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裕:我追随虚云大师足迹来到云居山

冠世绝境 天上云居

我追随虚云大师足迹来到云居山

曾祥裕

我利用休假时间偕同学友杨钧等人,登上云居山,圆了我多年朝圣的心愿。

是日,天气晴朗,暖风拂面。我们从南昌驱车而行,行至永修境内高速路上汽车出故障。经过简单维修,汽车缓慢前行,勉强到达永修县城,我们下车后忙打的速驰云居山。

云居山原名“欧山”,因终年云蒸霞蔚,李唐后改称云居山。它以磅礴的气势和俊秀的丰姿,在鄱阳湖西岸(江西省永修县)拨地而起。山体主峰海拨969.4米,景区面积216.5平方公里。共有六大景区,146处景点。,十五公里水泥登山公路通达山顶。古往今来,云居山以其秀丽天成的风景和佛教禅宗著名道场被人们称道,古人称其“云岭甲江右,名高四百州”,“冠世绝境,天上云居”。

约一个小时我们来到云居山下,上山的路平铺成水泥,我们两眼忙于欣赏车外的风景。奇峰怪壑,涧水潺潺,古木参天,蔚为壮观。

云居山:“清、静、幽、雅”

曾祥裕:我追随虚云大师足迹来到云居山

佛教的最高境界的特点是清净、虚寂。为了便于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僧人往往希望远离尘世之名利场,寻求可以寄身托志之所。而自然界中之山, 得阳光雨露的化育,受风霜寒热之洗礼,尤具天地之灵气。林海云涛衬其静,飞瀑流泉见其净,莽莽苍苍显其空,虎踪鹿迹明其虚,自然之风采,天造的神韵,难以状貌。净、静、虚 、空在僧人与崇山峻岭之间架起一道无形的桥梁,于是产生了独特的人文与奇特的自然融于一体的佛教名山。云居山就是这样一座佛教文化与自然风光融合一体的名山,充分体现佛教文化的“清、静、幽、雅”的特色。

云居山宁静而秀丽,真如寺座落在云居山之顶,周围群峰环绕,状如莲瓣攒簇,形成了“莲峰簇簇绕华台,一钵中央倚镜开。对寺面看云捧出,当湖直逼海浮来”的意境。

真如禅寺:佛教祖庭历史悠久

曾祥裕:我追随虚云大师足迹来到云居山

曾祥裕:我追随虚云大师足迹来到云居山

最吸引人目光的是真如禅寺。道膺法师(835—902年),是佛教禅宗五宗之一曹洞宗洞山法系的传人。禅宗从初祖菩提达摩创建后,传到六祖慧能时分南宗慧能,北宗神秀,其后又分化为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五个派别。曹洞宗由良价(807—869年)和本寂(840—901年)分别在江西洞山和曹山创立,主要是宣传理事不二、体用无碍的思想,“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而曹山这一法系四传后就断绝了,只靠洞山法系道膺一脉在云居山真如寺弘法,使之得以绵延流传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真如寺是曹洞宗的源地。禅宗五宗中,沩仰、云门、法眼三宗在宋朝以后都失传了,只有临济和曹洞二家保存下来。由此也可看到云居山真如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可谓山因寺而出名。

高僧大德择地建寺,大有风水讲究。真如寺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相传道容禅师与司马头陀同游云居山,登上山顶时,见这里地平如掌,湖澄如境,四周龙珠峰、袈裟峰、钵盂峰、象王峰环列如屏障,就在这里开基建寺——云居禅院。道容建寺后,与弟子全庆、全诲等相继居住约70年之久。至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道膺禅师应邀住持,才使此寺闻名天下。

它位于海拔926米的五脑峰之巅的“莲花城”内。我们步入寺院内,环顾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一片平坦。碧湖明镜,梵宇和琉瓦衬托生辉。宛如一朵莲花。高山之上有如此宽敞匀称的堂局,让我感到天公有意将这一风水宝地,赐给有佛缘的人来此开创佛教圣地。

真如寺创建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至今已近千二百年历史了。千百年来高僧辈出,现为国家重点开放寺庙,又有全国佛教三大样板丛林之一。

吸引我来云居山的原因还有我无限敬仰虚云老和尚,近年来追随他当年中兴佛教祖庭的足迹到过云南鸡足山、广东南华寺。云居山真如寺是虚云弘法事业的光辉样板。

1953年8月14日,应真如禅寺性福和尚之请,虚云在果一(后任庐山东林寺方丈)、达成的陪同下,以114岁高龄,从庐山大林寺来到云山,徒步登山礼祖。只见瓦砾满目,荒草遍地,心情格外沉重,遂发愿重兴祖师道场,并赋《登山有感》以明志:

紫柏会嗟放牧场,四朝更化倍悲凉。

梵天血溅眉间剑,活国心仪肘后方。

奏雅曲终秋月白,谈禅直指暮山苍。

草深三尺金身露,五老峰头挂夕阳。

曾祥裕:我追随虚云大师足迹来到云居山

虚云大师此后,集众僧百余人,开荒种地,重建寺庙。从此名声重振,影响扩及海内外,印度的东南亚僧人不时前来拜谒。1959年,虚云老和尚在此圆寂,享年120岁。真如寺山门上有“天上云居”四个大字,中间一块直匾,上书“真如禅寺”,是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题。

真如禅寺大门一幅对联:“云初岫本无心,居此土以存真内:不去不来真面目,常清常净见心源”,道出了寺院所在的地理环境和建院初心。

名山有名寺 山美水亦美

曾祥裕:我追随虚云大师足迹来到云居山

我们进入直如寺客堂,由耀伟法师等人接待,登记之后,安排我们住下。我因路上奔波累了便午休,杨钧独自在寺院内外游览。等我醒来后,他回到房内兴奋地说,云居山真是风水宝地,值得考察!

