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大帝祖廟 白礁慈濟宮

白礁慈濟宮又稱慈濟祖宮、閩南故宮,位於福建省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白礁村(歷史上長期隸屬泉州府同安縣管轄),距福建自貿區廈門海滄片區800米,處於漳州臺商投資區與廈門海滄臺商投資區中心點,海滄大橋一路向西8公里,海陸空交通便捷,主奉中國最為著名的醫神之一保生大帝,是全球保生大帝廟宇的祖宮。宋高宗皇帝為感吳夲恩德,頒詔動支國庫,遣使監工,把龍湫庵改建為一座宮殿式的廟宇,明朝文皇后再賜送“國母獅”鎮宮,故有“南方故宮”美稱 ,為

保生大帝祖廟 白礁慈濟宮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涉臺文物,全國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集體,是世界第一慈濟祖宮,保生大帝最早祖殿。閩南著名景點,漳州臺商投資區四大“國保”之一,年接待進香團香客30萬人次,是世界保生大帝信眾謁祖,朝拜,進香的第一聖地,常年香火鼎盛,周邊有龍池巖寺(南北朝宋武帝永初年間420-422年)、白礁關帝廟 (唐代貞觀二年公元628年)、閩南福德廟 (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白礁王氏宗祠(國家重點涉臺保護單位)等歷史古建築。

白礁慈濟宮位於漳州臺商投資區白礁村,面臨九龍江,背靠文圃山。祀奉保生大帝、北宋名醫吳夲。白礁村

保生大帝祖廟 白礁慈濟宮

慈濟祖宮

前滔滔九龍江水融注入海,潮起潮落漸成5條港叉,成為白礁漁舟出入港道。吳真人童年,隨父吳通出入港道討小海捉魚,後人就把這港道叫“大道公港”。由於這5條港叉日日夜夜潮汐起落,潮漲一片汪洋,潮落好似5條龍鬚,後人就把這片海灘稱為“龍鬚灣”。南宋景祐丙子(1036年)吳真人昇天,白礁父老鄉親緬懷吳真人,籌資在真人生前修煉處建庵,雕塑吳真人像而祀之,私溢他為“醫靈真人”,因庵前是“龍鬚灣”,故取庵名為“龍湫庵”(今祖宮正殿處)前身。龍湫庵,始建於宋景祐年間(1036年)。高宗紹興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敬重民間醫生吳夲的高超醫術和高尚醫德,詔在其出生地泉州府同安縣明盛鄉積善裡白礁村(今屬漳州臺商投資區)肇立“醫靈神祠”、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擴為二進廟宇。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賜廟名曰“慈濟”。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詔改慈濟廟為慈濟宮。清嘉慶年間增建前殿,成為三進宮殿式建築,佔地1609.5平方米。宮廟坐北朝南,自南至北依次為前殿、大井、獻臺、正殿、天井、後殿。前殿為二層樓閣式,單簷歇山頂,上覆紅色板瓦和筒瓦;底層闢5個大門,門廊有蟠龍石柱6根,門前有紫色石獅1對;兩側有懸山頂廂房各三間。二樓兩側分置大鐘大鼓。天井有上下雙重須彌座構成的石砌獻臺,鐫飛天樂伎,雙獅戲球浮雕,獻臺上置蹲踞狀石獅,稱“國母獅”,右前肢上舉握一吳夲方印,均為宋代雕刻。臺前有龍泉井。正殿,為重簷歇山頂,紅色筒瓦單層宮殿式結構,臺基比前殿高2米,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明間正中為如意藻井,共出五挑,次間用平棊,有傲昂象鼻狀,後殿更高於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有小天井,兩側有鐘鼓樓,為重簷歇山頂樓閣式,整座宮殿建築集宋代建築藝術之大成,有“閩南故宮”美稱。

保生大帝祖廟 白礁慈濟宮

慈濟祖宮

前殿門廊六根蟠龍石柱,是清嘉慶二十一年重修時臺灣同胞獻置。正殿門廊四根朝天蟠龍石柱系宋代建宮遺留下來之建築物。還有兩根方形石柱,上刻竹葉體筆跡對聯,聯曰:"慈心施妙法,濟眾益良方"、"保我德無量,生民澤利長",系先賢所書,筆跡不凡,意味深遠。

