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烽火戲諸侯”看東周初年的勢力演變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周朝都城鎬京,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兒子宜臼被尊為周平王,這場歷史事件也被作為西周和東周的分界線。

關於這段歷史,太史公《史記》記載如下:

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襃姒,盡取周賂而去。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史記》

這是我們熟知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亡國的故事,整個過程看上去合情合理卻又有戲劇性,那麼烽火戲諸侯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如果是假的,什麼人炮製了這個謠言?

從“烽火戲諸侯”看東周初年的勢力演變

烽火戲諸侯

烽火戲諸侯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謠言

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並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錢穆《國史大綱》

著名史學家錢穆先生在他的著作《國史大綱》中毫不諱言地指出,烽火戲諸侯是根本不可能的,他總結了4個論據:

1、《史記》記載的“諸侯悉至”沒有實際可操作性,各地諸侯離鎬京距離不一,古代沒有高鐵、飛機,也沒有辦法約定到達時間,怎麼可能保證同時到達?

2、整個事件的目的是博美人一笑,那麼笑點在何處,僅僅是撲了一場空的軍隊?

3、有明確記載的烽火臺傳訊是漢朝邊境防備匈奴時出現的,之前除了烽火戲諸侯外沒有任何記載,孤證不立。

4、第四個論據是最重要的,根據出土的《清華簡》記載,周幽王是出兵討伐申國時,被申國聯合犬戎擊敗的,既然是主動出擊,怎麼會舉烽火示警呢?

所以“烽火戲諸侯”是一個流傳千年的謠言,但並不是太史公編造的,因為在《呂氏春秋》中也有類似記載,只能說明謠言是春秋戰國時期流傳下來的,那麼是誰編造了這個謠言?想要通過這個謊言來掩蓋什麼?我們要從頭說起。

從“烽火戲諸侯”看東周初年的勢力演變

清華簡

廢嫡立幼帶來的禍亂

周幽王寵愛褒姒,愛屋及烏,便廢掉了原來的王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為後,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王后被廢后非常不滿,便帶著兒子宜臼逃到了自己的母國——申國。

周幽王大怒,興師討伐申國,申國弱小,抵擋不住周幽王大軍,便聯合犬戎夾擊周幽王,周幽王兵敗被殺,隨後犬戎與申侯攻入鎬京,殺了太子伯服,尊宜臼為周平王。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周幽王是在驪山而不是在鎬京被殺。

很明顯,這是一場子弒父、臣弒君的軍事政變,這與周朝的社會價值觀嚴重不符,但是勝利者是周平王,他有足夠的實力去掩蓋這段歷史,所以是他編造了“烽火戲諸侯”的謠言,將周幽王被殺的焦點全部轉移到“烽火戲諸侯”上,掩蓋了這一場軍事政變。

那麼對於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天下諸侯有啥反應呢?這就要從周王室與天下諸侯的關係變化說起。

從“烽火戲諸侯”看東周初年的勢力演變

平王東遷

周幽王之前周王室與諸侯的關係

周朝建立時,為了增強內部凝聚力,穩定前朝遺民,鞏固新生政權,周武王實行分封制,共分封宗室、功臣、前朝遺民等71個諸侯國,並規定諸侯國有向周天子繳納貢賦,派遣軍隊跟隨周天子出征的義務。

義務都是建立在強權的基礎上的。周武王在分封時也規定了周王室以及各路諸侯的軍隊數量,其中周天子領六軍組建宗周六師、成周八師,每師大約3000人,總共約4萬多人,這是周武王伐紂的嫡系部隊,戰力強悍,其中還有虎賁等“特種部隊”;公爵國統領三軍,兵力大約在1萬左右,戰力也不如天子六軍;侯爵國、伯爵國則是兩軍、一軍,兵力數千人。正是周王室對於諸侯的軍事優勢,保證了統治結構的穩定。

從“烽火戲諸侯”看東周初年的勢力演變

周天子六軍

但是這一切在周昭王時期發生了變化。周昭王三次討伐楚國,最後一次遭遇大敗,史載其“南巡不返,六軍盡失”。周昭王神秘死亡,最要命的是周王室力量的基礎天子六軍也神秘失蹤,震懾諸侯的力量沒有了,自此各路諸侯開始有不同心思。

周厲王時期,國家矛盾尖銳。厲王橫徵暴斂,虐待百姓,限制國人談論政事,最終釀成了國民暴動,周厲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執政,史稱共和,周王室威望進一步下降。周宣王繼位後,雖有“宣王中興”,但是周王室的實力以及威信已經無法恢復到從前的水平了。

各路諸侯對周王室的輕視在西周滅國後得到集中體現。

周幽王被殺後政治形勢的變化

周幽王被殺後,申侯等人尊廢太子姬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但是宜臼之前已經被周幽王廢黜,在法統上他失去了繼承王位的資格,而且他們串通敵國,弒君殺弟、滅亡西周的行徑為諸侯所不齒,得不到大多數諸侯的支持,史載“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於周”,周平王繼位後9年內,諸侯都沒有朝貢。這是以周平王、申侯為代表一支政治力量。

