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理解滴滴公司顺风车方案,怎么就这么蠢?


不太理解滴滴公司顺风车方案,怎么就这么蠢?

今日(11月6日),滴滴公司在其App“滴滴出行”公布了一条顺风车运营方案,宣布将于11月20日起在7个城市开启顺风车试运营。

不太理解滴滴公司顺风车方案,怎么就这么蠢?

其中(女性5:00-20:00)这一条立刻成为焦点,很多人都认为滴滴在进行“性别歧视”。

这种对某一类人在某个时间段拒绝提供服务的行为,具有显著的【差别待遇】,当然会让人(尤其是女性)有性别歧视的感受。

进一步分析背后的逻辑就更麻烦了——滴滴这个方案,某种程度上认同了【女性为了安全就要尽量避开危险,哪怕以丧失平等和权利为代价】。这大概与“想要不被性骚扰就多穿衣服不要露肉”类似。

因此很多人对滴滴这一方案表示不满:

为什么一旦出现对女性的侵害,却总是以限制女性为解决办法?

为什么不管好男人?

为什么不让男人这段时间不出门?

为什么不在司机筛查上更加严格,建立更完备的监管系统?

......

很多人的“为什么”,其实是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如果切换到滴滴的视角就不是这样——

启动顺风车,说明滴滴确实想做这一块生意。做生意当然是为了赚钱,不然难道搞慈善吗?而赚钱的话,要尽量提高收入、降低成本和风险。

滴滴拥有多年积累的海量全国出行大数据,并且与各地交通部门、公安部门深度合作,分析出哪个时段危险概率最高肯定是没问题的。

抛开道德因素以及延伸出来的偏好选择,在这个基础上对女性进行的“歧视”是要承担代价的。

也就是女性这段时间没有乘车而【收入降低】这一代价滴滴也要承受,这个代价是用来给【风险】买单的,毕竟滴滴有前车之鉴,深知女性一旦受害,媒体传播速度很快,社会影响非常大。

买过单的人都知道,花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价值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让滴滴去建立完备的司机监管和筛查平台,或者禁止这个时段男性司机运营,甚至给运营车辆加装乘客—司机隔离栏、在车上加装用户才能临时控制的紧急制动系统和报警装置与附近派出所联动,那么这个成本将高到直接可以取消网约车。

我相信滴滴根据大数据做出了对他们最有利的选择。

在这里我无意讨论滴滴这种方案是不是性别歧视,或者是不是只顾方便自己为难用户,这种话题多是价值观判断。

我想讨论的是,即使方案就是这么个方案,能不能有更好的呈现方式?

如果滴滴的方案变成:5:00-20:00点这段时间,只有女性司机可以为女性服务;或者,在这一段时间,滴滴将仅提供在公安局备案、并加装了报警联动装置的司机为女性服务,但是服务价格会高很多,加装费用由司机自行解决。

你猜舆论会怎么样?

按照这两个方案,滴滴成本也不会增加,风险也降下来了,舆论保准比现在好。

但是你发现没有,这两个方案本质上跟滴滴自己的方案没有质的区别啊!

  • 女性司机本来就少,她们晚上也担心遇到不法侵害,晚上出车就更少,结果女性用户根本就打不到车;
  • 愿意在公安局备案、自己花钱加装报警联动装置的司机怕是更少,结果女性用户还是打不到车。

但是这两个方案把本来对准自己的矛头巧妙地转移了,让没有什么脑子的大众可以认为“滴滴在为我们着想,就怪女司机太少,有爱心主动加设备的司机太少”。

——同样一个结果,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可见滴滴还是对舆论、传媒不够重视,或者缺乏高屋建瓴的公关人士,结果现在非常被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