白礁慈濟祖宮建築佈局奇特,造型雄偉。在垂簷復宇、翼角翠飛之間名人題詞和歷史故事、山水禽獸花木為題材的石刻、木雕、壁畫、剪粘等藝術作品星羅棋佈,均屬上乘佳作,形成一座金碧輝煌、雄偉壯觀的藝術寶庫,被譽為"閩南故宮"。

保生大帝祖廟 白礁慈濟宮

白礁慈濟宮(5張)

白礁慈濟祖宮是閩南人文景觀的精華,是臺灣與大陸血脈相連的見證。明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從閩南沿海渡海收復臺灣,部分忠貞軍特地從"白礁慈濟祖官"迎請保生大帝神像,作為保護神隨軍東渡,於農歷三月十一日在臺灣臺南學甲鎮頭前寮將軍溪安全登陸。

以後部分忠貞軍在此定居,並建"學甲慈濟宮"奉祝"保生大帝"神像。三百多年來,每年的三月十一日,臺灣各地保生大帝廟宮都要聚集學甲慈濟宮,舉行規模盛大的"上白礁"竭祖祭典活動。如今,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臺灣各地善信到白礁慈濟祖宮竭祖進香。

白礁慈濟祖宮建宮八百多年來,歷經數次重大重修,全依海內外善信鼎立資助,均有勒石紀念。

一九八九年來,蒙龍海市有關部門重視支持協調(原屬龍海市管轄),臺灣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會長周大圍大德組織發動籌募人民幣壹佰二十多萬元和黃金箔三十五萬張投入祖宮大修,兼蓄歷代藝術精髓,又利用現代科學手段,至此,白礁慈濟祖宮更加金碧輝煌。

近幾年來,白礁慈濟祖宮已成為漳州臺商投資區旅遊勝地,海內外朝聖的信徒和遊客絡繹不絕。

白礁慈濟宮位於福建省漳州臺商投資區白礁村,是奉祀閩臺醫神保生大帝的祖宮。自南宋紹興二十年

保生大帝祖廟 白礁慈濟宮

(1150)肇建以來,白礁慈濟宮便以其宏敞巍峨的皇宮式建築規模、古色古香的藝術格調,以及常年旺盛的香火供奉,被譽稱為閩南“故宮”。今天的白礁慈濟宮為一座五門三進皇宮式建築。殿宇分前、中、後三殿,前殿兩邊為文武朝房,共開五門。正中大門上邊,高懸“慈濟祖宮”橫匾,筆勢雄渾有力,為我國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的神韻之作。殿前走廊立有數根方形石柱,石柱上鐫刻兩幅亦文亦畫的竹葉聯,立意新穎且惟妙惟肖,其聯曰:“慈心施妙法,濟眾益良方”;“保我德無量,生民澤利長”。前殿二樓,中間闢為會議室,兩邊各懸掛有巨鍾及巨鼓,鐘鼓形制古樸,叩之鏘然有聲。 中殿與前殿之間有天井隔開,一來出於採光的考慮,二來也可增加宮廟的景趣。天井中有一眼水井,這是當年慈濟宮擴建時,保生大帝湧泉以飲病者的遺蹟。天井正中還立著一隻手握印鑑、頗顯匠心的石獅,稱為“國母獅”。據說當年保生大帝化做道士,入宮醫愈文皇后的乳疾後,文皇后感念神恩,特命能工巧匠雕塑一隻握有保生大帝印章的石獅,派人由京城專程送至白礁慈濟宮。在石獅與正殿之間,是一塊四方形的獻臺,臺椽四周鏤有生動活潑的“飛天仙女”、“獅子戲球”浮雕。獻臺是各地同祀宮廟到祖宮進香時,奉獻各種祭品的場所。步入中殿,兩邊丹墀,俱用光石鋪成,既端莊大方,又顯得明亮可鑑。中殿頂蓋為蜘蛛結網式的木拱結構,不僅美觀精緻,而且有著獨到的防震功能。在漳州、泉州灣外海以及東山島的地震中,慈濟宮的正殿均因殿頂的蜘蛛藻井結構而安然無恙,這不能不說是建築史的一個奇蹟。正殿保生大帝神像前祭桌的正中擺放著一個銅質香爐,這是保生大帝生前採藥煉丹用過的香爐,距今已有千年之久。