周幽王執政期間,鄭國君主鄭桓公、虢國君主虢石父也在鎬京輔政。周幽王出征申國時,兩者也各領一軍隨同出戰,最後與周幽王一起被殺,所以周平王以及申侯是鄭國、虢國的仇敵。為了與周平王抗衡,虢國新任君主姬翰聯合十幾家諸侯立周宣王的兒子、周幽王的弟弟姬餘臣為王,史稱周攜王。這是以周攜王、虢國為代表的另一支政治力量。

申國是三流諸侯國,虢國卻是四大公爵國之一,兩者實力不在一個檔次,周平王為了與周攜王抗衡,派遣申侯拉攏其餘諸侯國以壯大實力。

拉攏的第一個對象就是鄭國新任君主鄭武公,鄭武公的父親鄭桓公死於申侯作亂,所以申侯是鄭武公的殺父仇人。申侯代表周平王允諾,將鄭國提升為公爵國,並且授予鄭國有限開火權,可以自行討伐周邊的小國,這項特權當時只有齊國、晉國等幾個諸侯國擁有,同時請鄭武公入朝輔政。如此大的利益誘惑,讓鄭武公忘掉了殺父之仇,投入周平王懷抱,把持朝政之後,鄭國便利用有限開火權滅掉了鄶國、東虢等小國,同時向周平王索要了原屬於周王室封地的溱、洧等地,洛陽以東大部分地區被鄭國擁有。

拉攏的第二個對象是秦國,周幽王時期,秦國並不是諸侯國,僅僅是周王室的附庸,他們的領地靠近犬戎,雙方是世仇,所以犬戎進攻周幽王時,秦人領兵討伐。申侯代表周平王以“勤王有功”為名賜秦立國,封地就在岐山以西,而且同樣賜予秦國有限開火權,允諾秦國向西攻佔的領土都將作為秦國封地,一方面是讓秦國打擊犬戎,另一方面是讓秦國削弱西虢國,西虢國原來是虢石父的封地,他兒子擁立周攜王后,便在周攜王封地中山一帶建立北虢國,原來的虢國便被稱為西虢國,所以秦國削弱西虢國就是削弱周攜王的勢力。秦國自然而然地成為周平王陣營的一員。

第三個拉攏對象是晉國,周平王將周王室封地大片賜予晉國,所以東周建立後,晉國領土大幅擴張,為日後晉文公稱霸奠定基礎。但是晉國並沒有馬上投入周平王懷抱,而是一直在觀望。周攜王建都於鄚陽城,靠近山西,而山西是晉國的勢力範圍,晉國一方面忌憚周攜王擴張影響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又覬覦周攜王的領地,最終晉國決定徹底倒向周平王,在兩王共立20多年後,晉文侯出兵滅了周攜王,為此周平王寫下《文侯之命》讚賞晉文侯,至此周平王真正成為周室正統。

從“烽火戲諸侯”看東周初年的勢力演變

鄭國、晉國、秦國領土明顯增大

日薄西山的周王室

通過一番複雜的鬥爭,失敗者是周幽王、周攜王,勝利者是周平王、申侯、鄭武公、晉國、秦國,但是我們看看勝利者的嘴臉:

周平王、申侯,串通敵國弒君弒父,為了與周攜王搶奪宗室正統,大規模出賣周王室利益;

鄭武公,為了利益對殺父仇人投懷送抱;

秦國、晉國,為了利益選擇與弒君的周平王合作,拋棄了諸侯國h護衛周天子討伐不仁的義務。

他們都是為了利益拋棄了道德準則,與周禮倡導的大環境格格不入,必將被史學家以及後世所唾棄,於是他們聯手炮製了“烽火戲諸侯”的謠言,將這一段歷史用周幽王的昏聵一帶而過,《史記》、《春秋》等正史都只保留了這一段,若不是《清華簡》等竹簡面世,歷史將會就此掩蓋。

經過這一次動亂,周王室陷入萬劫不復:

周宣王重建的天子六軍被周幽王揮霍一空,周平王雖然成為正統,但是手上已經沒有強大軍事力量,遷都還需要諸侯護衛;

犬戎佔領鎬京後,“盡取周賂而去”,將周王朝積累幾百年的財富搶劫一空,周平王再也沒有東山再起的資本;

為了拉攏鄭國、晉國等諸侯,周平王將原本屬於周王室的封地大肆封賞,以致於周王室的封地已經與二流諸侯國無異,沒有了土地,便無法積累財富,無法養育軍隊,周王室只能忍受諸侯的“欺凌”。

從“烽火戲諸侯”看東周初年的勢力演變

春秋後期周王室被大佬環繞

結論

烽火戲諸侯是周平王、鄭國等“勝利者”炮製的謊言,成功地掩蓋了周平王弒君弒父、鄭國投靠殺父仇人、秦國晉國投靠弒君賊子的歷史事實。

但是看似最大的“勝利者”周平王卻又是最大的“失敗者”,自他開始周王室再也無力號召諸侯,形同虛設。

而他們的所作所為標誌了禮崩樂壞、諸侯攻伐的春秋時代拉開帷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