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飲暴食的慢性循環模式會降低大腦的感知獎勵能力,導致惡性循環

暴飲暴食的慢性循環模式會降低大腦的感知獎勵能力,導致惡性循環

節食會驅使強迫性飲食嗎?這可能存在一定聯繫。

波士頓大學醫學院(BUSM)的研究人員認為,暴飲暴食然後暴飲暴食的慢性循環模式會降低大腦的感知獎勵能力,並可能導致強迫性進食。這一發現表明,對強迫性進食行為的治療的未來研究應著重於重新平衡中腦邊緣多巴胺系統,即負責感覺獎勵或愉悅的大腦部分。

在美國,估計有1500萬人強迫性進食。這是肥胖和進食障礙的普遍特徵,最顯著的是暴食症。人們經常吃得過多,因為這在短期內是令人愉悅的,但隨後他們試圖通過節食,減少卡路里攝入並將自己限制在“安全”,可口的食物中來進行補償。但是,飲食通常會失敗,導致經常“復發”,導致暴飲暴食富含脂肪和糖分的食物(美味食物)。

通訊作者皮特羅·科恩特(Pietro Cottone)副研究員說:“我們現在才開始瞭解食物的成癮性,以及反覆攝入過多的高糖(類似於服藥)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並引起強迫行為。” BUSM藥理學和實驗治療學教授,成癮症實驗室共同主任。

為了更好地瞭解強迫性飲食和無法控制的飲食,Cotte和他的團隊在兩個實驗模型上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一組每週接受兩天的高糖巧克力味飲食,並在一週的其餘天接受標準對照飲食(循環組),而另一組則始終接受對照飲食(對照組)。

在可口的食物和較不可口的食物之間循環的人群自發地發展為強迫性的,暴飲暴食的甜食,並拒絕進食常規食物。然後給兩組注射精神刺激藥苯丙胺(一種釋放多巴胺併產生獎勵的藥物),然後觀察他們在一系列行為測試中的行為。

對照組在接受安非他明後可變得非常活躍,而循環組則沒有。此外,在對苯丙胺的調理性能進行的測試中,對照組被吸引到他們之前接受苯丙胺的環境中,而循環組則沒有。最後,在直接刺激大腦獎勵迴路的同時測量苯丙胺的效果時,對照組對苯丙胺有反應,而循環組則沒有。

在研究了兩組中腦邊緣的多巴胺系統的生化和分子特性後,研究人員確定循環組總體上具有較少的多巴胺,對安非他明的反應釋放的多巴胺較少,並且多巴胺轉運蛋白功能異常(將多巴胺運回腦細胞的蛋白質)。由於他們的中邊緣的多巴胺系統的缺陷。

“我們發現,騎自行車的人在藥物成癮中表現出相似的行為和神經生物學變化:特別是大腦獎勵系統出現了“崩潰”,”科頓解釋說。“這項研究使我們對強迫性進食行為的神經生物學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強迫性進食可能源自感覺獎勵能力的降低。這些發現也為強迫性進食與吸毒成癮的理論提供了支持。”

主要作者凱瑟琳說:“我們的數據表明,暴飲暴食的慢性週期性模式會降低大腦感覺獎勵的能力,使人感到滿足。這會導致惡性循環,獎勵敏感性的下降可能反過來進一步推動強迫性進食。” )摩爾博士,前美國BUSM上癮症實驗室的研究生。

研究人員希望這些發現能激發強迫性飲食研究的新途徑,從而為肥胖和飲食失調提供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暴飲暴食的慢性循環模式會降低大腦的感知獎勵能力,導致惡性循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