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王岳飞的岳家拳源流考证

鄂王岳飞的岳家拳源流考证

鄂王岳飞的岳家拳源流考证


岳家拳是我国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所创,并由其四子岳震、五子岳霆及其部将、士兵传于湖北的鄂州、黄梅、广济、蕲春,乃至鄂东南广大地区。八百多年来,她象一颗璀灿的明珠,使我国武林生辉,深受群众喜爱。

为了说明岳家拳的源流,首先必须考证清楚岳飞到黄梅,岳震、岳霆定居黄梅的情况。然后再介绍岳家拳的流传情况。现就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简要介绍。

一、据《宋史》记载,岳飞曾两次到过黄梅。第一次是在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因李成“疆据江淮、湖湘十余州,连兵数万,有席捲东南意”引起朝廷高度不安。宋高宗遂命张俊为江淮路招讨使,“张俊请岳飞同讨李成”《宋史,岳飞传》(11379页),“岳飞请自为先锋”(《续资治通鉴》2881页)·在收复筠州、江州(江西高安、九江)后,“成势迫,绝江而遁……俊引兵渡江至黄梅县,亲与成战”,(《宋史·张俊传》11472页)。李成及其部将马进由于在楼子庄被岳飞打败,才跑到黄梅、蕲春(古为蕲州)交界的“石幢坡”依山设防,与张、岳决战。“俊亲冒矢石,帅众攻险,贼众数万俱溃,马进为追兵所杀,成北走降刘豫”。还从《宋史·岳飞传》关于岳飞“大破成军,追斩马进”和《续资治通鉴》(2889页),关于“俊引兵渡江,至黄梅县”,“率众攻险,贼徒奔溃,进为追兵所杀”。这都说明这次平定江淮,其决战是在黄梅、蕲春两县进行的。岳飞不但参加决战,而且在决战中追杀了马进,这是岳飞第一次到黄梅的情形。

岳飞第二次到黄梅是在十年之后,即绍兴十一年春(公元1141年),也就是岳飞被十二道金牌班师南下后,金兀术乘机渡过淮河,攻陷合肥、含山、历阳,前锋临近长江的危急情况下,宋高宗要他驰援淮西而来的。岳飞在向宋高宗的一道奏请中写道:“欲乞亲至蕲、黄,以议攻却。”(《宋史·岳飞传》11391页),这次岳飞向宋高宗请求在黄梅、蕲春,研究决定抗金的作战部署,并挥师出征,说明岳震留守黄梅的重要性。后来岳震兄弟之所以能陷居黄梅,除了岳飞的声望外,更重要的是岳震十载驻防,深得民心的结果。

二、岳震、岳霆是定居黄梅的。据《岳民宗谱》记载,岳震是岳飞第一次到黄梅而留下的。岳霆是岳飞遇难后投奔岳震而同时隐居的。在《岳氏宗谱》的《实录》部分,有一篇《忠武王五侯行略》上记载:

“四震侯(岳震)先年随父王征讨李成、张用等,娄师驻兵黄梅县,诏进屯洪州后,人心惧,留震弹压黄梅。闻家难,遁迹考田之杨梅岑(今黄梅大河区聂家湾,蕲春、黄梅、广济三县交界处)。桧(秦桧)恨未释,改岳州为纯州,故违岳从封姓鄂,聚大河民间。弟霆往依焉。”

从这个记载说明岳震、岳霆,留居黄梅是实。在黄梅县志中也有同样记载:

“梅邑祀宋岳武穆王久矣。……因破李成兵于黄梅,进师洪州(南昌),四子震留屯梅(黄梅)境。后难作,五子霆以王遇害来奔,讳姓为鄂,卜居大河之滨。”

这进一步说明岳震兄弟居住黄梅的原因。在县志的《职官》武职部分中,还记有“戚方,岳震”二人名字。在杨梅岭还留岳震、岳霆墓。因此,岳震、岳霆定居黄梅,这是肯定的。

岳飞遇难后,岳震、岳霆隐居黄梅县杨梅岭有二十一年(1141—1163)。宋孝宗给岳飞平反昭雪后,禄其子孙,恤其家族,封岳震为朝散大夫,提举江南车路茶盐公事,复赠缉忠侯。岳震死,“谕葬黄梅县西山杨梅岭,与震合墓(见《岳氏宗谱》实录)。

