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我10年不回,便是死了",13歲男孩離家出走後失聯,留揪心字條

文 | 果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學不會,我要走了,不給你們添麻煩了。"

"若我十年不回,便是死了。"

孩子離家出走,留下紙條

孩子離家出走,留下紙條

開封杞縣13歲初一男孩柳泊言留下這張紙條後,於10月22日凌晨5點離家出走,至今未歸,到今天已經17天了,仍然沒有一點消息。

在新疆打工的媽媽,聽說孩子離家出後,立馬心急火燎趕回來老家尋子,"回來吧孩子,你想幹什麼都可以,媽媽陪你唱歌、畫畫……"

但是,孩子就像人間蒸發了一樣,令人揪心。

柳泊言媽媽說,孩子今年剛上初一,才開學一個月,最近一次通話,也沒有發現兒子有什麼異樣,從兒子留下的紙條,再加上和老師以及爺爺奶奶的交流,懷疑出走和學習壓力有關。

媽媽告訴記者,孩子打小就跟她長大,後來為了養活兩個孩子還有家庭,才外出新疆打工,無奈分開,她也知道留守兒童不容易,"如果不是為了養家餬口,誰願意離開孩子?""希望孩子趕緊回來!"

連續關注了這件事好多天,自己也跟著揪心和著急,希望這個孩子能早點平安回家,不要讓家人跟著煎熬度日。

這件事,也引起了很多網友的關注,不少網友表示,近些年來"熊孩子"離家出走頻發,現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了。

甚至有網友直言,"自己很能理解這個孩子,和我當初一樣,就是死活不會,不開竅,可還不是挺過來了嗎?希望家能好好勸勸孩子。"

一番評論看下來,果媽也不禁思考:我們的孩子,這是怎麼了?

難道真的是心理太脆弱了嗎?

出走的孩子大都在青春期

翻看了很多有關孩子離家出走的信息,發現基本上是青春期的孩子,離家出走,多半有這3個原因。

1、學習壓力大,產生厭學情緒

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比起我們小時候來說,真的要大太多了。

家長越來越重視教育的同時,焦慮感也遠勝從前,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得不推著孩子往前跑。

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也要給孩子報一個又一個的培訓班,只望孩子能學有所成,日後光耀門楣。

孩子呢,不是在上培訓班,就是在去培訓班的路上……

不像以前的孩子,放學後,完成作業甚至作業都沒完成,就跟一匹野馬一樣呼朋喚友,滿田埂的跑,十分的歡樂。

而現在,家長的焦慮、五花八門的培訓班和自身學業,就像三座大山,隨時能把孩子壓得踹不過去來。

有些孩子天生是讀書的料,欣然接受;

有些孩子資質平平,默默承受;

有些孩子怎麼都開不了竅,倍受折磨,繼而衝動之下選擇離家出走來逃避眼前擺脫不了的學習。

尤其是小升初的孩子,一下子學業繁重,壓力太大,沒能適應過來,從而做出衝動行為。

2、父母陪伴的缺失以及不恰當的教育方式

有的孩子離家出走後,很幸運被安全送回家,但讓人揪心的是,有的孩子離家之後,就像消失了一樣,家人苦苦尋找,卻一點消息都沒有。

有位父親就一直走在尋找兒子的路上,從2005年至今還沒有兒子的消息,而他也只是所有走失孩子的家屬的一個縮影。

這位父親和妻子一直在外工作,在兒子讀初中時,為了更好的管教孩子,夫妻倆才回到家。

當脾氣暴躁的父親遇上青春期逆反的兒子,本就疏遠的父子,因為生活中的一些小矛盾,關係更加的緊張。

當兒子沒做好的時候,暴躁的父親會直接指責或謾罵,兒子則保持沉默。

13歲的兒子離家出走這天,是父親得知兒子在學校跟人家打架,二話不說,拿起兒子的電腦就砸了,當時兒子什麼也沒說,但下午就不知去向。

從那天起,夫妻倆就一直在尋找孩子的下落,但什麼消息都沒有。

內疚又後悔的父親,錄下視頻哽咽向兒子道歉,說自己做錯了,希望兒子看到後能給他一次改正的機會,早點回家。

這世上,唯獨沒有後悔藥,但願,當年的孩子,現在活出了自己的樣子,也希望他們家人有團聚的那一天。

3、社會誘惑

網絡信息發達,孩子對信息的甄別能力不強,很容易被一些虛假或其他不良的信息所誘惑。

比如說,近日江門一個13歲男孩,離家出走兩千公里,只為見女網友。

當天,爺爺發現孫子不見了,於是報警求助,民警根據線索確定男孩是前往遼寧見網友。

於是,民警陪同老人家尋找了兩天一夜,途經十多個地市,終於在距離江門2500公里的遼寧綏中縣找到了男孩,併成功帶回了家。

孩子表示,這次離家出走,是自己一時衝動,犯了糊塗,並答應以後不會再這樣任性了。

瞭解了孩子的成長經歷後,又彷彿能理解他的這種衝動行為。

父母在他小的時候就離婚了,他跟著父親,但因為父親常年在外打工,所以,他從小就跟著爺爺奶奶生活。

雖然有爺爺奶奶的疼愛,但是有些事情,又無法跟爺爺奶奶交流溝通,沒有享受過母愛,父親又常年在外,基本上是缺席狀態。

試想,此時,一個缺乏母愛,內心孤獨,渴望愛的孩子,在網絡上遇到一個關心他的女網友,又怎麼會不心動?

難免就做出了冒險行為,幸好平安回家,不然含辛茹苦把他養大的老人家該如何面對?

孩子離家出走怎麼防?

孩子離家出走一般都發生得十分突然,令家長措不及防、倍感意外。但實際上,卻是問題積累後的爆發而已。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 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家長該先反思自己的行為與教育方式:

  1. 要注意自己的溝通方式,該立規矩的時候立規矩,但別靠大人權威來逼迫孩子;
  2. 給與孩子無條件地關愛,讓孩子確信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
  3. 多跟孩子進行良性互動,建立親密關係;
  4. 幫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他們成長提供有利支持。

總之,在兒童的教育中,"信任"、"平等"、"尊重"這幾個關鍵詞尤為重要,如此才能發展出孩子的安全感、歸屬感、價值感和自信心。

(注:所有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 作者簡介:果媽,從事教育工作11年,家裡有兩個調皮娃娃。多平臺優質育兒領域原創作者,專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如果你在育兒路上有什麼困惑,都可以私信我。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個贊,或轉發哦。你們的鼓勵是我不斷前行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