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我就是不願意上班才隱居,沒想到隱居比上班還苦

陶淵明:我就是不願意上班才隱居,沒想到隱居比上班還苦

陶淵明像

在朋友圈發了一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有人評論說:真的很想像陶淵明那樣,種種菊花,看看夕陽,種種菜,喝喝酒,寫寫詩,可是那樣的日子,恐怕這輩子是過不上,只能當做夢想了。

看見這句話,我私聊了朋友,給他發了一條消息:陶淵明真正回去種菊花的時候,都已經四五十歲了,在那之前,他五次出去當官,都是因為家裡窮得揭不開鍋了,不得已而去當官,比起來,我們比他好多了。

《飲酒》詩裡說:“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閒居”

意思大概是說,我以前到處跑,以求生計,都是因為生活所迫呀,全身心的投入到仕宦當中,過了一段時間,手裡有了一些錢,我也覺得這樣的生活很不喜歡,於是就辭官回家待著了。

於是,每次感覺生活沒辦法繼續了,就出去當幾天官,賺到了一點生活的資本,就辭官回家,如此次反反覆覆五次,陶淵明才真正得閒下來安安靜靜的種菊花。

陶淵明:我就是不願意上班才隱居,沒想到隱居比上班還苦

每次想到這些,都覺得這樣的陶淵明,離我們很近很近,彷彿他就是一個老友,像身邊很多人一樣,也會為了生活無奈,也會對生活妥協,沒錢的時候就出去打工,賺了一點點錢,就開始飲酒作詩,這樣的陶淵明,才不是那個高高在上離我們挺遠的隱士。

陶淵明是一個很“真誠”的人,他可以為了生活去當官,也會因為自己心情不爽就辭官,他不裝,只做真實的自己。儘管他年輕時也是一個世俗的俗人,為了生活,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但是他出去做官,大多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家人。

陶淵明:我就是不願意上班才隱居,沒想到隱居比上班還苦

陶淵明出生的魏晉時期,是一個混亂的時期,曹家稱帝的時候,司馬家夾著尾巴做人,後來司馬懿等了四十幾年,終於等到曹家不行了,他沒有做什麼,可是他的兒子卻奪過帝位,自己做了皇帝。

魏晉時期,簡單來說,就是亂。可那時候,文人卻特別有風骨。

中國歷史上,越是混亂的時期,文化反而越是昌盛。春秋戰國如此,魏晉如此,民國也是如此。

大抵就是,外界動亂不堪,要尋找到一片精神的安寧吧!

魏晉時打鐵的嵇康,身高一米九,被斬殺的時候,他還彈了一曲廣陵散,彈完之後說,從今以後,此曲絕矣。

後世稱之為廣陵絕散。

魏晉文人,“真名士,自風流”,他們走進竹林,就像王維說的: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世道很亂,可文化人的骨氣,卻很硬。

陶淵明:我就是不願意上班才隱居,沒想到隱居比上班還苦

竹林七賢圖

1927年,魯迅先生在一篇文章當中,提出了一個詞,叫做魏晉風度,而陶淵明,就是魏晉風度的代表人物。

陶淵明不喜歡做官,只喜歡山山水水,可他卻是望族之後,曾祖父陶侃,是一位傳奇人物。

起初,陶侃在村裡捕魚的本事挺好,就從朝廷謀得一個捕魚縣官。陶侃喜歡讀書,往往牛角掛書,可是後來,他棄文從武,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戰無不勝,在朝廷有很高的軍事地位,權勢日漸升高。

曾祖父的形象,對陶淵明有很大的影響,他在心裡也萌生了為官報國的願望,後來他一次次出去做官,除了生活所迫,恐怕也是受到家族的影響。

他五次做官,五次辭官,也就成了一段佳話。可是被大多數人津津樂道的,只有最後一次,他辭去彭澤縣令之職位,並說下那句千古流傳的話:我不為五斗米,向鄉里拳拳小兒折腰。

陶淵明:我就是不願意上班才隱居,沒想到隱居比上班還苦

陶淵明:我就是不願意上班才隱居,沒想到隱居比上班還苦

少年時的陶淵明,雖然心有仕途的志向,可是他真正喜歡的卻是田園生活,每天自己種種地,夠吃就行,每天看看書,有時間的時候就寫寫文章,吟誦詩詞歌賦。

他四處遊歷,可也正是因為這些遊歷,讓他對仕宦生活心生厭倦,然而,陶淵明心裡是儒家的骨血,雖然討厭,可是他心裡還是想著齊家治國平天下。

他少年時雖然有心試圖,卻遲遲不肯入仕,可能也是因為他見多了官場的勾心鬥角,心裡厭惡吧。

後來有一天,心情大好,他寫了一篇《閒情賦》,這篇文章是他給妻子王氏的聘禮,但後來傳到了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的眼裡,王凝之對陶淵明的才華大為賞識。

於是,陶淵明的仕途生涯,就從這一篇文章開始了,靠著自身的才華,他得到了一個州祭酒的職位。

陶淵明本來猶豫,可是身處亂世,家裡有時候也是食不果腹,看著妻子跟著自己還沒過上什麼好日子,再看看母親,年紀也大了,自己受苦不要緊,可是怎麼也不能讓母親和妻子和自己一起受苦呀。

想了想,還是決定去做這個州祭酒吧。

那時候,陶淵明29歲。

陶淵明:我就是不願意上班才隱居,沒想到隱居比上班還苦

可是當官吧,不是一件省心事兒,尤其是對陶淵明這種志不在此的人來說,更是一種折磨。

當官沒多久,他就和當時的刺史發生了矛盾。

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沒多久,陶淵明就受不了了,他果斷辭職回家,覺得還是在家舒服。辭官的原因也可能是因為官太小了,他不願意幹,畢竟他曾祖父那樣的偉岸,到他這裡,做官也不能太寒磣。

