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佳人》:透過斯嘉麗的愛情悲劇,思考自我成長和婚姻的意義

“不管怎樣,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

在電影《亂世佳人》中,斯嘉麗的這句話讓人印象深刻,她獨立與不屈的性格在所身處的環境中,顯得是那麼的離經叛道,又是那樣的彌足珍貴。

《亂世佳人》:透過斯嘉麗的愛情悲劇,思考自我成長和婚姻的意義

電影根據著名小說《飄》改編而成,在很大程度上忠實於原著,作者瑪格麗特·米切在美國南北戰爭的大背景下,塑造了一個關於愛情和女性自我成長的故事,影片上映後深受觀眾好評,豆瓣評分高達9.3,並在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等在內的十個獎項。

《亂世佳人》:透過斯嘉麗的愛情悲劇,思考自我成長和婚姻的意義

影片上映於1939年,雖然距今已經80餘年,但在這部經典的作品中,斯嘉麗對待愛情的態度和敢於追求獨立的精神,依然對我們具有啟迪意義,引人深思。

《亂世佳人》:透過斯嘉麗的愛情悲劇,思考自我成長和婚姻的意義

斯嘉麗的三次婚姻都以悲劇收尾,與其說是命運,不如說跟性格有關

斯嘉麗出生於富裕的種植園家庭,從小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受環境和父親的影響,從小斯嘉麗就擁有著桀驁不馴的性格,下面我們分別來看看她的三段婚姻。

《亂世佳人》:透過斯嘉麗的愛情悲劇,思考自我成長和婚姻的意義

第一段:賭氣的婚姻,給自己更多的是束縛

斯嘉麗身邊不缺乏追求者,但她最在意的人,卻是對自己不冷不熱的艾希利。為了吸引他的注意,她趕在艾希利結婚前舉行婚禮,卻被他平靜的態度刺痛。

婚禮剛結束,丈夫漢密爾頓就應徵入伍,戰爭讓斯嘉麗看到親人別離的一幕,也過早體會到丈夫離世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她必須在家穿黑衣守寡,不能參加聚會,讓她倍感孤獨的煎熬。

第二段:利益的婚姻,在愛與傷害中平衡

戰爭的殘酷,也讓斯嘉麗感受到人性惡的一面,飢餓與搶劫無處不在,為了讓家人過上平穩的日子,她果斷選擇跟富有的商人弗蘭克結婚。

這一段婚姻卻讓她備受煎熬,因為弗蘭克曾是她妹妹的未婚夫,在親情與家族的利益面前,她選擇了後者,也承擔了冷酷無情的罵名,在這段同樣無愛的婚姻中,內心的痛苦只有她自己知道。

《亂世佳人》:透過斯嘉麗的愛情悲劇,思考自我成長和婚姻的意義

第三段:較勁的婚姻,強勢心理錯失真愛

直至跟白瑞德在一起後,斯嘉麗才感受到被保護的滋味。但兩人的性格都很強勢,誰也不願意示弱,即便彼此心裡深愛著對方,可說出的言語卻充滿挑釁。

比如斯嘉麗痛失愛子時,一直呼喊著白瑞德的名字,可當丈夫真的來到面前時,兩人又開始因為猜忌而爭吵起來,在他們的較勁中,婚姻也變得越來越脆弱,最終導致白瑞德決然離家而去。

縱觀斯嘉麗的三段婚姻,在她的身上有自私和冷酷的成分,但也有勇敢和堅強的特點,這些都跟斯嘉麗的性格特徵有關。

心理學家弗洛依德提出的人格結構理論,對此可以做出很好的解釋,人格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組成。

