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乾坤|涉毒案件,到底毒害了誰?

朗朗乾坤|涉毒案件,到底毒害了誰?

涉毒案件,看似一個個醉生夢死的麻痺藉口,實則一篇篇家破人亡的慘痛教訓,宛若幽綠的巨蟒,口吐毒信,盤剝人生,荼毒一切。

關於涉毒的案例,我們公眾號沒少推送,每個案例都是年輕人到癮君子再到被告人的慘痛經歷,大家對他們的情感也經歷了從希望到失望到痛恨的心路歷程。

大家心理變化那麼大,只能說明,涉毒案件太毒了。那麼,這涉毒案件到底毒害了誰?是自己?是家人?還是社會?看完今天的分析,一眼就能明白。

1

我們對2017年至今的涉毒案件進行了彙總,三年來受理的案件數和被告人人數分別為:51件52人,46件46人,45件46人。

我院審理的上述涉毒案件主要涉及三種罪名:

朗朗乾坤|涉毒案件,到底毒害了谁?

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這個最可恨,明知是毒品而故意實施走私、販賣、運輸、製造的行為,將毒品這條惡蟒帶到我們身邊。當然,因為可恨,必要打擊,無論數量多少,都會被追究刑事責任。2019年我院共受理此類案件數為18件,罪名均為販賣毒品罪。

容留他人吸毒罪,故名思意,為毒品惡蟒留下紮根空間,讓毒品藏於我們身邊,所以當然也要打擊。2019年我院受理此類案件數為26件。

非法持有毒品罪,這個罰得一點都不冤,從理性角度來看,正常人帶著毒品就沒想幹啥好事。具體而言指非法持有鴉片二百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數量較大的行為。2019年我院受理此類案件數為1件。

2

朗朗乾坤|涉毒案件,到底毒害了谁?

雖然從上圖中可以看出,涉毒類案件的案件數與被告人人數總體存有往復,但還是呈現下降趨勢。今天,我們通過2019年速裁程序、簡易程序、普通程序已審結的涉毒案件進行分析(39件40人),當前涉毒案件還呈現出以下趨勢:

一是向90後蔓延。從下圖年齡分佈中不難看出,80後70後首當其衝地成為涉毒案件重災區。原因也很簡單,70後80後已步入社會多年,存在一定的經濟基礎,部分惡習也已形成積澱。圖表中的60後,讓人詫異,通過查看判決書,發覺均是惡習難改,積重難返的“老運動員”。

朗朗乾坤|涉毒案件,到底毒害了谁?

同時也可以看出,90後涉毒案件的犯罪人數不容小覷,這和90後目前所處的社會地位有一定聯繫,部分90後剛剛步入社會,好奇心強,易沾染惡習的特質,被犯罪分子利用,同時一旦染上毒品,自我放縱,缺乏管束,最終走上不歸路。通過分析,4名90後中,1人犯販賣毒品罪,3人犯容留他人吸毒罪,這與90後當前的經濟狀況也有關係,涉毒必然導致拮据,少部分為了獲取資金販賣毒品鋌而走線,而多數採取“曲線救國”,提供吸毒場地,利用容留獲取毒品小恩小惠,“以容養吸”。

二是再犯罪率大。通過對已審結39件案件的判決書進行查閱,我們發現多數判決書第一頁均出現了內容“爆表”的情況,而判決書首頁內容多為被告人過往接受處罰的情形。一名被告人,判決書用了3頁紙對此情況進行了描述。而判決書的言語中,亦經常出現:“嚴重前科和違法犯罪”等字眼。

朗朗乾坤|涉毒案件,到底毒害了谁?

對此,我們也做了一個統計,從上圖可以看出2019年涉毒案件的被告人絕大多數有前科劣跡,佔70%。我們對40人的前科劣跡進行梳理時,均發現同一字眼:吸毒。一部分被告人屬於累犯佔22%,說白了就是屢教不改,被叛有期徒刑及以上刑罰,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後5年內又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我們對累犯9人的前罪進行了梳理,均為涉毒案件。當然,無記載也並不表示平日品行良好,通過相關證據材料來看,均為多年癮君子,不過未被發現及查處

三是傳染趨勢強。涉毒品類犯罪的擴散,類似於病毒傳播,具有一定傳染趨勢。首先,家庭傳染,2019年審結40人中就有兩人為一家兩口,且均參與涉毒案件,均被判處刑罰;

其次社交傳染,通過對40名被告人人際關係進行簡單梳理,發現涉毒案件的被告人之間存在毒友朋友圈,40人中除外地的,基本來自於3個“毒友圈”,一人染毒通過社交網絡逐步擴散,一人被抓通過供述指認一窩。

最後罪名傳染,原本涉毒犯罪一人一罪逐步擴展為一人觸犯數條涉毒罪名,這也是同毒品傳播本質關聯的,染毒後經濟拮据往往產生販毒需要,同時容留他人吸毒也可以獲得一定的毒品好處,直接導致一人觸犯數條罪名。

