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市農業主產區

南陽市(

轄2個市轄區、10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共26個街道、115個鎮、92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

臥龍區(轄7個街道、7個鎮、4個鄉)

七一街道 臥龍崗街道 武侯街道 梅溪街道 車站街道 光武街道 靳崗街道 石橋鎮

潦河鎮 安皋鎮 蒲山鎮 陸營鎮 青華鎮 英莊鎮 七里園鄉 謝莊鄉 王村鄉 龍興鄉

宛城區(轄6個街道、4個鎮、6個鄉)

東關街道 新華街道 漢冶街道 仲景街道 白河街道 棗林街道 官莊鎮 瓦店鎮 紅泥灣鎮 黃臺崗鎮 溧河鄉 漢冢鄉 金華鄉 茶庵鄉 高廟鄉 新店鄉

鄧州市(轄3個街道、13個鎮、11個鄉)

古城街道 花洲街道 湍河街道 羅莊鎮 汲灘鎮 穰東鎮 孟樓鎮 林扒鎮 構林鎮 十林鎮 張村鎮 都司鎮 趙集鎮

劉集鎮 桑莊鎮 彭橋鎮 張樓鄉 白牛鄉 夏集鄉 裴營鄉 文渠鄉 高集鄉 陶營鄉 小楊營鄉 腰店鄉 龍堰鄉 九龍鄉

南召縣(轄8個鎮、8個鄉)

城關鎮 留山鎮 雲陽鎮 皇路店鎮 南河店鎮 板山坪鎮 喬端鎮 白土崗鎮 城郊鄉 小店鄉 皇后鄉 太山廟鄉 石門鄉 四棵樹鄉 馬市坪鄉 崔莊鄉

方城縣(轄7個鎮、9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

城關鎮 獨樹鎮 博望鎮 拐河鎮 小史店鎮 趙河鎮 廣陽鎮 券橋鄉 楊集鄉 二郎廟鄉 古莊店鄉 楊樓鄉 清河鄉 柳河鄉 四里店鄉 袁店回族鄉

西峽縣(轄3個街道、7個鎮、9個鄉)

白羽街道 紫金街道 蓮花街道 丹水鎮 西坪鎮 雙龍鎮 回車鎮 丁河鎮 桑坪鎮 米坪鎮

田關鄉 陽城鄉 五里橋鄉 重陽鄉 寨根鄉 石界河鄉 軍馬河鄉 二郎坪鄉 太平鎮鄉

鎮平縣(轄3個街道、11個鎮、8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

涅陽街道 雪楓街道 玉都街道 石佛寺鎮 晁陂鎮 賈宋鎮 侯集鎮 老莊鎮 盧醫鎮 遮山鎮 高丘鎮

曲屯鎮 棗園鎮 楊營鎮 柳泉鋪鄉 二龍鄉 王崗鄉 馬莊鄉 張林鄉 安字營鄉 彭營鄉 郭莊回族鄉

內鄉縣(轄9個鎮、7個鄉)

城關鎮 夏館鎮 師崗鎮 馬山口鎮 湍東鎮 赤眉鎮 瓦亭鎮 王店鎮 灌漲鎮 板場鄉 大橋鄉 趙店鄉 七里坪鄉 餘關鄉 乍曲鄉 西廟崗鄉

淅川縣(轄2個街道、11個鎮、4個鄉)

龍城街道 商聖街道 荊紫關鎮 老城鎮 香花鎮 厚坡鎮 九重鎮 盛灣鎮 金河鎮 寺灣鎮 倉房鎮 上集鎮 馬蹬鎮 西簧鄉 毛堂鄉 大石橋鄉 滔河鄉

社旗縣(轄8個鎮、7個鄉)

賒店鎮 橋頭鎮 饒良鎮 興隆鎮 晉莊鎮 李店鎮 苗店鎮 郝寨鎮 城郊鄉 大馮營鄉 太和鄉 朱集鄉 下窪鄉 陌陂鄉 唐莊鄉

唐河縣(轄2個街道、12個鎮、7個鄉)

濱河街道 文峰街道 源潭鎮 張店鎮 郭灘鎮 湖陽鎮 黑龍鎮 大河屯鎮 龍潭鎮 桐寨鋪鎮

蒼臺鎮 上屯鎮 畢店鎮 少拜寺鎮 城郊鄉 桐河鄉 昝崗鄉 祁儀鄉 馬振撫鄉 古城鄉 王集鄉

新野縣(轄9個鎮、5個鄉)