保生大帝祖廟 白礁慈濟宮

慈濟宮的後殿與山石相連,右側兀立著一塊巨大的石頭,上面雕有一筆力蒼猷的“壽”字。後殿外面,現已闢為—環境幽雅、景色宜人的花園,前來進香、觀光的人們可以在此小憩。慈濟宮的外圍,據說在宋時曾築有一條周長三里的石城,東、南、西、北向各開—城門。今天石城雖已不見,但細細尋覓之下,仍可隱約發現舊時的城基。在慈濟宮門前,還立著一塊文字剝蝕、漶漫不清的碑記,只有碑頭的“礁城記”三字仍約略可辨。白礁民間還流傳著“有了皇宮帝殿,自有皇城”的耳熟能詳的說法。這些都說明當時慈濟宮周圍確實有過石城。傳說清順治間,鄭成功於海澄一帶率軍抵抗清軍南下,為修戰壘,特意派軍隊到白礁,把石城拆回去增築海澄。據說鄭成功曾在保生大帝像前許誓,一旦驅逐清虜,便回來給慈濟宮補築石城。誰知鄭成功東渡臺灣後,戰事不利,未能實現宏願,慈濟宮外的石城也就一直沒有再築起來。

保生大帝祖廟 白礁慈濟宮

南靖龍山保生大帝

白礁慈濟宮正殿中主祀保生大帝。保生大帝神像光彩奕奕,頭戴金冠,身披龍袍,腳蹬龍履,蓄有短鬚,兩眼炯炯有神地直視前方。保生大帝兩邊陪祀東、西聖侯,東、西聖侯即宋高宗在紹興二十年(1150)敕廟白礁時,奉命入閩監督施工的官員。正殿兩側則配祀鄧天君、連聖者、劉海王、孔舍人等三十六神將。這些神像姿態各異,有的手執鐵斧,有的嗤牙咧嘴,有的道貌岸然,皆為雕刻者匠心獨運的作品。後殿奉祀聖父吳通協成元君與聖母黃氏玉華大仙,聖父母像前的一尊神像,據民間信徒認為,是保生大帝的兄弟。聖父母龕前的供桌上,從左到右排列著八尊小神像,依次為《封神榜》故事中的雷震子、託塔李天王、哪吒等。聖父母神龕左邊,祀有千手觀音、善才、龍女與韋陀等神像。再靠左些的神龕,合祀有王公、大媽婆與大使哥。聖父母的右邊,奉祀專管小孩的註生娘娘。再右邊是與山體連接的“壽”字大石。此外,後殿左壁下還祀有白礁王姓的祖神開閩王王審知,右壁下陪祀護國公。據說護國公專管牲畜,欲求六畜興旺的信徒往往到此神前祭拜。

白礁慈濟宮的中殿四壁,以及宮樓上兩側邊壁,繪滿了精美的壁畫。在各地信徒的踴躍捐輸下,大多損幅已重新描摹一新。壁畫的內容形式多樣,有歷史上的著名故事,如《三國演義》、《封神榜》等,還有著名的典故,如郭子儀拜仙山、鄭成功收復臺灣、花木蘭刻木思親、岳母刺字、薛仁貴救駕、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戚繼光平定倭寇等。壁畫中最大部分的題材,則是根據慈濟宮主祀保生大帝的客觀事實,把保生大帝生前往後的事蹟、歷代的顯靈與王朝的敕封等傳說,繪成連環圖畫,展示給前來進香觀光的信徒與遊客。保生大帝一生懸壺濟世,無私地幫助貧苦民眾,成神後也屢以家鄉邦國為念,多次顯靈救助家鄉父老與勵精圖治的王朝君主。因此,這些壁畫內容,既可以讓那些不瞭解保生大帝信仰的人們增加視野、開拓知識面,而且對人們社會公德意識的培養,也可以起到一種引導的作用。正殿後壁繪有一幅巨大的“四顧眼菩薩”,無論遊客站在這幅畫的任一角度與方向,都會明顯感覺到菩薩的眼光正在慈祥地注視著你。這幅巨畫也可說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瑰寶。

