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深山老林里的赣东北民居——石头部落

德兴是一个千年古都,现在隶属江西上饶,先秦时属扬州。早在唐朝时期,它就有一句非常响亮的口号:山川之宝,惟德乃兴。德兴的名字也取自于此。它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铜都,是一个“流金淌银”的地方,不仅盛产铜,也盛产金银。在德兴龙头山乡,有个叫陈坊上源头的自然村被称为“石头部落”。

德兴境内,有一个更加不为外人知的隐秘之地,这个地方隐藏在龙头山的深山老林之中,位于德兴洎水河的源头,一个叫做陈坊村的地方。去陈坊村,必经一座会源桥,会源桥是一座明朝时期由桂湖村的村民修建的老桥,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这座桥的出奇之处在于整座桥的台阶均由花岗石制成,因其坚固持久,因而,当别的古桥均破破烂烂的时候,这座百年老桥依然完好如初。

藏在深山老林里的赣东北民居——石头部落

陈坊村,又被人称为“石头部落”

越过会源桥大约10几分钟就到了传说中的隐秘之处------陈坊村,又被人称为“石头部落”,因为村子里的房子均由鹅卵石修建而成,现存石屋40余栋。石头部落的房屋极具赣东北特色,由当地村民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因为村子临河而居,村民就地取材,在河道、河滩捡来鹅卵石,然后用黄泥石灰垒砌。

建造房屋的材料有很多,但是很少有人用鹅卵石来建造房屋,因为鹅卵石不仅小而且表面光滑,要垒砌成房屋很不容易。大部分被人用来作为房屋外墙修饰或者地面修饰,但是陈坊村的石头房屋整面墙均由鹅卵石砌成,被人称为奇迹。

当地鹅卵石民居为石木结构的穿斗式建筑,又有干栏式建筑遗风,其形成的历史渊源是在许多制约要素、综合推力影响下的结果。我国原始社会先民先择了“穴居”“巢居”两种筑屋方式。穴居源自中原地势高亢的黄土地带;巢居源于地势低洼而多蛇虫的长江流域。德兴鹅卵石民居存在这两方面的技术源流,既有源自穴居发展序列的“土”(石)文化的基因,又有源自穴居发展序列的“木”文化建筑血统。两大技术源流通过人口迁移和聚合,实现了建筑文化双向渗透和交流,

奠定了木与土(石)相结合的构筑方式。

藏在深山老林里的赣东北民居——石头部落

鹅卵石屋冬暖夏凉

当初建造鹅卵石房屋的时候,因为身处深山老林,建筑材料匮乏,村民就请来拥有这种技艺的手艺人来打造石屋,他们在村子附近到处收集鹅卵石,等到石头砌好了,再铺上红色的瓦或者青色的瓦顶,就成为居住的房屋。这种石屋冬暖夏凉,而且因为技艺精巧,虽然经过了几十年岁月侵噬,但是依然顽固不倒。

虽然石头房屋多有听闻,但基本都由大块石头砌成,只有陈坊村的石头部落由最难使用的鹅卵石打造,而且不仅只有一栋,而是整个村子均由鹅卵石建造。据说,建造这种石屋是利用“墙倒屋不塌”的原理,先定中线再从四周拉线,根据房屋空间安排材料,即不浪费又节约环保。就连村子里的厕所,也是由鹅卵石打造,真正的“石头部落”。

房子建好,根据当地的风俗,一般选择当日寅时和卯时进屋(即乔迁)。进屋当日,众亲友和乡邻均来帮助。厅堂平放一架长梯,梯足向大门外,梯头向香火壁。东家男主人持火把,挑一箩筐稻谷,女主人端饭甄,小孩拿火钳、火铲,亲朋相送。出老屋、进新屋时都要放爆竹。家人自门外依次踩梯子进屋,寓意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步步高升。进屋后,将稻谷、饭甄等置于供桌前全家老小朝正堂膜拜。饭要在老屋中蒸熟,趁热端到新屋中接着蒸;火种也要从老灶中移到新灶中来,称“接火种”。进屋后,东家当晚需置办酒席宴请匠师及众亲友乡邻。鸣鞭炮礼请木匠和石匠二位师傅坐上席,吹打先生奏喜庆乐曲助兴,称“吃归屋酒”。

石头部落里有荒芜沧桑,有淡淡的乡愁,也有情趣盎然。从前,村子里没有修路,人们进出不便,只能靠山吃山,后来,村子里修了路,跟外界的联系也多了起来,年轻人们不再喜欢这种石头房子,纷纷外出打工,或者搬离了石头部落,现在的石头部落,只有几位老人居住,他们坚守在这里,过着最简单朴实的生活,他们在这里居住了一辈子,现在继续留守在这里,就像在坚守他们的一生。

藏在深山老林里的赣东北民居——石头部落

穿梭在石头部落

为了让这种建造鹅卵石房屋的技艺不致失传,为了保护这片已经在大山的怀抱里沉默了一个世纪的石屋,这种鹅卵石营造技艺被列为江西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