城關鎮 王莊鎮 沙堰鎮 新甸鋪鎮 五星鎮 施庵鎮 歪子鎮 溧河鋪鎮 王集鎮 城郊鄉 前高廟鄉 樊集鄉 上莊鄉 上港鄉

桐柏縣(轄9個鎮、7個鄉)

城關鎮 月河鎮 吳城鎮 固縣鎮 毛集鎮 大河鎮 埠江鎮 平氏鎮 淮源鎮 城郊鄉 回龍鄉 黃崗鄉 朱莊鄉 安棚鄉 程灣鄉 新集鄉

南陽市各縣(市、區)糧食生產現狀及發展前景和相關規劃安排,

將13個縣(市、區)的206個鄉(鎮)設定為糧食核心生產區。

按照目前糧食生產水平,分為高產鞏固區、中產開發區、低產改造區

高產鞏固區(62個鄉鎮)。

新野縣城郊、施庵、王集、上港、溧河鋪、王莊、五星、新甸鋪、前高廟9鄉鎮;

宛城區 漢冢、金華、官莊、紅泥灣、瓦店、黃臺崗6鄉鎮;

鄧州市穰東、夏集、張樓、白牛、腰店、龍堰、桑莊、劉集、小楊營、構林、都司、裴營、汲灘、趙集、文曲、張村、十林17鄉鎮;

唐河縣蒼臺、桐河、張店、郭灘、龍潭、桐寨鋪、昝崗、黑龍、源潭、湖陽、上屯11鄉鎮;

方城縣城關、券橋、趙河、博望、清河、楊集6鄉鎮;

鎮平縣安子營、侯集、張林、馬莊、賈宋、楊營、彭營、盧醫、晁陂、曲屯、棗園、柳泉鋪、郭莊13鄉鎮。

對其約133300公頃高產田,進一步挖掘增產潛力,使其糧食畝產穩定提高到2000斤。

中產開發區(45個鄉鎮)。

臥龍區王村、七里園、石橋、英莊、青華、潦河、陸營7鄉鎮;

宛城區高廟、溧河、新店、茶庵4鄉鎮;

南召縣城郊、雲陽、南河店、城關、皇路店5鄉鎮;

西峽縣丁河、回車、丹水、五里橋4鄉鎮;

新野縣歪子、上莊、沙堰、樊集4鄉鎮;

桐柏縣城關、城郊、月河、新集、安棚、平氏、埠江、淮源8鄉鎮;

內鄉縣王店、灌漲、趙店、城關、大橋、湍東6鄉鎮;

社旗縣大馮營、城郊、橋頭、唐莊、興隆、太和、李店7鄉鎮。

對其約166700公頃中產田實施高產開發,成為高產穩產田,畝產力爭達到1800斤。

低產改造區(99個鄉鎮)。

鄧州市羅莊、高集、陶營、林扒、孟樓、彭橋、九龍7鄉鎮;

方城縣柳河、拐河、四里店、廣陽、袁店、獨樹、楊樓、古莊店、小史店、二郎廟10鄉鎮;

鎮平縣老莊、二龍、石佛寺、高丘、王崗、遮山6鄉鎮;

內鄉縣七里坪、板場、夏館、西廟崗、乍曲、馬山口、赤眉、餘關、師崗、瓦亭10鄉鎮;

淅川縣荊紫關、西簧、毛堂、寺灣、大石橋、盛灣、滔河、老城、上集、倉房、香花、九重、厚坡、金河、馬蹬15鄉鎮;

社旗縣晉莊、賒店、陌坡、下窪、郝寨、苗店、朱集、饒良8鄉鎮;

唐河縣城郊、畢店、古城、大河屯、少拜寺、祁儀、馬振扶、王集8鄉鎮;

臥龍區龍興、安皋、蒲山、謝莊4鄉鎮;

南召縣喬端、馬市坪、板山坪、崔莊、皇后、留山、四棵樹、石門、白土崗、太山廟、小店11鄉鎮。

西峽縣桑坪、米坪、石界河、軍馬河、太平鎮、二郎坪、寨根、雙龍、西坪、重陽、陽城、田關12鄉鎮;

桐柏縣吳城、固縣、毛集、回龍、黃崗、朱莊、大河、程灣8鄉鎮。

對其約266700公頃低產田實施全面改造,成為旱澇保收田,畝產提高到1600斤以上。

一、優質糧食生產基地

穩定面積,調整內部結構,發展高產、優質、專用品種,逐步實現區域化佈局和規模化種植,建設全國、全省重要的優質糧食生產基地,為國家糧食安全做貢獻。

在盆中平原區生產條件較好的宛城、新野、鄧州、唐河、方城、社旗等地,建立400000公頃優質強筋小麥基地,產量達到210萬噸;

