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之間的關聯與差異

一、 概述

廣義上說,基督教會包括天主教會,東正教會和新教教會;狹義上說,基督教會專指新教教會。基督教誕生以後,不斷向外傳播,雖然遇到猶太當局和羅馬當局的多次迫害,但依然能夠發展壯大,從耶路撒冷起,傳遍猶太全地,乃至整個羅馬帝國,並於3世紀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由於帝國分裂,帝國境內的文化民族差異和教權上追求平等,1054年,基督教發生第一次大分裂,正式分為天主教和東正教。到了1517年,德意志神甫和神學家馬丁·路德發表《95條論綱》,要求廉儉化教會,回到聖經,由此引發宗教改革風暴,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天主教會脫離出去,另立新教。到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的時候,天主教和新教各自在歐洲的勢力範圍大致上確定了下來。新教教會包括很多宗派,有信義會(始於德國),歸正會(始於瑞士),聖公會(始於英國)等許多教派。新教各教派組織上互相獨立,信仰上大同小異。

小議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之間的關聯與差異

二、 共性

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的共性是首要的,他們都共同認可“四個一”,為:

一主:即神,—上帝耶和華,他是宇宙的主宰和造物主,自有永有,自在永在,他是大能、公義和仁慈的,他是三位一體的(聖父·聖子·聖靈)。聖父·聖子·聖靈是三個位格,同為一體,聖子就是耶穌,聖靈則充滿於信徒的身心內,以溝通上帝和人之間的關係。

一經:即聖經。分舊約和新約。舊約啟示給猶太人,強調人作為受造物的不完滿性和罪性以及上帝對人的犯罪的不悅和懲處,用以揭示上帝的大能、權威和公義;新約啟示給全人類,上帝派遣自己(也就是耶穌基督。基督就是"救世主"的意思。猶太教不承認耶穌就是救世主,他們認為救世主——即"彌賽亞"還沒有來)經童貞女瑪利亞無玷受孕道成肉身,下凡人間,經歷苦難,傳揚福音,然後被釘十字架,以自己的苦難和犧牲來救贖人類的罪性、墮落和苦難。死後三天,復活,昇天,並預言自己日後還要再來,對所有的活人和死人進行審判,善人入天堂享永福,惡人下地獄受永罰,此即為"末日大審判"。新約強調福音,也就是愛,博愛,上帝對全人類的愛,以及人作為回應,對上帝的愛和對人的愛。正所謂的愛人如己,榮神益人。耶穌基督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和榜樣。

一信:信三位一體,信原罪,信拯救,信恩典,信審判,信永生。

一洗:承認自己的罪性,接受基督的救贖,領洗為基督的門徒,以基督為力量的源泉和榜樣,愛人如己,榮神益人,實踐福音。

小議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之間的關聯與差異

三、差別

在前述的那些首要的共性的前提之下,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的區別和分歧卻也是顯明的,特別是新教與天主教和東正教之間的差別更大,天主教和東正教雙方的不同倒不是太多。

  • 天主教的主張:
  • 聖經的權威+教會的傳承
  • 信心+行為=得救與永生
  • 信徒的自治+教會的引導。

天主教其實是中國化的一種稱呼。天主教強調普世性,其總部設在羅馬梵蒂岡,稱為梵蒂岡教廷。所以天主教也稱為羅馬公教。其教會組織體系自上而下,集中統一,教皇(即教宗)是全球天主教會的領袖,由樞機主教團選舉產生,除非瀆職或犯有異端罪,任職終身。

天主教的所有神職人員,包括修士和修女,均遵守獨身制度。這一獨身制度確定於公元12世紀,在歷史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可能並不一定適合於所有的神職人員。

由平信徒組成的在俗修會的成員則不受獨身制度的約束。

天主教和東正教在教堂裡舉行的宗教崇拜活動稱為"彌撒",而新教在教堂裡舉行的宗教崇拜活動稱為"禮拜"。

小議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之間的關聯與差異

四、新教

(一)產生

16世紀初,羅馬教庭欲在梵蒂岡建聖彼得大教堂,為了籌集資金,教庭向西歐各國的教會出售贖罪券,並宣稱買贖罪券的信徒的罪才能夠被上帝赦免。此行動和教義在德國受到修士馬丁·路德的置疑,他認為信徒只要相信耶穌,就可蒙神赦罪,因為耶穌已在十字架上擔當信徒們的罪,人們只要向他禱告,認罪,相信他,就可罪得赦免,因信稱義,而不是靠購買贖罪券稱義。教皇得知此事後,下令叫馬丁·路德認罪,並收回己見,遭到馬丁·路德拒絕。教皇開除路德的教籍,路德於是脫離教廷,與他的支持者們(其中有一些德國的諸侯)一起在德國建立了一個獨立於教廷的新的教會,也是新教的第一個教會(即教派或宗派),稱為路德宗(或信義會,因為強調因信稱義)。這一行動史稱“宗教改革”。