3

翻看判決書,案情可能略有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結果:涉毒案件全是悲劇。一句話:身廢人殘蹲大牢。難道這涉毒僅僅就是毒自己,毒買家?還毒害了誰?我們從家庭、社會、善良心態三個角度具體分析下,涉毒犯罪還毒害了誰以及怎麼毒害的。

一是毒害家庭。一個正常人只要涉毒不是自我毀滅,就是在自我毀滅的路上。然而在自我毀滅的同時,由於家庭的紐帶與羈絆,也會毀滅了自己的親人和家庭。一人吸毒,家人可能自暴自棄,淪為涉毒受害者,或者被同化參與,淪為涉毒幫兇,直接導致全家遭殃。

同時涉毒類犯罪往往需要大量資金,這種鉅額資金需求往往超出了一般家庭的承受範圍,涉毒案件被告人為了滿足需要也會導致大量舉債,這也導致家庭崩潰,妻離子散。

就其吸毒者而言,涉毒案件產生的重要源頭就是吸毒行為,而毒品對人體神經、內分泌和免疫三大系統以及各組織器官的功能代謝和結構會造成嚴重損害,難以正常生活。

二是毒害社會。毒品不僅摧毀人的意志、人格及良知,嚴重危害健康,而且使人犯罪,是社會不安定的重要因素。部分涉毒犯罪分子喪盡天良,將毒品包裝成人畜無害的食品,誘使年輕人吸食,進而加以操縱從事傷天害理之事。

消費毒品耗資大,其入不敷出者,為取得財源,獲得毒品,不惜挺而走險,從事盜竊、搶劫、詐騙、賣淫等違法犯罪行為,嚴重危害社會的安定。

就毒品致幻性而言,近些年“毒駕”案件屢見報端,涉毒案件也對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構成了威脅。

三是毒害善良。由於毒品的致癮性,黑惡犯罪勢力往往利用毒品以及涉毒類犯罪加大對相關人員的控制,協助其做大勢力,往往讓吸食毒品者越陷越深。

部分涉毒人員,自認無藥可救,放逐自我,拋棄良知,淪為行屍走肉,成為黑惡勢力的幫兇及掙錢工具。

就黑惡自身角度,黑惡勢力為了拓展自己的資金來源,也有組織有預謀地通過涉毒類犯罪攫取資金,涉毒類案件也為黑惡勢力運送著黑色血液。

4

難道,我們就眼睜睜看著這毒蛇戕害人間?不!從虎門銷煙到湄公河行動,與毒品的鬥爭,從未停歇,而且毒品不亡,勢頭不減。

朗朗乾坤|涉毒案件,到底毒害了谁?

可是,縱觀我們周圍,“毒品離我們還遠”,“禁毒不關我們事”等僥倖心理仍然不絕於耳。那麼關於抵制毒品及毒品類犯罪,咱們到底要做些什麼呢?

一是別上那誘惑的當。

年輕人往往都有好奇心,好奇心也帶來了誘惑,很多年輕人染上毒癮淪為涉毒案件的被告人也是由於誘惑。所以,拒絕“試一下沒關係”、“玩一回就收手”等誘惑,好奇能不能害死貓我們不清楚,但我們清楚:毒品可以害死每一個染上它的人。涉毒一次,毀滅一生。不明食品,不拿不吃,不貪便宜,把好入口,抵禦誘惑,拒毒身外。

二是別圖那熱鬧的地。年輕人愛熱鬧,所以也喜歡交朋友,然而人分好壞,朋友也是。很多吸毒人員第一次吸食毒品都是受損友影響,同時音樂節奏充耳赤目的娛樂場所也成為損友引誘年輕人的主要場所,一旦染上毒品,那麼人生從此踏上不歸路,走上犯罪途。所以分清好壞,辨明是非,什麼朋友,擇善而從。娛樂場所,燈光昏暗,是非之地,儘量遠離。

三是別棄那夢想的家。我們發現涉毒案件再犯率居高不下,原因就是部分涉毒人員自暴自棄,破罐破摔,遠離了家人,放棄了未來,從心理學角度,人對於認同感的追求不會停止,所以他們選擇回到他們熟悉的領域,繼續從事涉毒類犯罪,以期尋找心理認同。所以多些包容,多些理解,不怕不慎,就怕不改,重拾信心,端正理念,舉報毒蛇,打擊黑惡。

只要咱們做到了這三點,縱使有人還妄圖幹這毒活,也別怕,還有我們,蛇打七寸,化毒拔牙。他若蛇蠍心腸手持毒品喪盡天良,咱們依靠法律敲他個牙碎膽破。

素材報送|樊 文

朗朗乾坤|涉毒案件,到底毒害了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