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鹽池縣:護好綠水青山 收穫生態紅利

“沙邊子”,僅靠毛烏素沙地,這三個字形象地展示了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生態環境:“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吹沙子走,抬腳不見蹤。”

幾十年來,歷屆縣委、政府始終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立縣之本、發展之基,持續推進防沙治沙、造林種草等生態建設,成效顯著。目前,全縣林木保存面積達385萬畝,天然草原面積達830萬畝,200多萬畝沙化土地全部披上綠裝,50畝以上的明沙丘基本消除。林木覆蓋度、植被覆蓋度分別達到31%和70%,年揚沙天氣由10年前的54次降低到現在的9次,實現了沙地披綠、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深秋時節,再次來到沙邊子村,各色木草在雨水的沐浴下,蒼翠欲滴,“沙邊子”早已不見了蹤跡。

“我現在是一名生態護林員,每天騎摩托車巡三、四十公里,主要任務就是防火、禁牧,一年有一萬六七的收入。”沙邊子村村民李佔忠說。

在厚植好綠水青山的同時,鹽池縣因地制宜開展生態扶貧,從種樹到護林,像李佔忠這樣職業發生變化的共有980人,這些人,均由當地的建檔立卡戶組成。

“每人每季度工資是2500元,僅護林增收就有1萬元,自2016年生態護林員項目實施以來,共有1236戶享受此政策。”鹽池縣自然資源局林草中心副主任孫果說。

此外,鹽池縣還大力推進生態效益補償和退耕還林補助。2018年,全縣生態效益補償兌現總計1213餘萬元,涉及農戶20888戶,其中包括建檔立卡戶5338戶,直接為建檔立卡戶每戶帶來收入557.3元;2018年,兌付退耕還林補助36033戶4628.1萬元,其中包括建檔立卡戶8131戶,直接為建檔貧困戶戶均帶來收入1527.85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好了,鹽池縣開始發展林業產業,規劃以麻黃山為核心,輻射種植曹杏、紅梅杏1700畝,打造區域經果林發展示範基地,大力發展檸條等灌木平茬利用產業,培育檸條加工、沙柳節能供熱等新興沙產業,實施檸條機械平茬作業補貼項目,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每戶最少栽種10珠經果林,每株補助60元,樹苗由縣自然資源局提供。目前,已經有了效益,今年有農戶種植的30萬畝經果林,純收入達到了8萬元。”孫果說。

“幾十年前,看著遍地的明沙丘,內心荒涼無助。如今,守著青山,每日巡線,聽風聲,看樹搖,不見沙,日子越過越好,增收不發愁。”李佔忠說。(張潔龍 鄧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