《亂世佳人》:透過斯嘉麗的愛情悲劇,思考自我成長和婚姻的意義

其中,“本我”處於人格的最底層,是最本能的非理性慾望,斯嘉麗的第一段婚姻就是如此,它建立在“我想要”的基礎上,完全不顧及對別人的影響。

“超我”位於人格架構的頂點,立足於道德規範的約束,常常是理性的,猶如斯嘉麗第二次的婚姻,她一直備受良心的煎熬,也深感後悔不該跟他結婚。

“自我”則是一定程度上兩者的結合,是真正顯現的人格,在慾望和道德中相互約束,二者的激勵衝突中,凸顯嘉麗矛盾複雜的多面性格,她可以在白瑞德面前柔情似水,也會在瞬間翻臉扇他耳光,趕他離開。

這樣反覆多變的性格,其實也體現了她渴望得到尊重和愛的情感需求,遺憾的是,這三位男人都沒有真正地滿足她,也造就了斯嘉麗三段愛情的悲劇。

《亂世佳人》:透過斯嘉麗的愛情悲劇,思考自我成長和婚姻的意義

因缺而愛?單相思的感情包含更多的是責任,而非愛情

影片中,斯嘉麗最具矛盾和衝突的情感,來源於她對艾希利的不懈追求與愛。

《亂世佳人》:透過斯嘉麗的愛情悲劇,思考自我成長和婚姻的意義

在得知艾希利要結婚時,斯嘉麗跑去向他表達愛意,甚至在艾希利要重返戰場時,她又撲到他懷裡,請求他給予自己愛的支撐,可以讓她用勇氣生活下去。

艾希利不拒絕她的示愛,也沒有明確表示反對,而且還在擁吻斯嘉麗之後,拜託她照顧自己的妻子,就是這樣不主動、不負責的態度,讓斯嘉麗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在影片中,艾希利的妻子生產時,是斯嘉麗親自接生,並冒著戰火將母子帶回到自己莊園;艾希利從戰場回來,也是斯嘉麗給安排的工作,但他卻在斯嘉麗面臨巨大壓力,選擇了迴避與退縮。

有人可能會問,性格如此軟弱的艾希利,為何會贏得斯嘉麗心底最深的愛戀呢?

《亂世佳人》:透過斯嘉麗的愛情悲劇,思考自我成長和婚姻的意義

這跟艾希利的行為和舉止有關,從小在貴族家庭長大的他,也有一種孤傲的性格,相對於斯嘉麗的叛逆,他更喜歡妻子梅蘭妮那樣寬厚的性格,但他對斯嘉麗的每一次抗拒,都更加激起斯嘉麗不服輸的態度。

心理學家羅伯特·西奧蒂尼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稀缺原則”,意思是對大部分人來說,數量越少、機會越少的東西,重要性越高。

張愛玲在《紅玫瑰與白玫瑰》書中也曾說:

“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亂世佳人》:透過斯嘉麗的愛情悲劇,思考自我成長和婚姻的意義

說得就是愛情中的稀缺性,越是得不到的,越是顯得珍貴,稀缺性還有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容易讓人忽視對方身上的缺點,而只聚焦在他的優點上。

當太多次求而不得時,就會變成心中的意念,這個時候,愛得已經不是他本人,愛得是自己想象出來的那個他。

這樣的幻覺什麼時候會被打破?只有在經歷重大變故的時候,才能讓自己重審心中的情感,比如在影片中,艾希利的妻子梅蘭妮去世,並在臨終前將丈夫和孩子託付她照顧。

那個時候,她突然意識到,一直以來自己對艾希利更多的是道義上的責任,而不是真正的愛情。

就如列夫·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所說:“很大程度上,我們不是因為別人對我們好而喜歡他,而是因為我們對別人好。”

在這段虛幻的愛情中,斯嘉麗明顯付出更多,卻又遲遲放不下,她追逐的並不是愛情,而是自己心中的“白月光”,也在不斷追逐中,丟失了自己本可以獲得的真愛。

《亂世佳人》:透過斯嘉麗的愛情悲劇,思考自我成長和婚姻的意義

從電影到生活,斯嘉麗在愛情中的變化,也給我們帶來關於婚姻的幾點思考

《亂世佳人》:透過斯嘉麗的愛情悲劇,思考自我成長和婚姻的意義

《亂世佳人》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除了其細膩的筆觸和真摯的情感,在斯嘉麗的愛情故事背後,還給我們帶來了幾點關於自我成長和婚姻的現實思考。

