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其实并非无条件投降,而是提出一个强硬条件,最终被美国接受

按照传统的说法,二战的结束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为标志,此后便开启了美国独自占领并改造日本的历史。然而根据真实的历史,日本在投降前,向同盟国提出一个异常强硬的先决条件,并被美国接受后才正式放弃战斗。那么,这个条件是什么?一切,还要从《波茨坦宣言》的发布说起。

德国宣布投降后,日本成为盟国最后的进攻目标,彻底崩溃只是早晚的事情。为了迫使日本尽快宣布投降,同时出于担心苏联对日参战,进而影响其独占日本既定目标的考虑,美国总统杜鲁门与苏、英两国首脑在德国的波茨坦举行会晤,并在当年7月26日联合发表《波茨坦宣言》,要求日本尽快无条件投降。

日本其实并非无条件投降,而是提出一个强硬条件,最终被美国接受

波茨坦会议三巨头

​当时,盟国还在亚洲大陆及太平洋上与日军苦战,虽然胜利在望,但伤亡情况却令人担忧。鉴于日本军队顽强的抵抗意志,为了避免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弹,劝说其顺利地接受投降的局面,美英中三国在宣言中除规定对日本实施占领、惩罚的一般原则外,还给与其有别于德国的“宽厚”条件。

如第九款规定“日本军队在完全解除武装以后,将被允许返其家乡,得有和平及生产生活机会”,第十一款规定“日本将被允许维持其经济所必须及可以偿付货物赔款之工业,但可以使其获得原料,以别于统制原料,日本最后参加国际贸易关系当可准许。”不仅如此,盟国还承诺“上述目的达到及依据日本人民自由表示之意志成立一倾向和平及负责之政府后,同盟国占领军队当撤退”(第十二款)。

日本其实并非无条件投降,而是提出一个强硬条件,最终被美国接受

铃木贯太郎

​《波茨坦宣言》发表后,日本方面为如何回应它陷入激烈的争吵当中,死硬派分子以首相铃木贯太郎为首,主张对宣言置之不理,将战争进行到底。但是,部分军方首脑却主张“维护国体”,在保留天皇制的前提下,向盟国投降。为了顺利地的说服死硬派,军方同时提出一些附加条件,即自行处理战犯、自主解除武装、同盟国军队不对日本实施军事占领等,但即使如此,依然难以令死硬派就范。

就在日本内部陷入激烈争吵当中时,美国为了避免采取大量伤亡的登陆战,以及保证在苏联之前拿下日本本土,同时逼迫日本早做决断,遂在8月6日、9日分别在广岛和长崎投掷了原子弹,并造成大量的平民伤亡。在见证原子弹强大而恐怖的摧毁力后,日本死硬派分子和军方的立场同时软化,放弃诸多附加条件,仅以保存天皇制为谈判条件,以此来接受《波茨坦宣言》。

日本其实并非无条件投降,而是提出一个强硬条件,最终被美国接受

原子弹轰炸日本后形成的蘑菇云

​8月10日,日本政府通过中立国瑞士、瑞典,分别向美、英、中、苏四国发出照会,表示愿意接受《波茨坦宣言》各项条款。与此同时,日本在照会中附上一项“谅解”,要求“上述公告并不包含有损天皇陛下为最高统治者的权利的任何要求”,并且声称“日本政府竭诚希望这一谅解能获保证,并切望迅速对这种保证予以明确表示”。

早在1944年,美国政府便已经着手组织各方面的专家来研究日本,要求他们针对如何处置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的日本战后问题,提交切实可行的研究报告。而包括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等人在内的专家,在向政府提交的报告中,指出保留天皇及利用日本原有行政机构实施占领、推进民主化的极端重要性,并被美国政府所接受。

日本其实并非无条件投降,而是提出一个强硬条件,最终被美国接受

杜鲁门总统

​正因如此,在接到日本的照会后,杜鲁门即刻命国务卿伯恩斯起草了一份答复草稿,并致电英、苏、中三国首脑,征询他们的意见。在答复草稿中,美国建议保留日本天皇,不追究其战争责任,但同时规定“从投降时刻起,日皇和日本政府统治国家的权力即须听从盟国最高统帅之命令,以便采取他认为适宜于执行投降条款的步骤”。如此一来,美国相当于变相承认天皇政府的合法地位,并为将来改造天皇制预留下空间。

美国在得到英、苏、中三国首脑的肯定性答复后,将结果告知日本政府。8月14日,在得到满意地答复后,昭和天皇召开御前会议,向重臣们宣布自己答应投降的决定,并声称“关于国体,敌方也是承认的,我毫无不安之处......如果继续战争,无论国体还是国家的将来都会消失,就是母子都会丢掉。如果现在停战,可以留下将来发展的基础。”

日本其实并非无条件投降,而是提出一个强硬条件,最终被美国接受

日本天皇裕仁宣读投降书

​这次会议结束后,昭和天皇亲自宣读《终战诏书》并进行录音。8月15日,录音通过日本放送协会正式对外广播,由于这是日本天皇的声音首次向日本公众播出,所以史称“玉音放送”。《终战诏书》公布后,日本正式宣布投降,二战由此结束。然而,日本是在获得盟国同意保留天皇的前提下,才宣布投降的,由此可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无条件投降”。

史料来源:《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八一五这一天》、《日本是“无条件投降”吗》 、《日皇裕仁在御前会议上的讲话》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