沒多久,州里又讓他做主簿,可是剛從官場出來的陶淵明,又怎會答應呢,他拒絕了。

陶淵明:我就是不願意上班才隱居,沒想到隱居比上班還苦

辭官回家後,陶淵明過了一段時間的安靜生活。

他打算讓自己家變成一個耕讀之家,一邊耕地一邊讀書,遠離仕宦,遠離官場。

母親也日漸年老,自己和妻子,可以好好照顧家中老人,讓她頤養天年。

可是,陶淵明又怎麼會想到厄運會降臨到他妻子的頭上呢。

他的妻子王氏,去世了。

王氏幾年前入陶淵明家,那時候陶家破敗不堪,可是王氏憑著對陶淵明的愛,還有古代女子的順從,和陶淵明唇齒相依,不離不棄。

她包攬家務,照顧家中所有人。

學著村裡農婦的樣子,下地種田。

妻子的死去,對陶淵明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看著年幼的孩子,看著年老的母親,陶淵明又能怎樣,在那樣的亂世,生活本來就是一種罪過,即便是在現在這樣的太平盛世,也沒人敢說生活容易,敢去做躬耕隴畝之家。

沒辦法,他只能重新出去做官。

陶淵明:我就是不願意上班才隱居,沒想到隱居比上班還苦

在出去做官之前,他續娶了翟氏,畢竟家中的孩子還需要有人照顧,老母也需要有人照顧。

其實,他並不討厭做官,只是他討厭那種在官場之中,要低頭做人,改變自己的行事風格。

陶淵明是很自我的人,他將自己的人格,看得比什麼都重要。

隆安二年,陶淵明再一次入仕做官了。

他聽說桓玄不錯,有志向,可以幹一番事業。恰好當時,孫恩叛亂,陶淵明就想跟隨桓玄,上書評定叛亂,這是儒家最高的理想,治國平天下。

但是不久,陶淵明發現,桓玄野心很大,他的目標,不僅僅只是平天下,平叛亂。

可陶淵明心中的理想,是匡扶天下,而不是奪取天下,他找了一個理由,辭官回家了。

這一辭官,又在家呆了兩年,後來桓玄起兵叛亂,被劉裕評定。

陶淵明:我就是不願意上班才隱居,沒想到隱居比上班還苦

生計所迫的陶淵明,在隆安四年初,奉使入都。

一年後,陶母亡,淵明回家居喪,三年丁憂期滿,淵明懷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觀念再度出仕,出任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

此時的他,既想為官一展宏圖,可在出仕後卻仍然眷念田園,“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

旅居官場許久,從第一次出仕到如今,已經過了十來年了,早已看透了官場生活,實在無心留戀,於是,他再一次辭官回家。

這一次,他打定決心,以後再也不做官了。

陶淵明:我就是不願意上班才隱居,沒想到隱居比上班還苦

然而命運總是捉弄人,打定決心不再做官的陶淵明,很快就沒辦法了,家裡實在是撐不下去了,他不得已,又出去做官了,這一次他做了彭澤縣令。

朝廷給了他三頃地,他說:全部種成釀酒的高粱,後來還是妻子竭力反對,才不得已分出50畝種稻子。

可是,沒多久,縣裡派來了督察員。當時有下屬告訴陶淵明說,大人,你要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來迎接他們。

當時陶淵明聽到這句話時,他說,我堂堂男子,豈能為了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摧眉折腰,於是,他再次辭官隱居,離開了自己不喜歡的官場,從此一邊讀書,一邊種地。

陶淵明:我就是不願意上班才隱居,沒想到隱居比上班還苦

這一次,他做官才83天,地裡的高粱都還沒成熟,他便走了。

走的時候,他寫下了著名的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這一走之後,此生再沒有進入官場。

那一年,他四十一歲,多年來在官場上奔波,早已讓他心聲厭倦。那時候,他終於看清了自己的心,看透了生活。

回到田園,他改名為陶潛。意思就是潛在民間,再不做官。

陶淵明:我就是不願意上班才隱居,沒想到隱居比上班還苦

這一次回家之後,他對仕途再也沒什麼念想了,不是失望,只是真的厭倦了。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前半生在仕途和躬耕之間不斷變化,一晃四十年就過去了,人生有幾個四十年呢。

不過還好,陶淵明終於悟得了:“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往事不可變,未來猶可追。

陶淵明:我就是不願意上班才隱居,沒想到隱居比上班還苦

回家之後的日子,雖然清苦,但是至少是自己喜歡的。他種地吧,也是心不在焉,每天早出晚歸,偏偏野草比豆苗還茂盛。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不過淵明自得其樂,一邊寫詩,一邊種地,還一邊教育兒子。

寫了一首著名的《責子》: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

總之歲月漫長,值得等待,有時候種地累了,就叫幾人一起喝酒。

喝醉了,就對朋友說:我醉了,要睡覺了,你們回去吧。

陶淵明:我就是不願意上班才隱居,沒想到隱居比上班還苦

他的做法,連村裡種地的農民都看不下去了,拿著酒壺來找他,對他說,大人,你不屬於這裡,在這個舉世皆濁的世界裡,你為什麼要獨自清高呢,你委屈一下,順應世俗吧。

可是陶淵明說:本性難移。

什麼本性?他的本性就是:性本愛丘山。

後半生的陶淵明,真的活成了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酒醉的時候,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意。

人活著,就是活一個率性任真。他終於活成了我們心中的那個隱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