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對了,不“燒錢”也能玩研學

綠維導讀

近年來,研學旅行作為一種寓教於樂的教學方式多次被寫入國家級政策文件,是我國教育體制、教學內容改革的重要突破。隨著國民素質的提升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研學旅遊也逐漸成為熱門的旅遊細分市場,其出遊客群已不再侷限於學生或青少年的跟校、跟團遊覽,體驗特色文化、獲取特定知識、接受技能培訓也日益成為大眾消費群體的出遊動機。

在政策不斷支持與市場需求不斷釋放的背景下,旅遊能夠作為體驗式教育的載體,促進教育行業的改革創新;教育能夠作為豐富旅遊體驗的內容,提升旅遊業持續發展的能力。因此,“旅遊+教育”的產品開發及遊線設計將成為串聯區域自然、文化、生態、產業等資源的重要線索,形成教育引導的區域綜合開發模式,即通過開發研學旅遊目的地的特色消費項目,構建起“育人”與“聚人”的良性生態圈,打造區域產業新體系、經濟發展新動能和社會文化發展新引擎。

旅遊+ | 模式對了,不“燒錢”也能玩研學

壹、時代機遇

旅遊是修身養性之道,研學旅遊作為一種學、遊交融並舉的活動形式,更是踐行素質教育理念、拓展旅行意義的重要方式。近年來,國務院辦公廳、教育部、原國家旅遊局等相關部委屢次發文,明確了研學旅行在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鼓勵全國各地推進“旅遊+ 教育”相關項目的建設,支持夏令營、冬令營、課外實踐等多種研學旅遊活動的開展。

研學旅遊已經成為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創新的重要抓手,包括氣候、土壤、植被、生物、農業、工業、科技、文化、民俗、藝術、歷史遺蹟等在內的區域資源經過合理的開發利用,都能夠成為延伸教學知識、豐富課程體系的有效內容,使認識自然、瞭解社會、培養技能、塑造人格、提升綜合實踐能力的教育目標在旅行的過程中得以實現。

國家政策的支持和戰略地位的提升為研學旅遊創造了優越的發展空間,同時,以“80 後”“90 後”為主的新一代父母的教育理念革新,以及國民消費能力、文化素質和精神需求的提升,也將使這種兼具知識獲取和趣味體驗功能的旅遊形式迎來新一輪市場規模的擴張。研學旅遊的發展依賴於科學文化知識的物化開發和旅遊資源的活化利用,由此產生大量的空間、產品、業態、配套服務等目的地建設相關的開發需求,將獲得旅遊企業、地產開發商、培訓機構等眾多市場主體的青睞。因此,教育引導的泛旅遊產業整合與消費聚集,在未來一段時期都將是推動區域綜合發展的重要引擎。

旅遊+ | 模式對了,不“燒錢”也能玩研學

貳、開發模式

教育引導的區域綜合開發,是以教育業的改革創新為導向,以研學旅遊產品為核心吸引力,通過區域自然、文化、技術、特色產業等資源的整合及配套服務設施的完善,形成知識的共享、人流的搬運和消費的聚集。其核心思路是通過研學旅遊目的地體系的建設,構建起“旅遊+ 教育+X”的新產業體系和區域綜合發展新格局。

1、旅遊資源導向的“7+2”開發模式

旅遊資源導向的區域綜合開發,是指依託區域旅遊資源本底,尋找開發研學旅遊項目的切入點,積極挖掘自然景觀、工廠、村莊、農田、歷史遺蹟、特色建築、博物館、宗教、革命根據地、戰爭遺址等觀光資源中可以用作研學、教育的相關內容,結合知識付費產品、科學考察、文化修學、學術交流、生活體驗、文化節慶等活動的創意體驗化設計,使遊客充分感受到旅遊目的地產品及線路的獨特內涵和吸引力,通過“旅遊+ 教育”的產業聯動,促進旅遊資源的整合及旅遊業態的創新,從而構建區域經濟發展新動能。

綠維文旅依據多年研究和實踐經驗,總結出目前適宜研學旅遊目的地的“7+2”開發體系,即“七大專項產品+ 兩大基地建設”。

旅遊+ | 模式對了,不“燒錢”也能玩研學

1. 國防科工旅遊產品

國防科工旅遊產品旨在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知識、培養科學興趣、掌握科學方法、增強科學精神,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和國防意識。產品開發可以分為國防教育旅遊產品和工業旅遊產品。國防教育旅遊產品包括國家安全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海洋意識教育基地、科技館、科普教育基地、科技創新基地、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單位。工業旅遊產品包括工業園區、工業城、高新技術園區、高新技術企業等。因為國防科工旅遊具有很強的知識性,開發的過程中要融生產、觀光、參與、體驗為一體,充分開發觀光之外的參與體驗項目和課程。

