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養生如何養陰斂陽?中醫專家送七大冬“藏”妙招

立冬養生如何養陰斂陽?中醫專家送七大冬“藏”妙招

(上游新聞記者 向嬌)“冬天進補,開春打虎”“太陽是個寶,曬曬身體好”“冬吃蘿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對於冬季的養生民諺,一些人深信不疑,一些人卻持懷疑態度。11月8日,便是24節氣的立冬,意味著冬季正式開始,這對於本身就有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慢病患者而言,更是一大考驗。那麼,立冬後養生保健到底該如何“藏”才能養陰斂陽,預防疾病呢?

立冬养生如何养阴敛阳?中医专家送七大冬“藏”妙招
立冬养生如何养阴敛阳?中医专家送七大冬“藏”妙招

現狀分析

嚴寒易誘發疾病或加重病情

據瞭解,每年立冬後,尤其是當天氣突然變冷時,因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而到重慶市內各大醫院就診的老年人就會明顯增加。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蔣參分析,這是因為老年人機體衰老,體質較差,本就身患多種慢性疾病。再加上冬季寒冷的氣候,會使許多疾病更容易侵襲人體,導致疾病復發或病情加重。

比如,寒冷的冬天,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季節,又是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高發的季節,平常的感冒,又常常會誘發和加重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所以,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基礎病患者,在入冬後要特別注意養生保健,防止舊病復發。

專家解讀

立冬養生遵循“冬藏”自然法則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立冬後養生,人們應遵循這個自然法則。”蔣參說,具體養生方法就是“冬藏”。

冬季草木凋零,冰凍蟲伏,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人體的新陳代謝相對緩慢,此時應該順應自然,不能違背自然規律,人體多收斂、收藏。而且,根據中醫“天人合一”的理論,冬季主藏,要“藏精氣而不外洩”。冬天藏的是精氣、陽氣,是人生存的根本之氣。因此,立冬後的三個月,是萬物生機“緊閉堅藏”的季節。

如果違逆了冬藏之氣,使之外洩、損耗,就可能傷胃,到了春天就會發生痿厥病,提供給春天的能量也就少了。正所謂“冬傷於腎,春必溫病”。

專家支招

“冬藏”養陰,專家推薦7招養生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立冬後,到底該如何“冬藏”養陰,才有助於春天體內的陽氣升發,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礎?就來看看中醫專家蔣參的養生支招。

1.起居從睡懶覺開始

“冬季,水面結冰,大地凍裂,人們應按照自然界變化的規律安排自己的起居生活。中醫養生學的主張就是: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蔣參解釋,無擾乎陽、必待日光就是指,人不要擾動陽氣,要早睡晚起,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等到陽光升起再起床。

因為立冬後每天的最低氣溫一般出現在早上5時左右,而人體的陽氣尚未充盛,此時外出鍛鍊,易受“風邪”侵害,也易引發關節疼痛、胃痛等病症。而且,“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人體需要採納陽光補充自己陽氣的不足。一般太陽出來半個小時後,寒氣才開始退卻,這就是黃帝內經中要求“必待日光”的原因。

此外,冬季主藏,要“藏精氣而不外洩”,人雖然不需要冬眠,但建議早臥晚起,要避寒取溫,不要使皮膚開洩而令陽氣損失。同時,衣著過少過薄,室溫過低,則既耗陽氣,又易感冒。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洩,陽氣不得潛藏,寒邪亦易於入侵。

2.睡好覺可以養精蓄銳

“冬藏還可體現在精氣神上。”蔣參指出,立冬後,人就不要急躁,精神上要安靜,做到無擾乎陽。意思就是,要像雪人一樣看上去很開心,但沉默安靜。也不能出現情志過度的變化,使神志深藏於內,安靜自若,好像個人的隱私密藏而不外洩。這樣心安神定,才能使“正氣內存,邪不可幹”;這樣養精蓄銳,才有利於來春的陽氣萌生。

還要睡好覺。“能食、能眠者能長生”,睡能還精養氣,健身強骨,是人體恢復體力的重要途徑。所以,立冬後要注意規律作息,早睡晚起,不縱慾、不憋尿、不熬夜。

3.運動不可出大汗

“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這句民諺,足以說明冬季鍛鍊的重要性。蔣參卻指出,雖然說生命在於運動,但運動要講究方法,也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

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到 :“冬時大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汗出,發洩陽氣,有損幹人也。”也就是說立冬後運動不能大汗淋漓,不過度勞作,應以調養肝腎為主,比如以打太極拳、做保健操、練氣功、慢跑等為主。鍛鍊不能劇烈,以發熱或者微微有汗出即可。

氣溫下降的環境會反射性地引起人體的血管收縮,肌肉伸展度明顯降低,關節生理活動度減小,神經系統對運動器官的調控能力下降,因此極易造成肌肉、肌腦、韌帶及關節的損傷。而且,對於患有高血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的患者來說,在低溫環境下劇烈運動,會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冬季雖然需要進行運動保健,但不宜進行激烈運動。

