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马会战,汉尼拔的痛与不甘:明明实力旗鼓相当,开局也还顺利呀

毫无疑问,汉尼拔的回归极大的壮大了迦太基主战派的声势。

从经济形态上来说,迦太基是以农业商业立国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大贵族团体——奴隶庄园主贵族与经营海外贸易的商业贵族,而迦太基元老院的权力也基本由这两股力量掌控,而且,这两大集团的利益并不完全统一。在大原野之战失败后,积极主张求和的是商业贵族,因为投降甚至罗马驻军对他们的利益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他们的利益大多在海外,而利益被严重损害的奴隶农庄贵族们则由于没有反抗力量而被压制。汉尼拔的回归却改变了这一局势,奴隶主农庄贵族们重新鼓噪起来,积极筹集资源支持汉尼拔,准备为自己的利益作最后一搏,至少也要保住迦太基本土的基业。

公元前202年,在经过一场虚与委蛇的会谈之后,大西庇阿与汉尼拔终于不再掩饰内心的杀机,一场大战即将揭开,双方的战场选在了距离迦太基城西南约120公里的扎马地区。以地域命名——扎马会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扎马会战,汉尼拔的痛与不甘:明明实力旗鼓相当,开局也还顺利呀

汉尼拔与大西庇阿战前的会晤

虽然后世史家总爱把汉尼拔与大西庇阿称为师徒关系,但这仅仅是后人对二人关系的一种美好的希冀。论公,二人分别为自己国家的当家主将,各自身负国运兴亡存续的大任;论私,二人又有杀父灭弟之仇,老西庇阿兄弟和哈斯德鲁巴以及马戈都战死在这场战争中,二人的所谓师徒情分大概也就体现在强者之间的惺惺相惜上了。汉尼拔与大西庇阿的这一战不仅关系到迦太基与罗马两国的国势兴亡,甚至关系到整个地中海世界的走向,所谓赢家通吃,也就如此了。基于这种考虑,二人对这一战都十分看重,战前的准备十分充分,排兵布阵上更是谨慎之又谨慎的。

汉尼拔的部队士兵素质参差不齐,除4000名骑兵外,战斗力最强的是他自意大利带回来的15000名子弟兵,这是跟随汉尼拔在意大利征战十余年的班底,都是百战精锐,也是汉尼拔最为倚重的力量;次之则是兄弟马戈自巴里阿里群岛带到意大利的部队,大约4000人;最弱的则是迦太基临时征召的10000多雇佣兵及民兵。汉尼拔将部队分成前后三列,其中最前一列由马戈的军队为骨干,经过加强之后兵力约12000人;迦太基本地临时征召的佣兵以及民兵被放到第二列,同样12000人;而最为倚重的子弟兵放到最后列,仍然是12000人,4000骑兵被布置在两翼,象兵照例放在最前沿。

扎马会战,汉尼拔的痛与不甘:明明实力旗鼓相当,开局也还顺利呀

扎马会战两军阵势图

大西庇阿的士兵素质虽然也有差异,但相比汉尼拔就要乐观得多了。他仍然采纳了三列军团战术,以同盟军团为两翼,罗马军团为中坚,青年兵最前列为前卫,主力壮年兵居中,后备老年兵居后。大西庇阿这次没再使用棋盘格方式布阵,而是让每个横列中的小队全部都前后对齐,这样三列阵线在各小队之间便形成了一条贯穿的军阵的通道,这一通道由轻步兵填充;两翼之外则是骑兵,委托给马西尼沙统领。

不约而同的,两人都把最精锐能战的部队放在最后列,而且远离前面阵列,目的是预防前列被击溃后败兵冲击后阵,可见,二人对这一战都没有十足把握。

扎马会战,汉尼拔的痛与不甘:明明实力旗鼓相当,开局也还顺利呀

迦太基战象冲击罗马步兵

战斗打响后,汉尼拔的80余头战象一字排开,在象奴的操控下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罗马军团。有过多次与象兵交锋的经验,罗马军团对付象兵已经得心应手,罗马士兵用投矛或短剑撞击着盾牌或胸罩,并发出巨大的呼喝声,同时,方阵中间杂的轻步兵开始向象兵发射弓箭或投枪,在巨大声浪和投射武器的袭扰下,一部分战象陷入了恐慌,少部分甚至掉头冲回本队,象奴们不得不斩断它们的颈椎以防止对己方军阵造成冲击,而大多数的战象则无视袭扰径直向罗马方阵冲来。而此时,大西庇阿预先留出的通道便起作用了,轻步兵迅速由通道撤向阵后并向两翼分散,而大象则顺利的由通道中穿出方阵,罗马军团的阵形并没有受到很大的破坏。饶是如此,前卫青年兵由于临阵经验不足,在战象的冲击下还是造成了阵形的散乱。

