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部分人看不懂的《老无所依》,为何能获4项奥斯卡金像奖?

绝大部分人看不懂的《老无所依》,为何能获4项奥斯卡金像奖?

这几年,打开热搜榜,总能看见不少骇人听闻的故事:

郭德纲徒弟有房有车却众筹千万、假乞丐乞讨月入过万、在某品牌店买到假货......

有时看多了,我们难免也对社会产生了质疑:他们的良知呢?他们怎么可以这样子?我们所崇尚的善良、我们所遵守的原则到底有没有价值?

尼采曾经说过:“当你在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着你。”

当我们看多了恶,看多了人性的黑暗一面,我们的内心的信念难免受到影响,我们的内心也会变得不够顺畅,甚至还有人因此走向了深渊,走到了恶的边缘地带。

雨果曾说:

生活,就是自己身上有一架天平,在那上面衡量善与恶。

深以为然,在这个浑浊的世界里,想让自己不受影响、内心变得顺畅、活得开心,

我们的内心便需要一架天平——衡量善与恶。

《老无所依》便是这样一部教会我衡量内心善与恶天平的电影。

绝大部分人看不懂的《老无所依》,为何能获4项奥斯卡金像奖?

作为一部把黑色幽默与人性交织于一体的电影,《老无所依》一经上映便被誉为美国鬼才导演——科恩兄弟最好的作品,更是崭获了4项奥斯卡金像奖。

在这部电影中,科恩兄弟以沉稳的语调、平稳的镜头,讲述了一由200万美元引起的猫捉老鼠的黑色故事,它更揭露了现代社会中关于善与恶天平失衡的哲学性根源。

《老无所依》的人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美国西部德克萨斯州的一个安宁小镇,安宁被打破了。

绝大部分人看不懂的《老无所依》,为何能获4项奥斯卡金像奖?

是的,小镇很危险。就连以往不需带枪出行的警察,此时也不得不配枪了。

在这个危险而又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本能地倾向于寻找安全感与可依赖感。金钱成了混乱时期部分人极为看重的有依赖感的东西。

《老无所依》便是围绕着200万美元所展开的一场斗智斗勇的争夺赛。

在这场争夺赛中,人们内心的善不断地遭受着欲念、反规则、逃避的冲击。

然而,在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潮流冲击下,有些人内心的善与恶的天平失衡了。

《老无所依》人生秤砣1——理智,衡量“欲念之恶”

辽阔无人的沙漠上,退役老兵罗伦在打猎途中,意外发现了一处枪战残迹。紧接着,他在树荫下发现了一个装着200万美元的箱子。

绝大部分人看不懂的《老无所依》,为何能获4项奥斯卡金像奖?

200万美元,这一笔巨大的财富成功地勾起了一穷二白的罗伦内心的欲望,他看了看四周,拎起钱箱,回家了。

后来,他碰到了杀手安东·齐格,安东·齐格受雇追回这笔钱,罗伦因此丢了性命。

看到这里,或许我们都不会对罗伦感到惋惜,他的贪欲造成这种恶果,也是罪有应得。

然而,当我后退镜头时,发现有一个情节使我动容。

罗伦在最后打给他妻子卡拉的电话中,说道:“我要把钱给你,送你上飞机。”

绝大部分人看不懂的《老无所依》,为何能获4项奥斯卡金像奖?

罗伦与妻子卡拉

就连饰演罗伦的布洛林也曾经解释说:“罗伦深爱着卡拉,所以希望利用这笔钱能带给她更好的生活,让她快乐、幸福——这是他的最终目标。

这至少是一个希望让妻子过得更好的男人,可是,罗伦却铤而走险,甚至不惜搭上自己与家人的性命,可悲却又可恨。

莎士比亚曾这样表示:

“如果我们生命的天平秤上,一边没有“理智”的秤盘平衡另一边“情欲”的秤盘,那么我们身上下流的欲念就会把我们引导到荒唐透顶的结局。”

想想现实当中的我们,又有多少人为了一个简单而又美好的愿望,而一时失去理智,将自己引向了深渊的无底洞。

或许,他们是想凑齐家里装修的资金;

或许,他们是想让孩子吃饱穿暖;

或许,他们是想给自己一个家、一份安全感;

看着别人用违背常理的手段,轻轻松松拿到了钱,他们也忍不住动心了。

欲望本无错,可怕的是没有经过理智的思考,而走上了歧路。

所以,我们的内心,是需要有衡量“欲念之恶”的天平的。在天平将失去平衡的时候,我们的的秤砣——“理智”需要可以随时添加,不至于导致“欲念之恶”天平失衡。

《老无所依》人生秤砣2——冷静思考,衡量“反规则之恶”

在金钱的影响下,我们需要用理智去衡量自己的“欲念”天平,同样地,在他人行为结果的影响下,我们也需要冷静思考去衡量、界定我们内心的道德与规则。

影片中的杀手,安东·齐格曾说过一句关于“规则与道德”的质疑,令我印象深刻:

绝大部分人看不懂的《老无所依》,为何能获4项奥斯卡金像奖?