  • 馬丁·路德強調以下三點:
  • 1)信徒因信稱義,不因買贖罪券稱義;
  • 2)聖經為教會的最高權威,教皇或教會大公會議(即普世主教會議)都不是教會的最高權威;
  • 3)一般信徒都可以向神禱告,與神溝通,通過禱告,讀聖經領受神的啟示和帶領,通過向神認罪,獲得神的赦免,不需要以神職人員為神和人之間的中介。

後來,加爾文受馬丁·路德的影響,在瑞士從事宗教改革,使瑞士教會脫離教廷統治,建立了歸正會(即加爾文宗)。加爾文創立了長老制的教會組織體制,由一個教會的全體信徒選舉該教會的長老,再由長老選舉或聘請牧師共同管理教會,牧師主要負責宗教事務。再經過地區教會和一國教會的分層選舉,組成地區的教會和一國的教會。加爾文的長老製為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英國國王為了加強王權,也宣佈英國教會脫離教廷而獨立,建立聖公會(即安立甘宗)。實行主教制,由坎特伯雷的大主教管理全英國的聖公會。後來,從以上教會中又出現新的宗教改革,產生了許多新的教派。在英國,這類新的教派多為清教徒,常常受到英國政府和英國聖公會的迫害。清教徒為了逃避迫害,遠渡大西洋,到北美大陸謀生。英國政府在北美設立了殖民政府,對殖民地人民徵收大量苛捐雜稅,引發殖民地人民的獨立戰爭,最終以殖民地人民取得戰爭勝利而告終,美國由此誕生。

小議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之間的關聯與差異

(二)新教的主張:

唯獨聖經,堅持聖經本身的絕對權威,不贊成以教會來主導對聖經的解釋,而應主要由個人憑藉自己的信心和良心還有聖靈的感動來理解。

唯獨恩典,認為既然耶穌基督是神—人之間的救贖中保,那麼神人間的溝通和交流就不需要教會發揮太多的中介作用。

唯獨信心,強調首要的是對上帝的信從,反對單憑行為或主要憑行為得救。

各教會團體一般比較獨立化,較為自由,但也容易造成新的分化。實際上,新教也的確不是一個統一的教派,而是分化的數十個教派的總稱。其中,路德派、加爾文派、聖公會是三大全球性的主流教派,這三大主流教派內部也有不少不同的派別,並非鐵板一塊。

新教的特點為:一是新教的所有教牧人員都可以結婚。二是新教教堂裡立的十字架上沒有耶穌基督被釘的受苦難的像。三是新教徒祈禱時也不在胸前劃十字。四是新教教堂內外的裝飾是最簡潔、最樸素的,雕塑和壁畫一般都沒有。(注:聖公會除外。聖公會在很多方面都是接近天主教的,特別是其中的上層教派——"高教會派")。五是新教各派都沒有修道院和修會制度(注:聖公會高教會派除外,聖公會高教會派是在上個世紀恢復修道院和修會制度的)。 六是新教的一般教牧人員稱為牧師或長老,而不象天主教和東正教那樣稱為神甫(非正式地可稱為神父)。

在中國,新教更正式的名稱應為"耶穌教"。但是部分華人新教人士一直堅持把基督教等同於新教,結果社會上好象也就慢慢地真的以為基督教就是新教,新教就是基督教了。其實,這在國際上是不成立的。部分華人新教人士這麼堅持,無非是認為只有新教才是真正代表了基督教的正確信仰,另外,也有藉此與天主教競爭,爭取更多的信徒的意圖。

小議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之間的關聯與差異

五、東正教

東正教強調正統性,所以也稱為正教。他與天主教的差別主要是以下方面 :

保守性:堅守古教義和古禮儀,基本不做什麼調整。

封閉性:不太強調傳教工作,對與天主教和新教開展交流和對話也不大熱心。

依附性:歷史上一直強烈的依附於世俗政權,受其嚴格的控制,不象天主教那樣一直政教分離和教俗二元結構。

分散性:一直沒有統一的全球性的教會首腦機構。名義上君士坦丁堡(即今伊斯坦布爾)大牧首處於首席地位,但實際上莫斯科大牧首、耶路撒冷大牧首、安提阿大牧首、亞力山大里亞大牧首並不受其節制,而且這些大牧首對非本國的正教會轄區的影響也很有限。

神秘性:強調通過禱告時的沉思默想來達到與上帝的直接交通,很注重這種個體性的和不可重複性的信仰體驗。

主教以下的神職人員可以結婚(修士和修女除外)。但是,有了家室的那些基層神職人員,比如神甫,就沒有機會再升遷到主教及以上職位了。

東正教不象天主教,東正教的教堂內外都沒有雕塑,但教堂裡有大量反映宗教性內容的壁畫。東正教的教堂內外都沒有雕塑,這是公元8——9世紀拜佔廷境內"聖像破壞運動"的結果。

不過,東正教的教堂裡的其他裝飾物還是比天主教教堂豐富,而且宗教儀式也更盛大和繁複。

東正教的教堂裡一般都沒有坐椅,教友們要站著參加宗教活動。這與天主教和新教教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東正教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遠遠小於天主教和新教。

小議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之間的關聯與差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