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廠社區:從馬家船口“駛進”哈爾濱新區

船廠社區:從馬家船口“駛進”哈爾濱新區

船廠社區:從馬家船口“駛進”哈爾濱新區
船廠社區:從馬家船口“駛進”哈爾濱新區

1995年松浦站至哈站運行中的列車。

“曾經,住在這裡的居民最大的心願便是搬到江南城裡去住;如今,江南的市民紛紛到江北來買房。作為土生土長的哈爾濱新區人,有時候心裡還真有點小自豪!”今年76歲的文山口中的“這裡”,指的是位於哈爾濱大劇院附近的船廠社區。

數十年間,“這裡”由松花江北岸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擺渡船口,成為國家級新區——哈爾濱新區的一部分,其間它的行政區劃從歸屬人民公社到併入城市街道辦事處,幾經變遷。

這背後,是哈爾濱行政區劃在時代發展長河中的變遷。這種變遷,順應了哈爾濱每個階段的發展需要;也因調整,帶給哈爾濱更多的發展機會……

走一個小時

才能“進城”的社區

上世紀40年代,文山出生在江北船廠社區,那個時候人們把包括船廠社區在內的江北老濱洲鐵路橋附近的一片區域統稱為“馬家船口”。“我今年七十多歲了,算是共和國同齡人。小時候聽老人們講,清朝末年很多馬姓的人在這裡擺渡,因此得名馬家船口,那時這裡還隸屬呼蘭副都統管轄。”

“哈船廠”(現名北方船舶)1928年興建於松花江北岸老濱洲橋東側的一個半島上,這是我省最老也是唯一的一家造船廠。計劃經濟時代船廠最輝煌時,職工數量一度達兩千多人。船廠社區就是這個工廠的家屬區。

建國後,經過並村劃鄉,1958年馬家船口劃入新成立的松浦人民公社,不久劃歸當時的濱江區管轄。直到1985年,松浦人民公社改為松浦鎮,歸道外區管轄。由於船廠社區遠離主城區,交通一直處於相對閉塞狀態。

上世紀70年代末,文山的兒子曉峰在這裡出生,“5歲前,我沒見過汽車,見得最多的就是老濱洲鐵路橋上駛過的冒白色蒸汽、轟鳴的火車頭。上幼兒園時,我媽每天都要用自行車馱著我經過江堤土路,跨過老濱洲鐵路橋,到江南她單位附近的幼兒園,走一趟就得近1個小時。那時候,這段路不通公交車,趕上颳風下雨連個避雨的地方都沒有。”

那時候,雖然船廠社區人一直是城鎮戶口,但在江南主城區人眼中,船廠社區仍是偏僻落後的城郊鄉村。“這多少讓住在這裡的人有點自卑,搬到江南城區成為一種嚮往。”曉峰說。

左側高樓大廈

右側旖旎溼地風光

這種情況到2004年後開始迅速扭轉。彼時,哈爾濱市新成立松北區,曾經隸屬於道外區的松浦鎮正式劃入松北區。這年11月份,松浦鎮換上了松浦街道辦事處的牌子。“鎮”變“街道辦事處”,幾字之差,對船廠社區的居民來說意義重大。“行政區劃變化,不只在身份認同上從郊區人變城裡人,大家更隱約地感覺到了江北大發展的信號。”曉峰說。

隨後十幾年間,松北區域城市面貌開始迅速變化。科技創新城、松花江避暑城建設早已將船廠社區包圍,社區周邊原來的平房被高樓大廈取代,一些高校遷到江北。對文山來說,小時候家附近的水泡子,現在聳立起黑龍江知名地標哈爾濱大劇院;太陽島溼地從幾乎無人踏足的荒島灘塗,成為5A級景區……而到了曉峰兒子這一輩,眼下已完全感受不到父輩們曾經的那種隱隱的居住地自卑了。

讓江北人更為得意與自豪的是,2015年12月國務院正式批覆設立哈爾濱新區。船廠社區所在的松北區正是哈爾濱新區的核心區。國家級新區的落地,給江北人帶來了更多的希冀與遐想。

如今再次站在曾經走過無數遍的濱洲鐵路橋上,曉峰更多的是感慨——這裡已經成了鐵路公園,鐵軌旁的砂石土路變成人行慢道;曾經冒蒸汽的火車頭變成了公園橋頭的陳列品,新橋上不時有現代化的高鐵動車飛馳而過……再往遠處看,寬闊的江灣路兩旁是一眾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船廠社區就掩映在旖旎的溼地風光與現代化都市之中。

新區成立後

江北成了香餑餑

“近些年尤其是哈爾濱新區成立後,江南的居民開始往江北搬。”曉峰告訴記者,去年他為父母在老房子附近的封閉式小區買了一套房,住了半輩子平房的老人搬進了高層,笑得合不攏嘴。

從最初的馬家船口住戶到松浦人民公社社員,再到如今的松浦街道辦事處居民,文山一家三代在一次次行政區劃變遷中,經歷了從城郊居民向城區市民再到新區居民的“身份”轉變。

新中國成立七十年間,船廠社區所經歷的這種變遷,只是哈爾濱行政區劃諸多變遷的一部分:1983年,阿城、呼蘭兩縣劃歸哈爾濱市轄區。1996年松花江地區與哈爾濱市合併,行政管轄區域增加到7區8縣4市(縣級)。2004年,設立松北區。2006年,哈爾濱撤銷動力區、香坊區,組建新的香坊區;阿城市永源鎮、巨源鎮劃歸道外區管轄;撤銷阿城市,設立阿城區……

每一次調整,都為哈爾濱各個區域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引發更多可見與不可見的變遷……這些,本質上是以哈爾濱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所激發的海量紅利形式,呈現給城市裡的每一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