岳飞平反昭雪后,朝庭虽封岳震、岳霆官职,只不过是抚慰而已。岳氏兄弟出于对父亲被害的气愤,隐居山林,挂个闲职而已。但在平反后,岳家总算恢复名誉,扬眉吐气了。据在杨梅岭实地考察,岳家的居宅、花园遗址尚存,当年教拳习武,操练兵马的养马岭,伏马槽也历历在目。杨梅岭附近的岳东岳西湾(总称岳窑),百姓均系岳家后裔。据《岳氏宗谱记载:岳家“子孙蕃衍,有祖居杨树镇者,有迁居仃前山南考田金林等镇者(均在黄梅),又有迁居济邑(广济)太东乡六石里坂并卢家河及浔阳(江西)等处者,虽户口散居,要皆发迹于大河滨也”。据调查,在黄梅的岳家后裔,已至二十七或二十八代了。黄梅小池的青年岳家拳师岳进就是岳飞的二十七代孙。

三、岳家拳的流传。从上述的史实中,可以看出,黄梅是南宋时期的战略要地。西控江汉,南扼洪州,东置江淮,北抗伪齐。岳震留守正是出于这个战略需发。当时,岳震年龄虽小(十岁左右),但慑于岳家军威,谁也不敢轻犯。《宋史》载,就在江淮平定后,范汝为攻陷邵武,江西安抚史李回向岳飞请兵,以保建昌军及抚州。岳飞知道后,只遣人以“岳”字旗插在城门,范军望见,相戒勿犯。仅一而岳家旗可使敌军勿犯,可见留岳震于黄梅,实乃战略需要,这是一。其二,岳震留守黄梅,屯兵修武,随时准备北伐抗金。事实上,在岳震留守黄梅十年之后,岳飞遇难前的十个月,为了驰援淮西,抗击金兵,岳飞要在岳震这里“以议攻却”,说明岳震在鄂东驻有重兵,随时可以调用。

就在岳震留守黄梅的十年内,岳家拳在黄梅、蕲春、广济传授是肯定的。兼之;岳家军是“仁义之师”,纪律严明,深受群众爱戴。同时训练乡勇也是抗金需要。因此,乡民学拳者当不在少数。特别是岳家定居黄梅后,随时都想为岳飞申冤。即使昭雪后,据当地群众相传,岳家操练兵马,无日不想复仇。直到百年宋朝灭亡后才算罢休。广济岳吉吉(岳震后裔)岳家拳世代相传。在清朝还出一个叫岳立三的武举,一个叫岳益斋的“去骑尉”。我们在岳家定居的杨梅岭附近调查发现,该湾群众练岳家拳已有十二多代,一直祖传,从未请过外地师傅。这些都是岳家拳的嫡传,以至现在。在鄂东地区这是岳家拳的发源地。

岳家拳的流传,最为突出的是蕲春、黄梅、广济三县交界的地方,也就是当年岳家定居的杨梅岭所在地。这里正是大别山南麓,层峦重叠,山清水秀。从调查看,周围百里岳家拳广泛活动,而县名师辈出,终身为业。后逐渐南移,向江南流传至黄石、大治、阳新、鄂城及九江等地。其中黄梅的聂虎记、李金海、赵正球、蔡正旺;广济的代茂焰、杨云德、王贤玉、蕲春的姜芍花(女)、胡怀楚、占绍裘等都是近代和现代的老拳师。蕲春姜芍花夫妇教拳五十多年,至今还保留有勾镰枪等岳家特有的套路。还有岳中州(岳飞18孙)、岳万盛(17代孙)在鄂东南等县授拳,其中老拳师王国祥,邵南雨就是他们的高徒。岳家拳流传广泛,除了人们敬仰、怀念民族英雄岳飞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健身强体,延年益寿。尽管金元时期严禁习武,但岳家拳仍能流传民间,以至千年而不朽。

岳家拳仍保持着古朴刚劲的风格。但至明末清初,有的在逐渐演变。发展成为“意拳”、“心意六合拳”、“形意拳”、“岳氏散手”、“岳氏连拳”、“岳王拳”、“虎拳”等。亦有根据岳家拳的分支,考其源流都是岳家拳一脉相承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