4.適當吃紅肉補陰藏陽

立冬後,羊肉湯鍋、蟲草鴨、板栗雞……無疑是人們最推崇的養生方式之一。蔣參認為,在中醫上,冬令進補有一定冬藏的功效。比如,適當吃些豬肉、牛肉、羊肉等紅色血肉有情之品,就可以補陰藏陽。但要提醒的是,要適時、適量、適度,把握好“不及”和“太過”的關係,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來年春季的生髮奠定良好的基礎。

同時,冬吃蘿蔔夏吃薑的說法,也有一定的養生道理。冬季因多吃了一些紅色血肉之品,如果脾胃虛弱,就有可能增加消化系統的負擔。而蘿蔔有運氣助消化的作用,冬季多吃蘿蔔,就有助於脾胃運化血肉有情之品,藏住陽氣。而姜因能將陽氣散發到體表,因此適合在夏天吃。

5.進補膏方分寒熱虛實體質

除了飲食調整,冬令進補,時下最流行滋補膏方。蔣參介紹,膏方是根據人的不同體質、不同臨床表現而確定不同處方,經濃煎後摻入某些輔料而製成的一種稠厚狀半流質或凍狀劑型。中醫認為,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整體,而通過中醫望聞問切,分清寒熱虛實體質而“量身定製”的滋補膏方,可以將平衡人體陰陽與四季氣候的特點有機結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進補膏方,最好在正規中醫指導下服用,以免虛不受補。”蔣參提醒。

6.記“冷麵、溫齒、熱足”六字訣

蔣參說,立冬後養生還應注意“冷麵、溫齒、熱足”六字訣。

冷麵:指用20°左右的冷水洗臉。人體的頭面部是六條陽經匯聚的地方,立冬後用冷水洗臉可以增強人體的抗寒能力和抗疾病能力,促進面部血液循環,幫助心腎收藏精氣,有利於冬季心腎養護。在中醫上,春夏養陽,夏天用熱水洗臉,有助於陽氣散發,而秋冬養陰,用冷水洗臉即可。

溫齒:牙齒是人體的後天之本,如果恆牙缺失就不會再生,所以我們一定要保護好牙齒。而立冬後護齒的辦法就是用35°左右的溫水刷牙漱口。

熱足:足部是三陰三陽交匯的地方,腎的經脈起源於足底,因此,立冬後要注意足部保暖,晚上可以穿襪子睡覺,睡前可以用熱水泡腳。但泡腳時水面要超過穴位足三里,溫度以40°為宜,時間不宜過長,以開始發熱還沒有出汗即可。飯後半小時以內不宜泡腳。

7.慢病人群要“因病施養”

此外,蔣參特別提醒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消化系統疾病等基礎病的人,立冬後要格外注意預防保養。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保暖,行動放緩,以防止腦血管破裂。平日可在一天中天氣較為暖和的時候做適當的鍛鍊,時間不宜過長,並且要注意方式方法,儘量不做彎腰和倒立這樣的動作。可用西紅花0.3克、生山楂 5克、通草1克煎水代茶飲,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意外的發生。

糖尿病患者、末梢血液循環不良的患者,因其皮膚容易出現紅腫、破潰、瘙癢等症狀,且常伴有肢體末端皮膚髮涼、肢端發紺、多汗等症狀,因此,要多加預防,以防引發糖尿病足等其他併發症。

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因三九貼適合中焦虛寒、胃腸功能紊亂、虛寒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因此可在“三九”時節進行穴位貼敷,扶正祛邪,調補陰陽,不僅能鞏固夏日“冬病夏治”敷貼的效果,還能控制疾病的發作,達到冬夏皆治,使患者獲得更理想的療效。

專家提醒

立冬養生有6大禁忌

蔣參指出,立冬後有些事最好別做,這不僅影響養生保健,而且可能威脅生命。

1.忌外出過早。冬季清晨是室外溫度最低的時候,外出易引起感冒,引發心腦血管疾病。老年人應選擇上午10時後到室外。

2.忌日曬過長。要適當曬太陽,以1~2小時為宜。日曬過長,會損傷皮膚,破壞人體

的自然屏障,還可引起視力減退。

3.忌洗浴過長。冬季空氣乾燥寒冷,每天洗澡會讓身體更乾燥,脫皮屑更多。其實,老年人在冬季可以隔日或隔三四日洗澡1次。

4.忌活動過劇。老年人突然做劇烈運動,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等意外,因此要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如慢跑、打太極拳等。

5.忌取暖失度。冬季老年人怕冷,喜歡用熱水袋貼身而臥,這樣可能引起燙傷,所以,儘量不要烤火取暖,尤其是室內烤火,以防空氣不流通而出意外。

6.忌矇頭睡覺。這樣會造成被窩內的氧氣含量減少,二氧化碳等增多,影響人體正常呼吸,甚至造成窒息,或誘發心腦血管疾病。正確睡姿是:右側臥位,低枕頭,頭露出被子外面,雙腿屈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