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界的“愛爾眼科 曾經無人問津 如今一飛沖天

檢測界的“愛爾眼科 曾經無人問津 如今一飛沖天

檢測界的“愛爾眼科 曾經無人問津 如今一飛沖天

滬深兩市,共計股票三千多隻。有的是明星,名利聚焦,有的是平民,無人問津。

無人問津的話,股價上不去,下不來,僵著不動,十分尷尬!

人們熟知大數據、區塊鏈,侃侃而談中國芯,智能造。

檢測行業呢?沒什麼熱度。但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衣服、食物、傢俱、手機、包包等等,都會在到達我們手上之前,經歷一道檢驗。

如果是第三方檢驗,那就繞不開檢驗機構。

那麼多商品、服務需要檢測,人們越來越關注產品質量,市場有多大?可想而知。

同花順上顯示,目前滬深兩市共有檢測認證概念股9只。大恆科技、聚光科技、樂普醫療、華測檢測、思創醫惠、天瑞儀器、壘知集團、贊宇科技、東華測試。

有意思的是,其中有8只,股價不是跌了,就是僵著不動。

唯有一隻例外,在長期橫盤後,股價一飛沖天。

檢測界的“愛爾眼科 曾經無人問津 如今一飛沖天

這個股票就是華測檢測。2018年開始突然大漲,今年股價翻了1倍多,市值200多億,市盈率(TTM)49.22。

是什麼原因讓它兩年漲了這麼多?

檢測界的“愛爾眼科 曾經無人問津 如今一飛沖天

同一天“出生” 檢測界的“愛爾眼科”?

華測檢測,2009年10月30日在深交所上市。

巧合的是,愛爾眼科,也是2009年10月30日在深交所上市!

兩家公司,有著許多相似之處。

一家做產品的檢測,一家做眼睛的檢測。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到今天,華測檢測市值200億多,愛爾眼科已經是一家1200多億市值的上市公司。

隔行如隔山,按理來說,不一樣的行業,應該有不一樣的發展路徑。仔細看看,兩家公司竟然有許多的相似之處:通過資本運作,大量併購。

愛爾眼科,2014年開始走上併購擴張之路,業績走上了“高速公路”,每年的收入增幅都在20%以上。2019年半年報顯示,子公司數達到160多家。2019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77.32億。

華測檢測,上市以來採取併購擴張策略,業績同樣走上了“高速公路”,每年的收入增幅基本也維持在20%以上。2019年半年報顯示,子公司數量達到90多家。2019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22.03億。

檢測界的“愛爾眼科 曾經無人問津 如今一飛沖天

檢測界的“愛爾眼科 曾經無人問津 如今一飛沖天

從上市前三年到2019年前三季度,兩家公司的營業收入增長態勢幾乎一模一樣。

我不說,你知道上面兩張圖,誰是華測檢測,誰是愛爾眼科嗎?

愛爾眼科,在全國範圍內收購醫院,在業務拓展上是相對容易的,因為不會有太多的技術壁壘。設立一家新的醫院,把經驗帶過去,把技術帶過去,把人才帶過去,這樣的套路可以在全國各個地方進行復制。

華測檢測不行。作為檢測機構,下游的客戶太分散,要檢測的東西實在是太碎片了。檢測手機零部件和檢測一個女士包包使用的技術不一樣,使用的設備不一樣。存在較大的技術壁壘。絕非是簡單的複製粘貼就可以解決。通過併購,直接購買人家的實驗室,購買人家的經驗,比自己慢慢摸索要來的容易多了。

檢測界的“愛爾眼科 曾經無人問津 如今一飛沖天

併購擴張備受爭議 資本遊戲人間

併購擴張,這個套路是備受爭議的。痛點太明顯。

擴張太快,容易被坑,被騙;子公司數量太多,太散,太亂。程序複雜,容易出問題。

併購帶來的高商譽,一旦在未來減值,則會衝擊利潤。這裡面堆起高泡沫,能一下子把一個公司拖垮,墜入深淵,多方問責。

2019年前三季度愛爾眼科的賬面商譽有24.42億,華測檢測賬面商譽1.76億。

華測檢測的併購之路,似乎要一條道走到黑。

每年年報披露季,就會有一大堆公司商譽爆雷,隨後業績變臉,官司不斷,股價接連跌停。數十億市值可能一日之間蒸發。

但是業績增長談何容易,資本遊戲卻能遊戲人間,較短時間,財富幾何升值!