保生大帝祖廟 白礁慈濟宮

此外,白礁慈濟宮的楹梁石柱上,還鏤有相當數量的浮雕。浮雕內容既有雕飾精美的山水、花木、蟲魚、鳥獸等,也有一些圖片的內容取材自歷史典故,如長廊正面的“王詳守抱丹奈樹”、“蔡襄營造洛陽橋”等。慈濟宮屋頂上裝飾的飛簷翹楚、丹鳳琉璃等,也無一不是能工巧匠的運斤之作。可以說,走進慈濟宮,就彷彿進入了一座極具歷史價值的藝術寶庫。 作為閩臺保生大帝信仰的祖宮,白礁慈濟宮的香火極為旺盛,常年沉浸在香火煙霧的氤氳之中。對於在臺灣擁有三百多間分靈宮廟的白礁慈濟宮而言,它還起到了活躍兩岸民間交流,促進兩岸關係改善的橋樑作用,於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評為第二屆全國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集體。

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白礁慈濟祖宮保生大帝正身一大帝和二大帝、三大帝演繹出當今海峽兩岸保生大帝文化的歷史淵源。(目前白礁村總共供奉三尊保生大帝,一尊在白礁慈濟宮,一尊在白礁黃娘前慈虛宮,一尊在白礁潘厝菜市場瑞雲宮保生大帝廟)

保生大帝生前名叫吳夲,曾到過閩南地區一帶醫治瘟疫,在白礁留有一口煉丹所用的井,淳樸的村民們在他死後,依然相信,閩南地區一帶的妖魔鬼怪都被他收關在這口井裡。因此建“龍湫庵”時,就把他的金身置於井蓋之上,以示世世代代都鎮住這些妖魔鬼怪,讓它們不會再出來興風作浪,為非作歹。金身不能離開,一旦離開,這些妖魔鬼怪就會跑出來禍害人間。但泉州府和漳州府兩地的百姓都盼望保生大帝能到村裡面去巡視,繼續驅逐剩餘的妖魔鬼怪,保佑平安健康、風調雨順的日子。

保生大帝祖廟 白礁慈濟宮

宮前石獅

為解決保生大帝必須出巡與不能離開廟宇這一現實矛盾,白礁慈濟祖宮廟公請人雕刻出和保生大帝一模一樣的兩個符身,分別稱為二大帝和三大帝,一大帝就是正身,留守廟宇。二大帝主要出巡泉州府,三大帝出巡漳州府,不出巡時都平列在廟裡接受供奉。這些事都是發生在南宋時期,這位當朝皇帝賜封的保生大帝出巡時,所到之處無不歡呼雀躍,夾道歡迎,家家戶戶像過節一樣的,可見其在百姓心中的信仰影響力。

救忠臣顏師魯

在白礁與青礁至今流傳著一個保生大帝救忠臣的美麗故事。南宋時期,與白礁相鄰的青礁村院前社,出了一位當朝的吏部尚書顏師魯,他為振興家鄉教育事業,培育更多的人才,創辦院前書塾,供養一批秀才學子在此傳播文化。然而朝廷政敵向宋高宗密奏:顏師魯養學子是為了謀反,這批學子是日後重建朝政的儲備人才。皇帝派欽差大臣赴閩實地調查。顏師魯將會被滿門抄斬,株連九族。院前書塾頓時陷入一片混亂,有一個秀才想出良策,就是向鄰村的白礁慈濟祖宮求救,連夜把保生大帝請回來供奉,將院前書塾改建保生大帝廟宇。白礁慈濟祖宮廟公明白,吏部尚書顏師魯是一位為民辦實事的清正忠臣,不能就這樣被奸人所誣陷,於是就同意讓他們請三大帝回院前書塾。欽差大臣看到非但是書塾,而是虔誠的保生大帝信徒們活動場所,他還前往白礁慈濟祖宮朝拜。宋高宗永記吳夲治先祖乳疾之恩,聽到顏師魯建廟宇追思祖先恩人,是大忠臣,非但不責怪,反而龍心大悅,將顏師魯由二品大臣升至一品大臣。

顏師魯和族人為永謝保生大帝的大恩大德,就懇求白礁慈濟祖宮廟公把三大帝留在院前村供奉,並進一步興建廟宇。院前社只是青礁村的一個自然村,於是經過數個朝代,院前保生大帝廟改名為青礁東宮廟。

保生大帝祖廟 白礁慈濟宮

隨從收復臺灣

在宋朝期間,保生一大帝和二大帝一起供奉在白礁慈濟祖宮,三大帝則供在一村之隔的青礁東宮。一直到了明朝,二大帝又從白礁到了臺灣。 明永曆十五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從閩南沿海渡海收復臺灣,由於一大帝必須留在廟裡,不能出巡,三大帝已被供於青礁東宮,白礁慈濟祖宮決定讓二大帝坐著指揮船保護神隨軍東渡,於農歷三月十一日在臺灣臺南學甲鎮頭前寮將軍溪安全登陸。部分忠貞軍在此定居,並建“學甲慈濟祖宮”奉祝保生大帝神像,為了讓後世“不忘白礁鄉”,學甲慈濟祖宮前面還特意地建造了一座白礁亭。

