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一位沒有知音的田園詩人

仲蔚愛窮居,繞宅生蒿蓬。

翳然絕交遊,賦詩頗能工;

舉世無知者,止有一劉龔。

此士胡獨然?實由罕所同;

介然安其業,所樂非窮通。

人事固以拙,聊得長相從。 《詠貧士》其六


攜一壺老酒,倚躺在雜草亭臺之中,你們稱我為高傑隱士,可誰又知道我心中的一番愁苦。就連古代的仲蔚舉世少有知音,但終究有一位劉龔賞識他的行為,而我陶淵明,這一生的作為都沒有得到別人的理解,家人勸我當官迫於生活壓力,朋友勸我當官廉於我之能力,就連身邊的老伯勸我當官說以後能暢想未來,可是這些皆不是我想要,我想要的只是官場清廉,有一位懂我之知音。


陶淵明:一位沒有知音的田園詩人


1、

陶淵明,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出生在東晉時代,從小家境貧寒,父親早逝,但有書的陪伴也活的逍遙自在。他這一生最想做的便是像外祖孟嘉那樣的隱士之才,二則是像曾祖陶侃那樣的務實之派。

然而在東晉這個大染缸裡,他雖祖上有作為臣將的曾祖卻也被真正的門閥世家看之不起,就連曾祖以冠與“溪狗”的稱號,那時玄風易盛,像陶淵明這種逍遙寫實派便是另類中的另類。

東晉時代,知識氣很薄,重門第,玄學家鄙視才幹家,他們《老子》、《周易》等少數的書籍便大談玄理,與其說他們談玄論道,自謗高明,不如說當時的名士只在乎利益、名士之爭。

就連當時的名士王恭都說“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做名士”,另一位當時名士殷仲文更是“天才宏贍而讀書不甚廣”

這些卻和陶淵明完全不同,他在《五柳先生傳》中曾寫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真正繼承了漢魏文學的精髓。在東晉那樣的大環境下,陶淵明的這一生勢必看起來與他們個個不入。

陶淵明:一位沒有知音的田園詩人


2、

少年生活清苦但豐富,青年結婚未久生活壓力驟然增大,就是這樣二十九歲的陶淵明出仕了,首次擔任的便是江州祭酒,然而好景不長,陶淵明因為不堪俗吏便自動辭職。之後州府接連招他為主簿官,他覺得比之祭酒還要麻煩便沒有應邀。

直到陶淵明三十四歲時擔任桓玄幕僚,這一做便是三年之久,然而桓玄覬覦帝位,陶淵明早已察覺,借母親去世便轉身離開,好在離開及時,桓玄最後目的敗落也沒有追究到陶淵明身上,或許也是因為這一經歷,導致後來劉裕找他做幕僚是,陶淵明不得不答應,和做桓玄幕僚時一樣,劉裕因為日益膨脹的野心已有篡位之心,陶淵明同樣做的痛苦非常。

沉浮仕場十三載,皆不是陶淵明理想之所。然而一是家庭經濟所迫,而則是青年時的陶淵明仍對仕場抱有遠大的理想,可是事以願為,這些官場之事皆是違背了陶淵明的自身願望,他受儒家思想,知道忠君孝禮,他追隨自己外公與曾祖,自求逍遙高傑,務實才幹,然而他所經歷的官場之事皆是與之相反,昏暗與篡位簡直像是一場家常便飯。

陶淵明曾寫過一篇《感士不遇賦》便是深訴自己官場一直沒有進身的機會,門閥世家常常霸佔其上層,官場昏暗無道,陶淵明宏偉的理想也在這樣一步一步蠶食而光,知道彭澤縣令“不為五斗米折腰”而去,一道《歸去來兮辭》響徹古今。

陶淵明:一位沒有知音的田園詩人


3、

辭職回家後的陶淵明已經打好隱匿在家的決定,過上真正的農耕生活,正如《歸田園居》中的詩,每天早上夕陽未升,他便夕露沾身躬耕在田間,每每晚霞當空,他便把酒當歌,回憶少年時代,這十三年沉浮仕場彷彿一場夢,他以真正體會到其中的滋味,便不再回想,把他們都埋在人生角落。

歸於田園的陶淵明,本就過著還算閒適的生活,然而一場大火吧陶淵明所在的田園居徹底焚燒,使得陶淵明本身在精神以及經濟上遭受嚴重的損失以及打擊,在此後,陶淵明的後半生幾乎在貧富交戰的心理狀態中抒發意志。

在田園居毀後幾年,陶淵明搬到屬於他南村的院子裡,與田園居所在地理位置不同,南村向來是各位隱士的聚集地,陶淵明與他們的交往多了,名聲也變大了。當時朝廷徵他為著作佐朗,陶淵明卻不願,一是當時已經徹底捨去官道追求田園隱匿生活,二則是因為陶淵明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寒門學士,他對於劉裕的做法保持著自己的堅持。

陶淵明的很多詩寫得大多是田園詩,而其中一首《述酒》便是暗喻對劉裕做法的憤慨,晉元熙二年(420)劉裕廢司馬德文為零陵王,又以毒酒殺害已經情願禪位的司馬德文。劉裕的趕盡殺絕之行徹底激怒了陶淵明,他堅持隱匿理念,之前對於劉裕不抱有好感,但都沒有寫於詩中,而這次的陶淵明怒了,但卻什麼都做不了,就連這首詩都寫的晦澀難懂。

陶淵明:一位沒有知音的田園詩人


直到生命的盡頭,陶淵明都在與貧困打交道,這一生他創造了無數的田園幻想,也成為後背仕遇不順,感受田園的理想之楷模,他的一生堅持“固窮守節”的行為準則,或許那時候的他不被人看好,沒有任何人理解,可是他的思想,他的情懷,穿越了幾百年,幾千年來帶領我們的路,我們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