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顺风车“复出”,限制女性乘车不只是性别歧视

当女性成为受害群体的大多数,于是某企开始了因噎废食的保护。

一年前,因发生多起女性被害案,滴滴顺风车停运了。昨日,滴滴宣布,11月20日起,陆续7个城市上线顺风车试运营。期间,晚上8点之后不为女性提供顺风车平台服务,且不向女性开放跨城及大于50公里的出行场景。



滴滴顺风车“复出”,限制女性乘车不只是性别歧视



在滴滴看来,限制女性乘车的做法有利于保护女性。但从舆论场来看,如上做法引起了广大网友的质疑。一部分网友认为,安全与便利无法兼得,能理解滴滴保护女性的初衷。一部分网友则认为,企业仍不思悔改,将问题归因于女性不该出门,而不是心怀不轨的男人和平台,大有歧视女性的嫌疑。



没有百分百的安全,只有相对的安全。滴滴顺风车的新规,引发了人们对安全的重点关注。保护女性安全,就靠限制女性出行,那男性乘客出行就万无一失了吗?



滴滴顺风车“复出”,限制女性乘车不只是性别歧视



沃德社会气象台显示,近24小时内,关于滴滴顺风车限制女性乘车的话题讨论量达13341条。其中,微博是主要传播平台,影响覆盖63201.25万人次。



靠限制女乘客出行时间,维护女性安全是功还是过?有网友表示,这样的逻辑思维同深圳地铁设置女性优先车厢的逻辑一样,甚至是与伊朗以前禁止女性观看足球赛的逻辑一样:因为足球赛场上很多男观众会让女观众不安全。此类行为是典型的因噎废食的做法。不仅没赢得广大民众的支持,还加剧男女矛盾冲突。

何时乘车,选择何种方式乘车,都不应性别而限制选择。诸如医务、航空、教师等一些特殊群体,晚上8点之后下班是再正常不过了。共享经济之下,搭乘顺风车能够降低乘客的出行成本。对于出行较远的人来说,顺风车更具有经济性和便利性。交通工具的开发不正是为了服务广大乘客的吗?



遏制犯罪应从严审司机资质和监控全程来抓,而不是从犯罪时间来着手。回忆滴滴顺风车下线的两起导火索。除空姐遇害一事发生于深夜,温州女孩被害是发生在下午。仅靠限制女性乘车时间,真的可以杜绝悲剧的发生吗?现实中乘客与司机之间的冲突并非只有qx,还有其他恶性事件,都有发生殒命后果。与其限制受害者的活动范围,不如多关注潜在犯罪者,预防犯罪。



滴滴顺风车“复出”,限制女性乘车不只是性别歧视



针对滴滴顺风车试运营方案中女性用户被限制使用而引发的争议,滴滴出行总裁柳青昨晚发布微博表达歉意,但作为一位资深女白领,也觉得现在的顺风车产品功能对女同学不太好用;但在安全问题上,是如履薄冰的试运行。



柳青的歉意,还算诚心,尤其是“如履薄冰”四字,尽显其对安全的敬畏之心。但限制女性乘客的做法,终究还是“如临深渊”——违法了。



著名女性维权律师万淼焱表示,滴滴顺风车此举措,是典型的基于性别所造成的差别待遇,是性别歧视,侵害女性司乘人员的人格尊严。应及时撤销该项措施,否则将遭受行政处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第九项,“(九)侵害消费者人格尊严、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可以由市场监督管理局给予50万元以罚款,甚至停业整顿。



滴滴官方回应称,“目前公布的是顺风车小范围试运行方案,未来正式上线的方案将根据社会各方的意见反馈持续不断完善。”



限制女性出行时间,实非良策。作为曾经顺风车巨头,滴滴顺风车已消失一年有余,市场上依然火爆,已出现其他顺风车平台为人所知,如哈罗出行、嘀嗒出行、曹操专车等。滴滴能否重返顺风车市场,独占鳌头?关键还在于加大监管、投入更多的维护安全成本,取信于公众。望滴滴早日完善运行方案,让公众得以安心乘坐顺风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