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小孩子喜欢说人“是非”,其实对情商有好处,别阻止

文|秘籍君

最近我在某知名提问网站看到一个问题,

题主问: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与他人拉近距离?当时答题的人提出了“寻找共同的兴趣爱好,主动对他人好”等较为传统的答案,但从大家的反馈来说,这些方法似乎并不能让人满意,直到一位剑走偏锋的答案出现,顿时引燃了整个舆论爆点,成功获得了最高票答案。

这位网友的回答是:寻找一个你们共同讨厌的人,并在对方面前表现出来,很快,你就会是对方感兴趣的朋友了。

心理学家:小孩子喜欢说人“是非”,其实对情商有好处,别阻止

我在旁边看得瞠目结舌,这不就是大众眼里的“说人坏话”吗?一向被君子们所不屑,认为背后论人是非是小人所为。这答案放在古代怕是要被家长群起而攻之了,怎么会在现代社会备受大家的肯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一件事,早先我们栏目组曾联系过一家三口,最后因为对方孩子中止录制,原因就是小孩子喜欢背后说人不好,却不知这一切都被镜头记录下来。现在回想起来,那孩子并非是性格孤僻之人,相反,他在学校人气极高,属于社交范围比较广的类型。

因此,虽然很多家长对孩子说坏话这件事深恶痛绝,但对于孩子的人际关系来说,“说人坏话”反而是有利于凝结人际关系的良性渠道,远比互相吹捧要效果好。这源于心理学中的负性优先效应原理,家长没必要太过焦虑了。

心理学家:小孩子喜欢说人“是非”,其实对情商有好处,别阻止

什么是负性优先效应原理?

这个概念脱胎于“罪恶共享”,更像是白话版的共同厌恶。

它的源头来自南佛罗里达大学的一名心理学教授詹妮弗-博森,这位教授进行了一场120人为单位的人际关系调查,问题是:你和你最亲密的朋友是如何相识的?选项有二:A,共同喜欢;B,共同厌恶。得出的答案让人吃惊,但凡关系最亲密的朋友,大多是通过共同厌恶的事物来加深彼此的感情,尤其在友情开始的初期,议论共同讨厌的人或事能够迅速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

由此,博森教授得出了一个结论:在人的感性天秤上,会更倾向于与自己有共同厌恶对象的人,尤其当对方主动展露自己的阴暗面时,被选择对象往往会产生一种奇怪的优越感,认为敢于坦诚阴暗面的才是真诚的——消极的情感往往最具有感染力。

相对,如果一个人永远不在另一个人面前说别人不好,他们可能一生都是言深交浅。

因此,如果你家孩子出现了这种行为,作为家长没必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个指责孩子,或者强行纠正。“背后不说人是非”是对圣人楷模的要求,孩子年龄小,还不具备这么高的道德水准,偶尔为之无伤大雅。何况,在我国既定的世俗规则之上,孩子们大多选择能一起吐槽的人玩耍,并远离道德感太强的同龄人。

当然,这里只是说服家长不要对孩子喜欢说人坏话的行为过于忧心,虽然不阻止,但也不鼓励。那么,遇上这种情况时,家长应该这么做?

心理学家:小孩子喜欢说人“是非”,其实对情商有好处,别阻止

告诉孩子:负性优先效应带来的友谊不长久

早先博森教授就曾特别提到过这个问题,负性优先效应对人际关系很有效,但效果短暂,而且只适应于友情初期。也就是说,孩子可以利用这种心理效应迅速拉近与目标人物的关系,但若一直如此,就无法成为欣赏对象真正的朋友。

虽然对人的情感来说,憎恨要比爱意更加长久,但也不要高估负面情绪的感染力。家长应该告诉孩子,想要经营好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多管齐下,不仅仅要依靠负性优先效应,还要在拉近关系后多注意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获得对方的信任和真心。

引导孩子:过犹不及,把握负性优先的尺度

要知道,说人坏话也分程度,是讨厌还是辱骂,其间的分寸要把握好。

心理学家:小孩子喜欢说人“是非”,其实对情商有好处,别阻止

对于孩子来说,心理疏导机制比较差,大多经不起暴力言语的刺激,若发言不过脑,很容易起到反作用。家长要警告孩子,“论他人是非”也要注意分寸,把握共同厌恶对象的界限,这样才能达成亲近的目的。若行事作风太过偏激,反而容易招来恶评,得不偿失。

范围选择:共同厌恶的对象不要选择身边人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在共同厌恶对象的选择上,尽量以不在社交圈内的人为主,可以是明星、某样东西,甚至某种现象,也可以是公认恶感比较高的对象(比如教导主任等),但一定不可以是太过亲近的人,尤其同班同学。不然一旦翻车,整个人际关系网都会被拖累,家长一定要提醒到位。

-----------------------

关注【育儿秘籍】,你想了解的母乳喂养、辅食添加、疫苗接种、疾病护理、成长发育,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除了原创漫画文章,我们还会给您定期奉上实用育儿生活小常识,让你用科学的方式轻松带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