢慢學習如何去愛,那麼無疑她的生活是幸福而令人羨慕的,不僅會兒女成群,也會家庭和諧。她全世界地尋找愛,最後可悲的發現原來真正的愛就在身旁,而自己卻毫無能力去挽留這份愛。

在明爭暗鬥的娛樂圈,有一對模仿夫妻羨煞旁人,那就是張家輝和關詠荷。當關詠荷已經是TVB的當家花旦時,張家輝還是一個龍套演員。但即使兩人蝸居在四十平米的房子裡,關詠荷也沒有嫌棄過張家輝。

張家輝說:“我很窮,窮得只能愛你。”這樣的一句話換來了關詠荷的不離不棄。張家輝不僅是單親家庭,家境與關詠荷判若雲泥。可是關詠荷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外界的指責,這份積極的心態為他們構建起了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也幫助張家輝憑藉在《證人》的精彩發揮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個影帝的獎盃。

在頒獎晚會上,張家輝激動地說“因為她為這個家付出,我才能把所有精力投在演戲上,太太是我在娛樂圈最大的收穫!”

由此可見,婚姻的幸福與否在於當事人的心態,積極的心態能夠成就彼此,早就美滿姻緣,而消極的心態則會徹底摧毀一個人。愛而不可得是一種悲哀,不懂如何去愛更是如此。


《亂世佳人》:斯嘉麗的勇敢卓絕和突破自我,代表女權主義的崛起


③永遠沒有完美的人,敢於接受真實的自己才能更好地成長進步

斯嘉麗總是想要追求完美,可是世界上哪有完美的人?人性的自私與友善、貪婪與大度、堅強與脆弱都是真實存在的。斯嘉麗本身也是如此,她有著天使般的善良,可是也會如魔鬼般自私。比如把自己的第一次婚姻當做氣阿希禮的籌碼。把第二次婚姻當做拯救家族的代價,這些都告訴我們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正是因為影片中的斯嘉麗是真實的,所以我們才會接受迷途知返的她,當一個人肯正視自己的內心,發自心底地接受真實的自己時,改變就會神奇地發生,快樂和幸福才會回到身邊。敢於接受真實的自己需要勇氣,認清生活的本質需要能力,兩者缺一不可,而正是因為自身的不完美,才讓每一次進步都充滿了向上的意義。


《亂世佳人》:斯嘉麗的勇敢卓絕和突破自我,代表女權主義的崛起


結語:

《亂世佳人》雖然講了一個悽慘的故事,但隱含在故事中的內核卻是積極向上的。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敢於打破傳統男權社會對於女性的各種束縛和不公,堅韌、勇敢、百折不撓的斯嘉麗,她的奮鬥經歷凝聚著美國曆史和精神的文化沉澱,這一藝術形象的成功塑造堅定了更多人勇於突破自我的意志,具有強烈的警示含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