1、婚姻的前提是愛,無愛的婚姻會帶來“萬箭穿心”

在斯嘉麗的前兩段婚姻中,可以說沒有愛情,這樣的婚姻讓她感到窒息,也時刻想要逃離。

電影《萬箭穿心》中也有相似的婚姻,馬學武和李寶莉的婚姻建立在利益之上,在馬學武心裡,李寶莉只是他可以留在城市的一個跳板,當他有能力可以在城市立足後,立刻就對沒有文化的李寶莉提出離婚。

一個想要逃離,一個不願放手,在萬念俱灰中馬學武跳入江中,而李寶莉的大半輩子也活在後悔和怨責之中。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婚姻一開始兩個人就不能以赤誠相愛,一旦瓦解起來就比什麼都快。”

因此,婚姻還是要以愛情為前提,以雙方的共同守護和付出來為愛情加分,才能讓彼此在婚姻中走得更長遠。

2、信任是婚姻的基石,放下猜忌方能感知幸福

《亂世佳人》:透過斯嘉麗的愛情悲劇,思考自我成長和婚姻的意義

斯嘉麗跟白瑞德明明相愛,為什麼會以分手告終?說到底,還是“猜忌”惹的禍。

白瑞德知道斯嘉麗心中愛著艾希利,隨著自己愛的越深,嫉妒心理也越來越重,甚至將女兒帶到國外,想要引起妻子的重視。而斯嘉麗卻將此解讀為丈夫不夠愛自己,內心的孤傲讓她不願意先低頭,於是兩人在相互猜忌中越走越遠。

這種行為跟心理學上的“自我保護機制”有關,當人們由於某種原因讓自己陷入焦慮狀態時,就會採用自我保護的心理來將問題合理化,以減輕或免除內心的不安和痛苦,讓自己可以更好的生活。

但這種心理最大的弊端就是讓誤會擴大化,所以當跟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時,不妨坦承一些,讓彼此多一點了解,也讓愛變得更加純粹。

3、成熟的愛情,需要相互獨立和承擔責任

《亂世佳人》:透過斯嘉麗的愛情悲劇,思考自我成長和婚姻的意義

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簡愛》書中說:

“愛是一場博弈,必須保持永遠與對方勢均力敵、不分伯仲,才能長此以往地相依相偎。”

誠然,成熟的愛情,需要彼此相互獨立,並且能夠主動承擔責任。

在生活中,愛情的種類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激情之愛,另一種是相伴之愛。

激情之愛是熱戀時的難分難捨,而相伴之愛,更多的則是婚姻中的彼此尊重和包容,隨著多巴胺激素分泌的減少,夫妻間更多體現的是相互信任和承擔。

很多夫妻生活一段時間後,會感覺有一種相互依戀的踏實感,其實就是婚姻的穩定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在生活和情感上越來越互相扶持,愛情也更加長久。

《亂世佳人》:透過斯嘉麗的愛情悲劇,思考自我成長和婚姻的意義

結語:

《亂世佳人》除了愛情,更像是一部女性的成長史,在她的身上,我們看到一個獨立女性對愛情和生活的追求,敢於直面問題,也敢於在亂世中捍衛自己的權益,對未來充滿希望。

影片的最後,當白瑞德拎著箱子離開時,斯嘉麗的心都要碎了,可她依然強迫自己要冷靜下來,勸慰自己說:“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這也正是影片傳遞給我們的正能量,不管是愛情還是生活,無論遇到多大的坎坷,真正內心強大的人都敢於面對現實,雖然萬物一直在變,但只要心中有愛,堅定對自己的信念,明天總會越來越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