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持續擴容 中小券商加速轉型精品投行

□本報記者 周璐璐

11月5日,普門科技、美迪西、中國電研、久日新材、安恆信息5只新股同時登陸科創板上市交易。至此,科創板上市公司增至46家。中國證券報記者統計發現,這46家成功登陸科創板公司由28家券商負責承銷及保薦。其中,5家券商包攬了30家公司的承銷保薦業務,行業“馬太效應”明顯。業內人士稱,科創板除了為市場輸送優質的上市資源之外,也為券商帶來增量的承銷與保薦收入。在強者恆強的證券行業,科創板正成為中小券商投行業務轉型的賽道之一。

“馬太效應”明顯

券商的投行業務格局驗證了證券行業“強者恆強”這一特點。據中國證券報記者統計,目前46家成功在科創板上市交易的股票由28家券商負責承銷及保薦。其中,5家券商包攬了30家公司的承銷保薦業務。具體來看,中信建投目前以8家排名榜首,中信證券緊隨其後,數量為7家,中金公司、國信證券、國泰君安並列第三,數量均為5家。

業內人士認為,頭部券商在承攬科創板項目上有相當多的天然優勢,從項目篩選和風控方面以及銷售和定價方面的能力均相對完善。頭部券商將在科創板業務中獲得更多的業務機會和更大的話語權,與此同時,這也加劇了投行業務的“馬太效應”。

Wind數據顯示,已成功在科創板上市交易的46家公司的承銷保薦費用合計達32.60億元。整體而言,這46家公司的承銷保薦費用均在2500萬元以上,其中有34家公司的相關費用超5000萬元。中國通號、南微醫學、久日新材、嘉元科技、樂鑫科技、傳音控股等6家公司承銷保薦費用均超1億元,分別為1.49億元、1.41億元、1.28億元、1.14億元、1.08億元、1.04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Wind數據顯示,自7月22日迄今,共計80只新股上市(包含科創板新股),承銷保薦費用合計達48.19億元,46只科創板新股的32.60億元佔比近七成(67.65%)。

儘管行業整體呈集中度較高的特點,但一些特色券商在科創板承銷中“分得一杯羹”,例如華菁證券、中德證券、中天國富證券等一些近年來在投行業務上突飛猛進的券商,也參與到科創板承銷中。分析人士稱,科創板除了為市場輸送優質的上市資源之外,也為券商帶來增量的承銷與保薦收入。在強者恆強的證券行業,科創板正成為中小券商投行業務轉型的賽道之一。

科創板IPO漸趨常態化

繼11月5日上述5只新股登陸科創板後,6日將繼續有5只新股在科創板掛牌。分析人士指出,在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嚴把資本市場入口關的條件下,科創板擴容節奏進入常態化,給券商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大投行有能力轉型為全方位金融服務商。隨著註冊制推行,股票上市和退市市場化,定價理順和殼價值消失,企業融資不再以股份公開上市為目的,更多是基於產業需求、公司發展階段和資金運用考慮。這要求券商打通業務鏈,加強非IPO業務資源投入,為客戶提供從資本孵化、股權融資、債權融資、併購重組和過橋貸款等一攬子服務。”中信證券分析師田良指出,今後,大投行定位全行業和全業務覆蓋,中小投行則會越來越聚焦,有望轉型為專注於某個行業、某個區域、某類服務的精品投行。

同時,市場人士還表示,未來IPO監管將更重視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關注擬上市企業是否符合發行條件,要求做到法律規範性和財務真實性,重要信息披露要誠信自律,申報材料要真實、準確、完整。對於擬IPO企業來說,要做好企業規劃,提高持續經營能力,保證財務數據真實。同時要認真對待程序,紮實準備材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