扎马会战,汉尼拔的痛与不甘:明明实力旗鼓相当,开局也还顺利呀

扎马会战第一阶段局势图

与此同时,双方的骑兵也开始冲锋,象兵的威胁刚一解除,马西尼沙便号令两翼的骑兵同时展开冲击,迦太基的骑兵也展开对攻,两股洪流瞬间便对撞在一起。

战斗最激烈的还是中军的步兵。战象的冲击发动不久,汉尼拔便催动前列士兵紧跟着战象冲向了罗马军团。在顶住了一轮投枪攻击之后,两军开始了近身肉搏战。汉尼拔的第一列由马戈军和经过简选的雇佣兵组成,其战斗力虽然比不上汉尼拔的老兵,但对罗马的青年枪兵却是丝毫不怵的。罗马军团的青年兵在应对战象时的混乱中摆脱出来,其最擅长的小队作战也未能得到施展。在这样的情况下,迦太基军凭借出色的个人格斗技能很快便占据了上风。

大西庇阿改进过的三列军团战术本身脱胎于传统的罗马军团战术,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后列对前列的支援。当罗马青年兵逐渐陷入混乱时,在其正后方准备支援的壮年兵小方阵军官便率领自己的方阵迅速顶了上去。就这样,罗马军在两列协同作战的情况下逐渐扳回局面,小队作战的方式也克制了迦太基军队的个人武勇。

在顶住了迦太基军的进攻同时,罗马军队逐渐展开了反攻。

扎马会战,汉尼拔的痛与不甘:明明实力旗鼓相当,开局也还顺利呀

扎马会战第二阶段局势图

汉尼拔的战术脱胎于希腊方阵,在此基础上的改进更多的倾向于步骑协同以及两翼包抄,在前后列的协同作战方面并没有太多的作为。尤其是汉尼拔的第二列以雇佣兵和民兵为主,其战斗素质最低,军官对于战局掌控、战机把握的能力以及指挥高度能力也实在是不堪;尤其是两支陌生的军队刚刚编到一起,彼此间的配合很难达到默契的程度。当第一列陷入苦战时,第二列的佣兵们仍然无动于衷,静静的等待罗马军团将战线推进到自己面前。终于,前列迦太基军坚持不住了,一点被突破之后,便形成了整体的溃退。汉尼拔的阵列是密集的横线阵列,中间并没有留有供前方士兵穿过的通道,这样一来,前两列士兵便拥挤在一起,陷入了难以解脱的混乱中。

而得理不饶人的罗马军团则继续加强攻势,很快,前两列迦太基军崩溃了,并向战场后方逃去。此时,汉尼拔预先的布置便显示出他的先见之明了,汉尼拔的第三列远离前两列,这样便避免了溃兵对本阵的冲击。在汉尼拔的严令之下,退下来的士兵重新整队,编入了汉尼拔本阵的两翼。

扎马会战,汉尼拔的痛与不甘:明明实力旗鼓相当,开局也还顺利呀

扎马之战

虽然取得了战斗的阶段性胜利,罗马人的损失也十分惨重,第一列青年兵已经失去作战能力,大西庇阿将他们调往战场两翼,第三列后备兵则有序的进入战场,与第二列壮年兵汇合准备接下来的大战。与此同时,汉尼拔也在整顿阵列,准备接下来的决战。

双方精锐部队的人数其实相差不多。大西庇阿的二三阵列总共数为10000多人,汉尼拔的第三列主力大约为12000人;从装备来看,大西庇阿的罗马军队已经换装了西班牙短剑,并以大盾和标枪成为标志式装备;汉尼拔军同样装备有大盾,标枪以及各式短刀或短剑,长短俱备,攻守兼齐。从指挥调度协调能力来看,双方都是跟随主帅征战多年的百战精锐,可谓是旗鼓相当。

双方主帅同时下达了攻击命令,大军在各路军头的调度下缓缓靠近。当双方进入彼此标枪的攻击范围时,便不约而同的向对方发出了不友好的问候,大多数的标枪都被盾牌挡下,只有少数倒霉鬼惨叫着倒在尘埃,随后便在己方战士的踩踏中渐无声息。大军继续接近,当双方的距离已经不容许投射武器使用时,两支大军怒啸着猛烈地对撞在一起。甫一接触,战斗便进入了白热化,利比亚士兵的长矛被罗马大盾格开,随后便被西班牙短剑刺进了小腹;罗马士兵被伊比利亚佣兵合身撞倒,还未等站稳身形便被西班牙钩剑割开了咽喉。一时间,剑盾撞击声,兵器入体声,呼喝声,惨号声响成一片,战场很快便笼罩在令人作呕的血腥味之中。