保生大帝祖廟 白礁慈濟宮

慈濟祖宮

明末至今,二大帝在臺灣的分靈廟發展到300多座。三百多年來,每年的三月十一日,也就是保生大帝登陸臺灣的紀念日,臺灣各地保生大帝廟宮都要聚集學甲慈濟祖宮,舉行規模盛大的“上白礁”謁祖祭典活動。1978年逢保生大帝誕辰1000週年,學甲慈濟祖宮更是連續三天舉行進香大典,其場面之熱烈,規模之壯觀都堪稱空前,參加人數多達十萬人。

1989年,臺灣保生大帝聯誼會第一屆會長周大圍先生率著臺灣數位信徒,從香港轉機到白礁,開創兩岸自1949年分割以來臺灣信徒回鄉祭拜保生大帝的歷史先河,並組織募捐重修白礁祖宮。白礁祖宮為感謝周大圍先生做出的不朽貢獻和血脈之情,在其去世後,專門立一個塑像在宮裡,供後世景仰。

2008年11月16日,龍海市首次舉辦保生大帝文化節(原歸屬龍海市管轄),臺灣保生大帝信仰總會理事長廖武治率臺灣各地200多家保生大帝廟宇代表,與大陸各地信眾代表上萬人齊集白礁,追思先人,共同弘揚保生大帝文化。

救世的功德的歷史見證。

保生大帝祖廟 白礁慈濟宮

公元995年,吳夲十七歲奮志學醫,遊遍名山大川,尋師訪道,後迴歸白礁故里,認真潛研岐黃,熱心行醫濟世,龍池巖松竹茂密,到處盛產紫蘇、鬼針草、白茅根、金不換、防風、穿山龍、一條根、千金紅、香菇等各種草藥,吳真人選擇這裡採藥的有利條件,就在華圃禪寺的東邊大榕樹下結廬築煉丹,白天採草藥,夜間經常與龍池巖高僧一道參悟,研究脈理醫藥。採集各種草藥,煉製醫治各種疾病的丹藥,為行醫濟世奠定基礎,因此龍池巖是吳真人煉丹製藥時間最早最長的煉丹處。

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五月初一吳夲登白礁村北文圃山龍池巖採金線蓮,看到峭壁上有金線蓮時,吳夲抓住買麻藤,攀上長滿青苔的大石,這時買麻藤的根被拔了出來,吳夲趕緊去抓旁邊的雞血藤,由於手心汗多手滑,又飢腸轆轆,四肢無力,不慎墜下懸崖,享年五十八歲。此後他經常靈驗救助鄉民,民感其恩,遂塑像立祠祀之。傳說他後來修成了正果,乘白鹿昇仙而去。眾百姓緬懷他的功德,籌集資金建立了一座“龍湫庵”來祀奉吳夲。“龍湫庵”即白礁慈濟宮的前身。

1998年,臺北哈密街臺胞陳添福先生參觀了吳真人的煉丹遺址“丹灶石”,他非常關心重視保護好這一文物,並捐獻人民幣35000元,在“丹灶石”西側建築一座“煉丹亭”,人們一到龍池巖就可以看到煉丹亭,使“丹灶石”遺蹟更加顯眼,讓人們更清楚地牢記吳真人煉丹遺址,緬懷宋代名醫吳真人煉丹製藥、濟世救人,為人類醫學做出重大貢獻的聖地。

傳說吳真人每次採藥前必先前往文圃山牛屎巷頂土地公廟拜土地公,每次都給土地公擲杯才上山採藥,採藥回來也要到土地公廟拜土地公後才到龍池巖煉丹,因龍池開發區拆遷重建土地公廟,今位於龍池巖路(半山墅後),閩南福德廟始建於唐代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曆史,與龍池巖寺(始建於南北朝宋武帝永初年間(420-422年),白礁慈濟宮共同構成保生大帝文化景點。

