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說」 這位帕金森病權威專家說的幾件事,請一定牢記

說劉振國教授是上海帕金森病領域的“金牌”專家,一點不誇張,有“官方蓋印”。擔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的劉振國,是上海醫師協會神經內科分會副會長,也是上海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疾病學組組長。



「專家說」 這位帕金森病權威專家說的幾件事,請一定牢記


他還是上海市“浦江人才”和“優秀學科帶頭人”,從事帕金森病診治30年,有非常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理論功底。

在接受帕友網獨家訪談時,劉振國教授談到了帕金森病的幾個熱點問題。

01

年輕人會得帕金森病嗎?

劉振國教授說,帕金森病並不是老年人專屬的疾病,中青年人患帕金森並不罕見。

“年輕病人的發生率還是比較高的,我們看到有20多歲的大學生患了帕金森病,現在40歲左右的病人還不少,我們需要更多地關注。所以帕金森病並不是老年人所特有的,老年人是屬於常見,但是年輕的病人(50歲以下的病人)是比較常見的。”

“這類病人還處於一個工作期,還有一些學習、工作等要求,涉及到勝任與不勝任的問題,所以對這類病人的治療,一定要結合他們的職業特點和不同的工作需求,綜合起來進行治療。”

02

如何發現家人出現抑鬱等非運動症狀?

據劉振國教授介紹,關於帕金森病非運動症狀,這些年關注度越來越高,每個細節都很關注,但關注最早的是帕金森病伴有抑鬱和焦慮。他曾組織了全國的一個調研,共調研了1838例帕金森患者,發現帕金森病患者中有54%的人患有抑鬱。

抑鬱是影響過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不可忽視。但以抑鬱等非運動症狀的病情就診的情況較少,為什麼?“這是因為病人或家屬還沒有對此引起重視。”

在普通的神經科,都有PHQ-9 抑鬱症篩查量表,“醫生簡單問兩三個問題就可以了,應該問問陪同就診的患者家屬最近患者情況怎麼樣、情緒怎麼樣;病人往往焦慮和抑鬱混在一起,主訴的症狀很多,但可以問問家屬最近兩週怎麼樣,最近兩個月怎麼樣,情緒是不是有低落?是不是有一些不好的想法?問一下患者以前的習慣是否還有,比如最近有沒有跟朋友打打電話,或者是打一下麻將,是不是沒有興趣了?”


「專家說」 這位帕金森病權威專家說的幾件事,請一定牢記


醫生問兩三個問題就會有所發現,這些問題也是家屬平時要注意體會和觀察的。有些跡象,患者有時候自己體會不到,比如有些患者變得不愛動了,坐沙發上一天就都不動。“你說不能動嗎?還是能動的,但就不想動,內在的動力就不足了。”

劉振國說,這些跡象都要重視,患者就診的時候,醫生多問幾句,同時多傳播一下這些知識,患者和家屬知道得更多,就能更好地改善生活質量,“這點非常非常重要!”

03

網絡問診是不是合適?

帕友網常會收到帕友們諮詢病情的信息,非常抱歉不能回答。因為尋醫問診是醫療機構的專屬職能,帕友網作為一個陪伴帕友服務帕友的平臺,不能跨越邊界,代替醫生來回答專業問題。

劉振國教授對此表示贊同,他說,“即使是醫生在回答的時候也是非常慎重的。”“醫生一定要看到病人,才能回答病人的問題,這涉及到交流。”

作為一個在帕金森病領域工作30年的專業人士,劉振國教授說,面對面接診患者是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


“我的體會很深,當時我一個人看瑞金醫院的專病,一定要跟病人面對面,我的老師徐德隆教授和餘慧貞教授看病的時候,會在病房坐在病人的旁邊跟病人聊。當然現在我們的效率很高了,可是這種面對面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靠網絡、沒有看到真實的病人就診治患者是不可行的。”

“神經科的醫生為什麼要拿著聽診器、為什麼拿著棉籤,因為涉及到查體。在這個診斷的過程中,也是一個心理安慰、心理治療的過程,我是非常堅持面對面的溝通。”


劉振國說,網絡可以做一些科普知識的傳播,但看病診斷要謹慎。“病人如果到醫院診治有難處,醫生可以家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