在鄧州、唐河、方城、社旗、宛城、臥龍、新野、鎮平、內鄉等地建立133300公頃優質專用玉米基地,產量達到73萬噸;

在鴨河口灌區及其它水利條件好的地區建立66700公頃優質水稻基地,產量達到50萬噸;

在鄧州、唐河、社旗、臥龍、鎮平等地建立10萬公頃優質脫毒紅薯基地,產量達到52萬噸。

二、棉花生產基地

穩定面積,提高單產和品質,建成全國重要的優質棉花生產基地。

在盆地中南部宛城、新野等平原地區,建立30個連片種植萬畝以上、棉花單產100公斤以上的優勢區域,崗丘地區適當壓縮種植規模,全市面積穩定在153300公頃左右,總產18萬噸,棉花質量“一致性”明顯提高,“三絲”含量減少90%以上。

三、油料生產基地

穩定芝麻、油菜,大力發展花生。油料生產總面積保持在30萬公頃,產量達到85萬噸,其中

在鄧州、唐河、桐柏、南召、方城、鎮平、新野等地建立166700公頃優質花生基地,

在鄧州、唐河、方城等地建立66700公頃芝麻基地,

在唐河、鄧州、方城、淅川等地建立66700公頃“雙低”油菜基地。

四、菸葉生產基地

按照國家級優質菸葉科技示範基地建設標準,

以方城、內鄉、鄧州、鎮平、社旗、唐河為主建立26700公頃生產基地,產量達到4.5萬噸。

其中建立1700公頃核心示範區。

實行規範化種植,提高科學管理水平,上等煙比例達到50%,烘烤水平有明顯提高。

五、蔬菜生產基地

優化佈局,全面推進無公害蔬菜生產。

在城鎮近郊和集中產區建立30萬公頃蔬菜基地,總產量達到850萬噸。

新野縣要建好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示範縣。

在西部內鄉、淅川、鄧州和東部唐河、方城、社旗的崗丘地區建立100000公頃小辣椒生產基地,產量達到30萬噸。

六、食用菌生產基地

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珍稀菌類和草腐菌類,逐步壓縮香菇種植規模。

在西峽、內鄉、南召、桐柏發展天麻、靈芝等珍稀菌類,平原地區要利用豐富的秸稈資源,發展鮮食型品種。

全市食用菌產量達到4.5萬噸。

七、中藥材生產基地

充分發揮伏牛山天然藥庫的自然優勢和獨一無二醫聖故里的品牌優勢,大力發展傳統地道中藥材,以西峽、內鄉、南召的山茱萸,南召、內鄉的辛夷,方城的裕丹參,桐柏的桐桔梗、木瓜,唐河的唐半夏、梔子為重點,建立166700公頃中藥材生產基地。

八、果園花卉生產基地

充分利用平原和丘陵區宜林的土地資源,以實施APP項目為契機,建立以楊樹為主的速生豐產林基地。重點發展獼猴桃、梨、杏李、黑李、桐柏大棗、板栗、銀杏、花椒等,建立333300公頃果園基地,

其中以唐河、鄧州、西峽、內鄉、方城等為主建立66700公頃優質水果基地。以宛城、臥龍、鎮平為主建立6700公頃花卉生產基地,

其中,以宛城、臥龍為主建立2700公頃月季生產基地。

九、畜產品生產基地

大力發展以黃牛為主的草食家畜,以專業場、專業戶和專業小區為骨幹,組織黃牛、奶牛、羊、豬、禽生產基地,尤其要抓好以唐河、新野、社旗等8個平原縣(市、區)為重點的肉牛生產基地。

抓住國家實施中原肉牛帶開發計劃項目的機遇,發揮南陽市黃牛的品種資源、優質皮質資源優勢和品牌效應,把南陽市建設成全國知名的黃牛產業生產基地。

以宛城、臥龍、鎮平為重點建立奶業生產基地。以5個山區縣為重點建立優質肉羊生產基地。加強防疫、檢疫工作,提高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黃牛飼養量達到450萬頭,肉類總產達到150萬噸,蛋類總產50萬噸,奶類總產15萬噸。

十、水產品生產基地

提高水產品質量,鞏固全省第一水產大市的地位。丹江、鴨河兩座大型水庫和部分中型水庫,發展銀魚養殖和名特優質魚網箱養殖,中小型水庫推廣半精養、精養技術,大力發展蓮田養魚。

著力發展鎮平金魚、西峽甲魚等特種水產養殖。

全市水產品產量達到30萬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