保生大帝祖廟 白礁慈濟宮

白礁這地方,背山臨海,有一村民叫吳通,娶妻名叫黃玉華,他們夫妻倆早出晚歸討小海。勉強維持生計。丈夫四十多歲了,妻子也三十好幾了,不見一兒半女。這年,兩口子都年近半百,黃玉華懷孕了,老來得子,夫妻倆高興得什麼似的,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黃玉華臨產腹痛了。說也奇怪,她肚子痛了十多天,痛得她死去活來,不省人事,就是不見孩子出生,吳通請遍附近的接生婆,都說看來沒有希望救活兩條命了。農曆三月十四日深夜,黃氏在半昏迷的朦朧中,見一白髮銀鬚慈眉善目的老人送一位童子來到草蘆庭內,說這童子是“紫微星君”,下降到凡間救苦救難,驅除民間邪魔惡疾。黃氏一驚,猛醒過來一看,已經產下一個白胖胖的男孩。此時天剛破曉,草房內紫氣繞樑,香氣襲人,吳真人降世了。因而命名為“夲”(滔),字華基,號雲衝。因這天是農曆三月十五,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的誕生,每逢農曆三月十五日,民眾都採白礁宮進香朝拜。

吳真人身材魁梧,氣宇軒昂,長顱短鬚,豁達大度,好交遊。結識社會上許多名流學者,不僅是妙手回春的郎中,又是一位學識高尚,藝術精湛的書法家。每年農曆除夕前,不少鄰居都以能得到他書寫的春聯為榮。據龍海市角美鎮丁厝村保存的《白石丁氏古譜》載:宋仁宗朝,吳真君以通家善書為吾舍再錄此頌及敘(指丁氏祖上遺囑)於祠堂,為世守芳規。其牖末題雲:“天聖五年臘月吉日,泉礁江濮陽布叟吳夲謹奉命拜書。”為迄今猶存記載吳真人書法最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保生大帝祖廟 白礁慈濟宮

慈濟基金會

大帝自幼聰穎,長大博覽典籍,凡禮樂刑政之書,天文地理之學,莫不留心潛研,尤其對歧黃醫術,更為精通。宋太宗至道元年歲次乙末(995年),大帝17歲時,為尋師訪道,遍遊名山古剎,得濟世神方。據傳宋真宗鹹平五年歲次壬寅(1002年),大帝24歲中舉人,授派御史,任職多年,為治病救人,無心仕途。至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歲次戊申(1008年),大帝30歲時,先在泉郡同邑積善裡白礁鄉文圃山龍池巖修道煉丹,設“丹灶”煉藥(現存“丹灶石”題刻,神靈泉,藥臼),以醫救世,病人就醫,無不藥到病除。

據史書記載,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歲次甲寅(1014年),大帝到山林中採藥,救活同安知縣江少峰(後稱仙宮)的書童,江知縣有感於此與張師爺(後稱聖者)遂棄官隨行。大帝帶了江仙官、張聖者回歸白礁故里結廬隱居,修真論道,談經說法,受教日眾,業醫活人,按病與藥,如矢破的,雖沉痼奇症,亦就痊癒。

宋仁宗天聖九年歲次辛末(1031年),大帝為救萬民,再次行醫四方,治癒宋仁宗母后的乳疾,賜予太醫,大帝堅辭,重回白礁故里行醫。宋仁宗明道元年歲次壬申(1032年),漳、泉兩郡久旱不雨,民無米可炊,大帝遂拘舟輸米救濟災民。宋仁宗明道二年,歲次癸酉(1033年),漳、泉兩郡發生瘟疫,疾癘蔓延,民眾相繼死亡,大帝與江仙宮、張聖者等人,廣施丹藥,拯救萬民。

宋仁宗景佑三年歲次丙子(1036年)五月初二日午時,大帝在文圃山龍池巖攀巖採藥,因跌傷不治仙逝於白礁。傳說是大帝借同聖父聖母、聖妹吳明媽、妹夫王舍人及江張二從者,在白礁故里乘白鶴飛昇。鄉人睇矚叩送,肖像供奉。

保生大帝祖廟 白礁慈濟宮

神醫大道公前傳

紹興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頒詔立廟白礁,以祀吳真人。據《白礁志略》雲:“紹興二十年詔立廟白礁,即今之祖廟也。二十一年鄉尚書顏定肅公師魯請於朝,復立廟祀青礁,即修煉處,今之東宮也。”乾道二年(1166年),宋孝宗賜號“慈濟真人”。此後傳說大道公屢屢顯靈聖護國佑民,宋明兩朝對其封贈不斷晉級。相傳開禧年間(1205~1207)漳泉大旱,漳泉民眾聚集慈濟祖宮禱求大道公,幸受庇佑,連降雷雨,五穀大豐。宋寧宗加封“英惠候”。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敕封保生大帝。