2. 自然生態旅遊產品

自然生態旅遊產品具有環境教育和保護功能,而崇尚自然正符合當下旅遊的需求。地質地貌、動植物、氣象水文等生態旅遊資源含有豐富的自然、歷史、文化、科學信息,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除了地質公園、森林公園等,一些新型的生態旅遊產品受到追捧,如我國臺灣地區的生態農場,近年來一直是親子旅行和青少年團隊出遊的熱選地。

3. 歷史文化旅遊產品

中國在5000 餘年的人類歷史發展歷程中,形成了豐富的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如遺址遺蹟、古代建築、古代園林、古代陵墓等,這些資源富有文化底蘊、科考價值和美學價值,是文化旅遊產品中最為重要的一類。可針對歷史文化旅遊資源的不同特性,開發獨特的研學旅行產品,如北京胡同遊、北京王府遊、古村落寫生遊、園林美學遊等。

旅遊+ | 模式對了,不“燒錢”也能玩研學

4. 紅色旅遊產品

紅色旅遊一直以其“寓教於遊”的功能受到研學旅行市場的青睞,革命紀念地、偉人誕辰地等革命精神承載地,以及核心的紀念館、故居、博物館、風景名勝區是主要的紅色旅遊產品。全國百餘個紅色旅遊景點景區、十餘個紅色旅遊重點城市和幾十條主題線路業已成型,為研學旅行提供了廣泛的選擇空間。

5. 鄉村扶貧旅遊產品

鄉村扶貧旅遊產品是建議開發的一種新型研學旅行產品,主要是組織學生群體到經濟不發達的地區體驗生活,瞭解農村發展現狀,參與農事活動,幫助別人。通過這種形式,旅遊者可以提升實踐能力和助人為樂的品質,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6. 現代景觀(城市)旅遊產品

與鄉村旅遊產品相對應的是城市景觀產品,主要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開展遊覽,這些區域經濟比較發達,城市建設比較完善,地標性建築、城市公園、街區風貌、現代設施、大型知名企業、大型工程等體現了城市文化、發展、管理規劃、設計、美學、歷史、民俗等方面的內涵,能夠加深旅遊者對中國特色主義建設成就的理解和自豪感。

7. 特色遊學產品

特色遊學產品,通常由院校或培訓機構牽頭組織設計,根據課程設置的需求設計旅遊線路和產品,例如,到山東學習儒家文化,到印度學習瑜伽,到各大名校參加業餘課程培訓等。這類產品的主要開發思路,是讓消費群體在實地體驗風土人情、文化氛圍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和技能,是旅遊與教育有機融合的一種重要形式。

旅遊+ | 模式對了,不“燒錢”也能玩研學

8. 研學戶外營地

研學戶外營地是專門為研學旅遊者設計的實踐教育拓展基地,具有承擔一定規模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的活動組織、課程和線路研發、集中接待、協調服務等功能。通過組織野外生活、自然地域遊覽、模擬探險活動、情景式心理訓練等實踐教育活動,培養戶外生存技能,提高研學旅行者的身心素質與合作交往能力。

9. 研學旅行基地

研學旅行基地是指適合中小學生前往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實踐活動的優質資源單位。其主題性和體驗性較強,通過設計旅遊線路和親子互動活動,以及開發不同學段(小學、初中、高中)、與學校教育內容銜接的研學實踐課程,豐富研學旅行內容。研學旅行基地這種新興旅遊區一般規模較大,具有接待、教育、娛樂、觀光等綜合性功能。

旅遊+ | 模式對了,不“燒錢”也能玩研學

2、教育產業導向的區域綜合開發模式

教育產業導向,是指依託區域名校、名師、大學城、高新科技、特殊技能培訓等教育資源,以政府、學校、培訓機構與旅遊開發主體的跨界合作為前提,通過對區域資源稟賦、實踐性教育需求、目標客源市場需求和熱點研學內容的綜合分析,將研學主題、課程系統、學術交流、技術交流、人才交流、合作辦學等開放式的教育活動與旅遊目的地開發相結合,形成完整的研學旅遊體驗閉環,從而打造集人才培養、休閒度假、文化體驗、科技創新等功能於一體,宜學、宜業、宜遊、宜居的區域綜合開發體系。

例如,在綠維文旅負責策劃規劃的常州殷村國際職教小鎮項目中,項目組立足於常州“南有高職園區,北有職教基地,東有職教聯盟,西有殷村職教新片區”的職教產業基礎,結合殷村的江南田園景觀和優良生態環境,確定了以職教產業為核心,協同發展文旅產業的“學+ 遊”的雙特產業體系

旅遊+ | 模式對了,不“燒錢”也能玩研學

綠維文旅依託職教院校中的教學設施資源,開展以學習體驗、職業技能、藝術特長、學分互修為主的遊學項目,同時以5A 級旅遊景區標準打造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文化體驗觀光區,融合文創孵化、運動休閒、創新創業等多項服務功能,為遊學、教育、置業等客群提供優質的社區服務,使殷村職教小鎮成為服務於全國及世界職教文化交流、大國工匠培育的職教產業高地和高端休閒度假區,助力區域打破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在人才培養、促進就業、惠及民生方面實現新的跨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