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西北"陶淵明"後裔的面紗


中華陶氏,溯根有源,衍系未亂。自堯帝受封陶唐,虞舜為周陶正。陶氏榮耀與生俱來。《姓纂》`《說文》考之鑿鑿。四千三百年曆史,脈絡分明。

春秋移河南,西漢仕長安。魏晉南遷,明初廣散。至大清時,陶氏已廣佈全國。

陶氏雖堯帝之後,後世卻並未再現帝王。然將相之材層出不窮。但大多秉性耿直,而於仕途則必多舛。

陶淵明便是陶氏歷史人物的典範。更是代表了陶氏心性中的與世無爭,溫文爾雅的風格。淵明,字元亮,又名潛,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大詩人,辭賦家。後世稱"百世田園之王,千古隱逸之宗"!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絕唱,響徹中華大地。同時,也增強著陶氏的極大影響力。



在陶淵明之後的近二千年時間裡,他的嫡後逐漸繁衍眾多。雖沒有他那麼大名聲,卻都能做人本分,為官清廉。並且為了能讓他的做人做事之風,長期灌輸於後輩心目中,他的故鄉取名"五柳"。一為紀念。再意便是將這"五柳"風骨,永世相傳。

後來,五柳先生的後裔,由於為官,或以手工藝為生者,有多數遷居外鄉。並大有作為,也在遷居後的地方,又形成巨大的陶氏群體。例如,南宋名相陶熾,先由江西遷安徽,後又官居南京。無獨有偶,陶熾也將他的族人集居的地方取名"五柳"。可見,"五柳"風骨,只有增色,並無衰減!



時光以至大明初年,受朝廷旨意,陶淵明後裔中,有能武者,能工者數人,遷隴原而佐肅王。武者暫無可考。工匠者一路轉徙隴東,將各種制器技能傳授與所到之處。後定居蘭州東門。

《陶氏金陵家譜》記:"始祖世世遺言,南京五柳巷人氏。今考之,實系江西九江府德化縣五柳巷人也,古謂柴桑是其地也。自明初遷徙於蘭,住東門十數餘載……""清乾隆間,復遷條城……"。



無論先祖是南京五柳巷人,還是九江五柳巷人,都是陶淵明後裔無疑。"復遷條城"後,陶氏對當地所做的貢獻,尤其對當地建築藝術,手工藝術及農耕生產中,所起的作用是無法言喻的。至今,仍能清楚的知道並有佐證可考。眾所周知,西北地區在明朝建立之前,雖有居民世世繁衍,但各種工藝,並未完善。自明清兩朝之後,南方工匠們,隨著西北地區的逐漸繁榮和居民安居樂業而紛沓而至。充分施展他們的工藝才華,為西北的工匠工藝,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中陶氏一門,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條城周邊,雕樑畫棟的高大建築物中所有工藝,都是蘭州東門遷來的陶氏一門所為。精細的做工,精巧的設計。無不顯現陶氏的智慧。至今保留的青城"高氏祠堂"中古建築部分,便是陶氏的傑作。



陶氏工藝的精巧,不單單體現在大型建築中。自明清後至近代,馳騁於西北多條驛路上的貨運木車,也是陶氏的手藝。這些木車,能載擅用,為當時的運輸業,起到了充分的作用。還有,農戶灶房裡的風閘,大型冶煉爐用的風箱,都是經過陶氏的加工及改造,呼呼生風,能效倍增。還有,馬背上的騎鞍,在陶氏工匠手中製作後,舒適耐乘。還有好多好多,在此不一一贅述。

蘭州東門陶淵明後裔遷居及為當地所做的貢獻,只限於條城嗎?不,清道光陶氏十一世孫得元作《陶氏世世派分序》中,有這一段"……支派之分,由此始焉。迨其後長房,二房之子孫俱遷於涼州堯墩居住,人丁亦盛。……而明其居條者,惟三`四`五房而已。……厥後有遷於靖遠者,有遷於腦泉者,有遷於西寧甘家河者,有遷於寧夏平羅縣潮湖裡者,有遷於口外紅廟子迪化昌吉者,雖紛紛雜亂難祥其地,而親疏之分,尊卑之序尚堪考究……"。這篇分序中,確實有"難祥其地"者。後經歷代考證,內蒙古阿拉善盟等地的陶氏,也是同一脈分支。正是因為馬鞍工藝的使然,受內蒙古草原的盛情,而居於當地。可見,那奔馳在草原上的駿馬之背上,也有陶氏的功績。

從金城關到靖遠城,再經涼州過絲綢之路至迪化。再到蒼茫的呼倫貝爾大草原。那些雄偉的建築,靈動的貨車,精巧的農具。陶氏的勤勞與聰慧,顯現在每一座城池,每一塊土地。陶淵明的,後裔,也將"五柳"風骨,潛移默化到所居之處。

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水川鎮,有一個村莊,村名"五柳"。一眼便知,這裡居住的是五柳先生的後裔。這一支陶氏,正是蘭州"東門遷居條城"的主要支派。"五柳"村,依山傍水,環境清幽。這裡遠離都市的喧囂,又不失端莊大氣。真是又一個"世外桃源"!古木疏影綽綽,庭院深深幾許。隴上富賈陶國林便是從這兒出生成長。遺傳了"五柳"風骨之脈。國林先生謙遜中的果敢,嚴律中的不羈。成就一方豪傑!富足,並未讓陶國林忘記自己是"五柳"的後代。積極投身文化及公益事業。出資興建"國學院",體現他富貴不移志,奢華不忘本的品質。

洶湧的黃河水,在五柳村旁的峽谷,濁浪滔天。卻不能讓陶"五柳"的後輩變得狂放。祖輩的文質長存,"五柳"的風骨永在!

"溯先人德化開基根深葉茂宗派延綿九江府,

洎後輩本支繼世源遠流長昭穆縱續一條城"

還要去青海,新疆,內蒙等,追尋"五柳先生"的足跡嗎?寧夏潮湖的陶瑞珍,已經向我們宣告,她將陶氏先輩的工藝精髓,完善致臻。石嘴山下,文昌閣邊,"陶葫蘆"的美名,響徹塞上江南。正是"一支遷寧夏潮湖"的五柳嫡後中,有這樣一位民間高手。隨著陶氏塑像,磚雕,木刻,繪畫,裝飾等精美藝術同毀於大武口文昌閣。似乎無處尋覓陶氏藝術的精湛了。卻有陶瑞珍,這位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將祖藝發揚光大。作為寧夏的道德模範,她不但為潮湖陶氏文化做出非凡的貢獻,而且為寧夏大地的藝術殿堂,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正所謂"小葫蘆登上大舞臺,小地方挖掘大文化"。是啊!我們衷心祈祝:"願潮湖陶氏文化走出寧夏,走遍天下!"

"五柳先生"雖已離去近兩千年,但他的精神必將永放光芒。大西北"五柳"後輩們,也必將在陶淵明精神的指引下,走向新的征程!"五柳"風骨,萬世長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