我听后急切地走到寺院内,怀着恭敬之心,先到天王宝殿、大雄宝殿以及祖庭等处,一番礼佛后,开盘测真如寺坐山立向为辛山乙向甲戌界缝,漫步寺后,可观一条清溪,左有壬子水、右有坤申水过堂,两水交汇于明月湖,湖水碧绿荡漾,倒映蓝天白天,水口为乙辰,水口砂封闭。后周游寺外风景。寺右侧,有棵高大的白果树,相传是道膺和尚亲手所栽。树龄一千多年,现在仍枝繁叶茂,树干可十人围抱,成了山中一宝。我静伫树下,默想时光流转至今,它见证了云居山几度兴衰。

曾祥裕:我追随虚云大师足迹来到云居山

曾祥裕:我追随虚云大师足迹来到云居山

走上寺前的青溪上一座桥,名叫佛印桥,也叫碧溪桥,据说该桥是佛印禅师所建。相传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曾在此处谈论经典和佛法,后来人们就把此石称为谈心石。石边刻着“石床”二字,这是苏东坡亲笔写的,字体雄浑脱俗,十分珍稀。小溪清流哗哗作响,它流经千年不竭,这是云居山真如寺生命力旺盛之象也!

为了纪念虚云法师重建真如寺的功德,1990年9月,真如寺又兴建了“虚云纪念堂”。“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这幅对联是虚云大师弘法历程的真实写照。

曾祥裕:我追随虚云大师足迹来到云居山

我屏住呼吸,静静地参观虚云大师的生平事迹,一件件遗物在诉说虚云大师的高风亮节。我们这个时代太需要虚云老和尚这样的精神、这样的人格,这样的导师。

佛塔:众多高僧大德为信仰而奋斗一生的标记

佛教界重视饮水思源,对老一辈仙逝的高僧大德,无不敬仰,往往其弟子会遵师生前嘱托,择风水形胜之地,营建墓塔安放先师之遗体。云居山的僧塔林也闻名佛界。有历代高僧墓塔91座,分散在各个山林之中,依山而建,多合四象,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僧墓塔有91座,他们是千百年来历代高僧圆寂的宝地,僧塔的建筑设计,堪称中国僧塔的典范。墓塔林造型各异。

曾祥裕:我追随虚云大师足迹来到云居山

保存下来较有名的僧塔主要是:唐道膺禅师塔、北宋罗汉塔、宋心印禅师塔、明颛愚和尚全身法塔、清德胤禅师塔、清元宗禅师塔、清雄庆禅师塔、清古镇禅师塔、清戒显和尚全身塔、海会塔等。

僧塔建筑取自于山体岩石,建筑形式大多由塔坪、塔院、墓塔构成,附设有供台,不少墓仍保留石碑。

该塔林中其中最为恢宏的一座是明颛愚和尚全身法塔。最早的为唐道膺禅师塔,由顶、身、基三部分组成。

在万绿丛中的山谷里,有一座虚云塔,为酉辛山卯乙向小空。这是1982年为纪念虚云老和尚而建的。

山依文彰 :苏东坡、黄庭坚、王安石、朱熹等名家留下佳句绝作

除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外,云居山的诗词歌赋文化也影响深远。千百年来,云居山以其山势雄峻、环境优美、景色旖旎,加上矗立与莲花城中心的千年古刹——真如禅寺的悠久历史,高僧辈出,而吸引了多少名士贵宦,文人骚客登山游览,或参禅礼佛,或读经论道,或探胜访幽。在此之中,提咏抒情,相互唱和,留下了不少佳句绝作。曾经上山的著名文人代表有:苏东坡、黄庭坚、王安石、朱熹、白居易、皮克休、陆游等。现今保留的古人诗篇共有二百五多篇(首),均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曾祥裕:我追随虚云大师足迹来到云居山

文以山题,山依文彰,世代相续,成为一笔有着较高文化价值的精神财富。“一行行到赵州关,怪底山头更有山。一片楼台耸天上,数声钟鼓落人间。瀑花飞雪侵僧眼,岩穴流光映佛颜。欲与白云论心事,碧溪桥下水潺潺。”这是苏东坡游云居山后写的诗,也是对云居山景物的真实写照。

五龙潭观瀑布: 对人生的启示

曾祥裕:我追随虚云大师足迹来到云居山

在云居山礼佛的同时,我们还游览了著名风景区五龙潭,沿着石板路一路往下走,移步换景,瀑布从山涧倾斜而下,逐级相连。山上山下,深林茂密。松杉楠樟,郁郁葱葱。

曾祥裕:我追随虚云大师足迹来到云居山

游完一个瀑布景观后,我坐下休息,叫杨钧友不必等我,他继续下山。和风习习,我有点睡意,闭目养神。正欲睡之时,手机唤醒我,杨钧说山下有漂亮的瀑布景观。美景不看,枉来五龙潭,我快步下山,果真山下一个十几米宽的瀑布,其势从高处跌落汇合而成,颇为壮观。 从瀑布景观我想到人生起伏之间,就是动静结合,静之时就是蓄积力量的过程,当力量蓄积到一定时候,就要择机爆发,朝着远方的目标勇往无前,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因为生命是一种过程,我为理想而奋斗,我努力过,我坚持过,至于是否如意,就看运气!所谓听天命,尽人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