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盛壽:加強基層醫療服務 把好心血管病的第一道防控關口

“心血管病是一種生活方式病,可通過提高健康意識來改變。”日前召開的2019年中國心臟大會上,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胡盛壽指出,要把心血管病的防治主場由醫院轉向社區,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提升全民健康素養,把好心血管病的第一道防控關口。

樹立健康意識 做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胡盛壽介紹,近三四十年間,由高血壓導致的腦卒中和心肌梗死得到有效遏制,心血管病死亡率逐步下降,但是發病率仍在持續增長,甚至有可能呈爆發式增長。

胡盛壽認為,導致心血管病發病趨勢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不良的生活方式,人們攝入過多的“三高”食品(包括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和高鹽),運動較少,抽菸酗酒等;二是遺傳因素;三是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高血壓、腦卒中、冠心病等心血管病患病率不斷增加。

為此,胡盛壽呼籲,一方面將治病為中心轉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每個人樹立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意識;另一方面控制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險因素的發生,做到“及時發現、規範治療、有效控制”。

樹立基層防火牆 利用大數據賦能基層診療

“在全國範圍內,人們對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的情況令人堪憂。比如高血壓,目前全國的平均知曉率和治療率僅有40%,總體控制率不到10%。”胡盛壽說,如果高血壓等導致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沒有得到控制,將很可能加大動脈硬化發生率,從而導致腦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的發生。胡盛壽表示,“在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中,基層醫療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胡盛壽認為,“互聯網+”智慧醫療是未來提升我國基層衛生服務能力的新途徑,也是實現基層防控心血管病及其它慢性病的科學途徑。胡盛壽說,“目前我們正在積極嘗試,在綜合性醫院與社區醫院之間建立信息互聯互通平臺,開展線上線下聯動培訓,制定相應疾病防控指南。同時研製基於大數據開發的智能工具,利用輔助診斷工具提升基層醫生的診斷準確率和處方精準度。”

第三代“中國心”解決核心問題

近日,一位52歲的終末期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在北京植入一顆全磁懸浮人工心臟,這顆人工心臟由胡盛壽帶領團隊研發製造,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被業內稱為第三代“中國心”。

胡盛壽介紹,“第三代人工心臟採用全磁懸浮離心泵,定子和轉子之間沒有支撐軸,因此摩擦力減小,大大降低血栓形成的發生率,減少血液破壞。”這顆“中國心”重量不到180克,厚度僅有26毫米,電纜直徑僅3.4毫米,卻在實際應用中克服了人工心臟研製中面臨的核心問題。

據統計,我國心衰患者約1000萬人,而由於心臟供體不足,每年心臟移植手術量僅約400例,人工心臟已成為國際指南推薦的心衰標準化治療方式。

胡盛壽表示,“臨床試驗結果顯示,第三代‘中國心’可有效治療終末期危重心臟衰竭患者,手術後,患者可迴歸正常社會崗位。”

特朗普證實美國正在升級核武器!詳細現場視頻,盡在“中國網”抖音(78787445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