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媽媽用“加減法”改掉了孩子作業拖拉的習慣,值得點贊

孩子做事拖拉是很多父母都為之頭疼的事情,雖然孩子拖拉的事情多種多樣,但孩子拖拉的狀態卻基本一樣:父母不催促不動彈,即便是動彈了也是慢騰騰。孩子為什麼拖拉?該如何解決孩子拖拉的問題呢?

這位媽媽用“加減法”改掉了孩子作業拖拉的習慣,值得點贊

據教育專家高壽巖的介紹,北京一位媽媽的做法就非常智慧也非常有效。

梓豪是北京某小學五年級的男生,有個不好的習慣:寫作業拖拖拉拉。明明是快則半小時、慢則一小時的作業,他每天都要寫三小時以上,總是坐不住,一會兒起來上廁所,一會兒起來找東西,有時候寫一小時作業站起來7次。母親很傷腦筋。為此,母親想出了各種辦法,從陪寫作業到陪讀,但梓豪的拖拉習慣一直沒有改變。

母親諮詢了一位心理學老師,這位老師給她出了個建議,就是培養好習慣,改正壞習慣。之後,母親與梓豪經過協商約法三章,如果梓豪寫作業時,每小時離座次數能夠由7次減少到3次,就可以允許看電視,否則就禁止看6點鐘的動畫片(因為6點鐘的動畫片對梓豪非常有吸引力)。結果第一個星期有三天達到標準,三星期以後可以完全做到。

等梓豪能完全做到每個小時離座不超過三次的標準時,再把標準依次提高到兩次、一次。就這樣,三個月以後,梓豪終於改掉了寫作業拖拉的習慣。

這位媽媽用“加減法”改掉了孩子作業拖拉的習慣,值得點贊

大家想想看,這位北京媽媽的巧妙之法妙在哪裡?我將此方法總結為在習慣培養中運用了加減法,即培養好習慣用加法,改正壞習慣用減法。還可以說是替代法,就是用一個好習慣替代一個壞習慣。人的心理特點是,願意培養一個好習慣,這樣富有建設性和發展性,所以,替代法比較有效。

什麼是改正壞習慣用減法呢?當媽媽發現兒子每個小時離座7次之後,與兒子商定不超過三次的標準,這就是減法。因為孩子已經養成了坐不住的不良習慣,你一開頭就不許他再站起來,他肯定做不到,允許站3次,他可以接受,因為有看電視看動畫片的獎勵吸引他。

什麼是培養好習慣用加法呢?當孩子能夠做到一小時離座不超過3次,再把標準提高到2次、1次,還是因為有看電視看動畫片的獎勵吸引他。

當然,習慣的養成不僅僅靠看電視和看動畫片的吸引,也靠成功的體驗,因為孩子能夠提高效率完成作業,媽媽給予表揚,自己也是很開心很驕傲的

這位媽媽用“加減法”改掉了孩子作業拖拉的習慣,值得點贊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改掉做事拖拉的習慣呢,借鑑這位北京媽媽的成功經驗,孫雲曉教授給出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不宜全面出擊,而選擇一個容易突破的習慣。

要從具體細小的並且容易突破的地方入手,就可能獲得成功。習慣培養就需要堅持這樣的原則和方法。例如,前面講的小學生梓豪,壞習慣可能不止一個,但媽媽就從寫作業坐得住入手,問題就變得簡單了

這位媽媽用“加減法”改掉了孩子作業拖拉的習慣,值得點贊

二、確定孩子做事的規則

父母要與孩子一起制定一些做事的規則,比如先做完作業再看電視;先收拾好自己的書包,再上床睡覺;週末先打掃好自己的房間,才能出去找朋友玩耍,等等。

三、教會孩子分解任務

對於父母來說,一個簡單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一個複雜的任務分解成為一連串小的、具體的步驟,然後按部就班地去做,直到完成為止。

比如說孩子要看一本200頁的書,乍一看任務量很大,孩子也很容易望而生畏。父母如果引導孩子分解這本書,每天看10頁,每週看完50頁,大概一個月的時間就可以完成了。

這位媽媽用“加減法”改掉了孩子作業拖拉的習慣,值得點贊

四、設置完成事情的最後期限

在管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帕金森法則:“你有多少時間完成工作,工作就會自動變成你所需要的那麼多時間。”人的心理很微妙,一旦知道時間很充足,注意力就會下降,效率也會跟著降低;一旦知道必須在什麼時間裡完成某事,就會自覺努力,使得效率大大提高。

五、變催促為獎勵,變批評為表揚。

父母如果長期對孩子批評指責容易成為對孩子的負面暗示,也可能引起孩子的心理阻抗。父母應該是以正面獎勵的態度來引領孩子變得積極主動。

這位媽媽用“加減法”改掉了孩子作業拖拉的習慣,值得點贊

想要巧妙地改變孩子做事拖拉的習慣。父母需要尋找一個突破口、確定孩子做事的規則、教會孩子分解任務、設置孩子完成事情的最後期限、變催促為獎勵,變批評為表揚。用正面積極的方法引導孩子,相信孩子會改變拖拉的習慣成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