扎马会战,汉尼拔的痛与不甘:明明实力旗鼓相当,开局也还顺利呀

迦太基军队与罗马军团两军精锐的舍命搏杀

在这样硬桥硬马的战斗中,主帅的临机调度对战局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能够决定战役结局的,也只有战士们的技能经验以及临场发挥水平了。为鼓舞士气,大西庇阿与汉尼拔不约而同的率亲卫加入了战团,在主帅的激励下,双方战士更是奋起余勇,死战不退,战况愈发的惨烈。

如果战斗一直这样进行,那么最后的胜负实在难以预测。五五之分,也许是汉尼拔最想要的局面。但正在此最关键的时刻,决定战役结局的力量出现了。

战斗最初打响时,迦太基人的战象突击之后,双方的骑兵首先发生了接触,迦太基的骑兵迅速败下阵来,罗马骑兵则在追击中一同远离了战场。按一部分战史学家的理解,迦太基骑兵的撤退很有可能是有预谋的,这是汉尼拔事前计划好的。汉尼拔的骑兵仅有4000人,大西庇阿却有6000,作为精通骑兵作战的名将,汉尼拔不可能不把这一劣势计算在内,而要拉平这一劣势就必须将大西庇阿的骑兵拉离开战场,那么诈败应该是最好的手段。但很显然,汉尼拔的计策失败了。

扎马会战,汉尼拔的痛与不甘:明明实力旗鼓相当,开局也还顺利呀

扎马会战收官阶段

统率罗马骑兵的是努比底亚王子马西尼沙。马西尼沙早年追随哈斯德鲁巴在西班牙与罗马人作战,后来又在北非应付西法克斯和迦太基人的讨伐,再后来则在大西庇阿麾下与迦太基人征战,多年征战早已将年轻的王子打磨成精通骑兵作战的百战名将。而迦太基方面,在西法克斯被俘之后却再也没有可堪与马西尼沙争锋的骑兵将领。马西尼沙追击迦太基骑兵的过程和结果没有太多的记载,但结局却只有一个,那就是马西尼沙率领自己的骑兵主力回到了战场,而迦太基骑兵却不见了踪影。

扎马会战,汉尼拔的痛与不甘:明明实力旗鼓相当,开局也还顺利呀

扎马之战大西庇阿与汉尼拔的决斗

马西尼沙率骑兵径直插入了迦太基军队的后阵。而这正是汉尼拔最惯常用的战术。眼见己方的军队遭到了前后夹击,已经无兵可用的汉尼拔做出了孤注一掷的决定:对罗马军施展斩首行动,目标便是大西庇阿。汉尼拔率领亲卫在混战中全力搜寻大西庇阿的军标,全力追踪之下,两人终于面对面了。在阿比安的《罗马史》中有关于这场决斗的记载,两人同时向对方投出了标枪,大西庇阿的标枪刺穿了汉尼拔的盾牌,而汉尼拔的标枪则刺伤了大西庇阿的战马,很显然迦太基的战神在武技方面比罗马的战神出一个档次。但马西尼沙的回援为大西庇阿解了围,他带来的精锐骑兵很快救走了大西庇阿,并顺势冲散了汉尼拔的亲卫,汉尼拔的斩首行动遗憾落空。

由于后阵被抄,汉尼拔的子弟兵们也逐渐抵挡不住罗马军的攻势,慢慢被分割包围。不甘心的汉尼拔又组织了两次局部反击,试图重新建立 阵线,但在马西尼沙骑兵的驰突冲击之下很快便被瓦解。眼见着部队被穿插的支离破碎,即使是汉尼拔也再无回到之力,仰天长叹之下,最终不得不含恨撤离了战场。

扎马会战就这样以罗马军的大胜而宣告结束。此后,迦太基再无任何反抗力量,失去武装的强国成为待宰的羔羊。最终,在大西庇阿的斡旋下,汉尼拔代表迦太基与罗马签订了投降协议。作为战败国,迦太基受到了割地赔款、限制军力以及提供人质的惩罚,从此彻底失去了地中海争霸的资格。而在大西庇阿一代年轻将领的主持下,罗马即将把地中海纳为自己的内湖。

参考资料:《古罗马共和国军事史》王建吉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罗马史》阿庇安(古罗马)著 商务印书馆

《罗马人的故事》盐野七生(日本)著 徐幸娟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