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麻醉前的心理干預非常重要

麻醉前的心理干預非常重要

1

麻醉前伴隨的心理問題

症狀由輕到重:

1. 擔心:面臨手術和麻醉,患者會出現不安,擔心麻醉的不安全,擔心手術會損害今後的健康,害怕危及生命等。術前患者處於心理低潮階段,麻醉醫生任何不恰當的語言和行為,都會對患者產生不良影響。所以,麻醉醫生應和藹可親,體現人文關懷,不僅醫治病人的身體疾病,而且消除病人的心理障礙,只有這樣,才能減少醫患矛盾和醫療糾紛。

2. 焦慮、恐懼:術前焦慮和恐懼是患者的一個突出心理問題,主要原因是對麻醉產生恐懼,害怕疼痛,過度敏感,噁心嘔吐等。焦慮發生時的生理變化主要是通過人體內自主神經系中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拮抗作用所導致。交感神經緊張時,產生不快樂的感覺,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跳加快,消化器官運動減弱,血糖分泌增加,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因此過度的焦慮恐懼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有潛在的危險。

3. 不耐煩和煩躁:少數患者尤其是性格疑慮或易激動者,情緒波動較大。麻醉醫生耐心的解釋、關心、安慰和鼓勵,對煩躁型患者非常重要。如酌情將手術目的,麻醉方式,手術部位,以及麻醉或手術中可能出現的不適等情況,用恰當的語言向患者具體的說明。針對患者存在的顧慮和疑問,儘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通過良好的溝通消除顧慮和疑問,取得患者的信任。

麻醉前的心理干预非常重要

2

麻醉前的心理干預措施

1. 充分的評估和溝通:多數患者家屬在得知患者需進行手術後,心理難免出現緊張,害怕等情緒,因此主治醫師需耐心疏導患者家屬,向其介紹手術安全措施,務必減輕患者家屬不安感,在對患者家屬進行心理疏導後需發動患者家屬,使其安慰,鼓勵患者,而且主治醫師也需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以減輕或消除患者不安情緒,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 溫和而堅定的語調:麻醉醫生術前認真的訪視和檢查,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麻醉方法,對降低焦慮的效果可遠比應用安定類藥者為佳。安慰,鼓勵患者,使其在麻醉時放鬆身體和心情。

3. 細緻而個體化的解釋:針對不同患者身體狀況進行評估,並進行有效的溝通,交代麻醉的風險和術後注意事項。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後,麻醉醫生應告知患者麻醉開始了:“不要緊張,深呼吸,推藥時手背稍微有些痛,有我來全程陪伴等等。”事實證明提前給予簡單的一句話告知,可以有助於患者麻醉誘導過程更加平穩。

4. 藉助科普宣教:當患者與醫生的知識不對等,且相差懸殊時,很難在短時間內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因此,藉助於麻醉科普資料,文章、視頻、圖片等多種媒體的宣傳,使得患者提前得到了麻醉相關知識的普及,有助於理解麻醉醫生的話,容易產生認同感。

麻醉前的心理干预非常重要

3

心理干預的意義

1. 穩定生命體徵: 手術為常用治療疾病手段,而且手術前一般均需對患者進行麻醉,以減輕患者手術中痛苦。但是手術和麻醉對於患者來說也是應激源,可導致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產生應激反應,從而導致患者術中各項生命體徵產生波動,如導致血壓上升,心率加快等,而且若不進行及時控制,將影響手術進程,嚴重時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在手術及麻醉前需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以提高患者對手術,麻醉認知力,減輕患者對手術,麻醉的恐慌。有文獻表明心理干預後的患者手術過程中血壓和心率波動幅度較未給予心理干預的患者低。

2. 減少麻醉藥的用量:通過講解麻醉誘導和甦醒的相關內容,使患者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在氣管插管進行全身麻醉後,咽喉部會出現輕度疼痛、異物感或吞嚥不適。提前讓患者有心理準備,可提高配合度,有助於穩定情緒,手術後所產生的疼痛也能有所緩解,對氣管導管的耐受性也會提高,能主動配合拔管,有效減輕圍手術期產生的應激反應,提高認知能力,減少甦醒期不必要的鎮靜藥物。

3. 減少麻醉後的不良反應:雖然手術為治療疾病有效手段,麻醉也可顯著減輕患者術中疼痛感,但另一方面手術和麻醉對於患者均為應激源。當患者得知需進行手術時,心理難免出現焦躁不安,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而且這些不良情緒也可降低患者免疫力,導致患者生理和心理均遭到巨大影響。因此,麻醉前良好的溝通,使得患者信任麻醉醫生,可有效地避免術後的應激性反應,以及煩躁、懷疑、不滿等情緒。

4. 有助於提高患者的滿意度:麻醉醫生術前訪視,向患者及其家屬常規介紹手術方法,麻醉方法,麻醉的風險,術後的注意事項等必要內容。通過準確,通俗,耐心地回答患者及家屬所提問題,確保他們在最大程度上對手術及麻醉有所瞭解,這樣即建立了良好的醫患關係,也避免了相關矛盾。

麻醉前的心理干预非常重要

溫馨提示:本平臺已開通文章搜索功能,可關注後發送關鍵詞體驗。

歡迎您在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