據說,白礁慈濟祖宮供奉的開基祖神像有三尊,分稱“一大帝”、“二大帝”、“三大帝”。一大帝坐鎮白礁祖宮,二大帝分遷臺灣學甲,三大帝享祀青礁。《學甲慈濟宮沿革》雲:“保生大帝臺灣開基祖廟學甲慈濟宮,位於臺南學甲之市區中心。主神保生大帝神像,乃八百年前宋化之開基祖神像(開基二大帝),於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護佑民族英雄鄭成功之部分忠貞軍民,自大陸渡海來臺,在學甲西方四公里外之將軍溪頭前寮登陸。先民定居學甲後,先建簡易奉祀,嗣因保生大帝神威顯赫,香火益盛,乃於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改建為堂皇廟宮。”

白礁慈濟宮(閩南故宮)有十寶

1. 五門三進:白礁慈濟宮的整體建築是仿照皇宮規制建造的,所以有“五門三進”。

保生大帝祖廟 白礁慈濟宮

千年紫薇樹(2張)

2. 竹葉詩聯:在白礁慈濟宮的大門外屋櫞下有四根石柱,石柱上有四句竹葉詩:慈心施妙法,濟眾益良方。保我德無量,生民澤利長。

3. 鎮宮石獅:在白礁慈濟宮的中門兩邊,有一對雌雄石獅相互對望,鎮守著慈濟宮。它們是建宮時就 有的,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

4. 國母獅:位於前殿與中殿之間的祭臺前,該獅面向大門,據說是明朝文皇后賜給白礁慈濟宮。

保生大帝祖廟 白礁慈濟宮

5. 祭壇戲臺:國母獅後面就是祭壇戲臺,臺的三面雕刻著飛天仙女等是建宮時原物。

6. 五爪龍柱:中殿豎有四根龍柱,這四根龍柱所雕刻的龍與其他地方宮廟不一樣,其他地方的龍柱只有四爪,而白礁慈濟宮的龍柱是五爪,這是皇宮規制才有的。7. 斗拱藻井:在大殿(主殿)的屋頂,整個屋頂的結構呈斗拱式,沒有用一根鐵釘,全部用木榫銜接。其造型獨特,工藝高超,是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移動圖片

8.保生大帝神像:在大殿供奉著的是保生大帝金身。這尊金身是當年建宮時雕塑的,也稱“一大帝”是鎮宮神像,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9. 彌勒佛神像壁畫:在大殿後牆的牆壁上繪有一幅國畫,畫上畫著彌勒佛悠閒的神態,整幅畫的技藝高超,更神奇的是彌勒佛的眼睛和腳掌心會隨著觀賞者的位置移動而移動。

10. 煉丹藥鍋:這個藥鍋是保生大帝吳夲生前熬製草藥、煉製丹藥所用的,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至今還保存完好無損。這張壁畫就在邊大殿後牆的牆壁上,其實是一幅國畫。畫中的彌勒佛神態悠閒,更神奇的是彌勒佛臉、

保生大帝祖廟 白礁慈濟宮

神奇佛畫

眼睛和腳,還有腳旁邊的一雙鞋,都會隨著觀賞者位置的移動而轉動。這張壁畫高約2米、寬近4米,記者和遊客一起,現場做了個試驗,筆直地沿著這4米走,眼睛盯著彌勒佛看,發現每移一步,彌勒佛會隨之轉動,彷彿他的臉一直跟著記者轉,更奇怪的是,他肩上的兩個童子也會跟著他一起“轉向”。記者站在畫的左邊時,彌勒和兩童子朝左;等記者從左邊步行到佛像的右邊時,彌勒和兩童子臉都朝右了。但是,奇怪的是,同樣一堵牆,畫中兩個角落的另外幾位童子卻是固定的,不會隨著觀賞者的位置轉向。

看守大殿的老人已經年近七旬,是一位當地人。據這位老人介紹,自從南宋紹興二十年 (即公元1150年),白礁慈濟祖宮建宮時,宮裡就有這張壁畫了。據說是一位偉大的畫師留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