安东·齐格

安东·齐格不相信规则,也不相信道德,他靠着一把屠宰场用来杀家畜的气枪,靠着一个决定他人命运的硬币,将别人的命运玩弄于手掌之间。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教授费斯克曾在他的书中指出:绝大多数暴力者是为了做自认为正确的事而诉诸暴力。

对于安东·齐格来说,他觉得生活过得不如意,是因为生活受到了规则与秩序的限制,换句话来说,他觉得不遵守生活规则与秩序会生活得更好。

但是,稍微能够冷静下来思考的人,会发现,安东·齐格上面所说的话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他陷入了归因谬论当中。

生活得好不好,并不是完全由生活规则与秩序来决定的,也包括社会发展水平、自身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安东·齐格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他们也会像安东·齐格一样陷入

“归因谬论”中:

“为什么这么不公平?我努力工作,却仍旧拿着5K工资,而那些昧着良心的人却月入过万,我所坚持的的做人准则真的有意义吗?”

自己过得差真的是因为坚持自己的做人准则吗?还是因为有其他原因?像那些昧着良心做事的人一样就一定能月入过万吗?

想让内心变得舒畅,就得冷静下来思考,用“冷静思考”的秤砣衡量好内心“反规则”的天平,让愤懑不平的自己得以缓解,维持内心善与恶的天平平衡。

《老无所依》人生秤砣3——向前之善,衡量“心灵变凉 ”

看多了人性的欲望,看多了生活的威胁,我们的内心的温度也会逐渐降低,变得冰凉。

《老无所依》中的老警长贝尔,就是这样一个见证时代变迁、出身于警察世家的典型人物。相比于普通人,他接触恶的距离更近,也更有发言权。

他无法理解一个少年为何要杀害一个14岁的孩子,他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安东·齐格的世界是没有规则的,他更不理解为什么祖辈秉持的正义善良很难安放在当今社会的人的心中。

贝尔很平凡,很普通,他没有超于常人的推理能力,也没有特别强大的武器。

绝大部分人看不懂的《老无所依》,为何能获4项奥斯卡金像奖?

当发现罗伦害怕逃走时,安东·齐格已经早先一步来过罗伦家里了;

当发现罗伦被杀时,安东·齐格已经早先一步来过罗伦家里了。

他为自己无法保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感到愧疚,更为这个时代的道德没落感到失望。

绝大部分人看不懂的《老无所依》,为何能获4项奥斯卡金像奖?

或许这就是看多了令人心寒故事后,本能的自我反应吧。

影片末尾,安东·齐格还未被抓获,而老警长申请离职退休了。这个并不太符合观众预期的结局,反而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在恶的面前,无能为力的我们真的要选择避而不见吗?前方有恶,我们还要继续前行吗?看到有人钻空子为自己聚敛钱财时,我们是否还要保持我们内心的向善?

老警长最后做了2个梦,他的梦给出了我们答案:

“天很冷,地上有雪,他和父亲一起骑马穿过山里的隘口。在梦中,父亲比他更年轻,父亲的怀里揣着火种,超过了老警长贝尔,并且一直向前。”

与其纠结于以往人们内心多么纯朴,现在的人却变得自私自利,不如一往如前,直面当下,燃起内心的火,离善更近一点。

说到底,我们不是因为看到了善才前行,而是因为心中有善而选择了远行。

所以,当你的“心灵变凉”的时候,记得给你的心灵加上“向前之善”的秤砣。

有了内心的“向前之善”,我们的内心才会更加充盈与自在。

写在最后:

在浑浊的世界里,有时候,看多了恶,我们的内心也会对世界产生怀疑,内心的善受到了动摇。

但我始终相信,我们有能力衡量善与恶,我们自己身上也应有一架衡量善与恶的天平。当我们内心善与恶的天平失衡时,不妨用3个人生秤砣帮助我们平衡自己的内心:

⚪《老无所依》人生秤砣1——理智,衡量”欲念之恶“

⚪《老无所依》人生秤砣2——冷静思考,衡量”反规则之恶“

⚪《老无所依》人生秤砣3——向前之善,衡量“心灵变凉 ”

在浑浊的世界里,我们确实离恶的距离很近,但我们也可以离善更近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