這種併購戰略,國際上的大公司,幾十年前就玩的風生水起。

檢測界的“愛爾眼科 曾經無人問津 如今一飛沖天

查看相關資料,國際上的檢測巨頭SGS,1878年成立於法國,最初業務為檢驗到達魯昂的船運穀物。受益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工業器物和貨物生產蓬勃發展,SGS開始全球化擴張。通過收購各地的檢測實驗室,SGS的業務範圍還擴大到了農產品、礦物、消費品、石油石化等9個主要業務領域。2018年,SGS全年營收67億瑞士法郎。

華測檢測照貓畫虎,通過大量的併購,切入新的檢測領域,也達到了一定效果。據2018年年報顯示,其業務已經完成四大領域的佈局:生命科學、貿易保障、消費品測試和工業品測試。

併購這麼多,踩坑也是有的。2016年併購的華安檢測,最終業績未達標,2016年商譽減值衝減公司利潤高達4825.80萬元。2017年,華測檢測對持股51%的子公司華測瑞歐失去控制權。華測檢測與華測瑞歐來來回回打官司,最後不了了之,損失了幾百萬。

併購只是開始,不單單是把它們加進報表那麼簡單,怎麼整合,怎麼管理,怎麼防止失控?把它們融為一個有機整體,很多上市公司並不擅長。

檢測界的“愛爾眼科 曾經無人問津 如今一飛沖天

壁壘太強 併購建起護城河?

國內檢測行業,分為國有的、外資的、民營的。國有的,有壟斷屬性,拿走一半市場份額,外資的,在國際上品牌響亮,又拿走了超過30%的市場份額。剩下的才是民營的。

這個行業,太零碎了,機構數量排全球第一,但是良莠不齊,技術水平,參差不齊,質量不高,難成規模。

檢測界的“愛爾眼科 曾經無人問津 如今一飛沖天

基於行業技術壁壘原因,併購或許是一個有效的,整合行業資源,快速建立護城河的辦法?

就好比那麼多早餐店,哪家早餐店靠著賣早點,一下子拼得過第二個麥當勞,肯德基?服務質量就在那。

檢測行業中的護城河,是檢測的資質。牌照越多,實力越強。

民營企業缺資本,

缺技術,缺實力,缺權威。怎麼和大佬一起玩?

國有上市企業裡,國檢集團是專門做檢測檢驗的,質量高,水平高。

含著金湯匙出身,控股股東是中國建材總院,檢測業務集中度高,只打一箇中心,就是建築材料檢測。

拿到的牌照,幾乎涵蓋所有建築材料及構配件和建築裝飾裝修材料、建設工程質量的檢測領域。國家級的就有11個。

檢測界的“愛爾眼科 曾經無人問津 如今一飛沖天

華測檢測相對較弱。2018年報中提到的,目前獲得的資質有“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認可及計量認證CMA資質,取得CQC中國質量認證中心授權”。

2011年,國檢集團營業收入3.17億,華測檢測5.01億,差的不是太多。

2018年,國檢集團營業收入6.96億,華測檢測26.81億。前者翻了一倍,後者翻了5倍。

這個擴張速度真的有點快。術業有專攻,相比下國檢集團就像一個老實人,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裡精耕細作。

別光看這個。扣掉雜七雜八的費用後,華測檢測賺的錢好像也沒比國檢集團高多少。不信來對比一下數據。

檢測界的“愛爾眼科 曾經無人問津 如今一飛沖天

其實兩家毛利率差不多的。造成這種差距的兩個原因有:一是從2014年之後,因為商譽減值,華測檢測每年都會有幾百萬到一千萬左右的損失,把利潤削掉了。二是因為華測檢測的銷售、研發支出耗費較多,也削掉了不少利潤。

側面思考一下這兩種選擇,國檢集團專注某一領域深耕,華測檢測力圖佈局廣泛,還要進軍海外。後者野心大,風險也大。大家傾向於哪一種戰略?

檢測界的“愛爾眼科 曾經無人問津 如今一飛沖天

藝高人膽大 現金收購需留心

一下子花了幾十億買一家公司,要是玩砸了,上市公司整個都可能被拖垮。幾百萬,幾千萬的併購,似乎不痛不癢。

擴張一時爽,業績承諾躲不了。2016年以現金1173萬購買尚維測試,連著三年虧損近400萬,沒有完成業績承諾。最後人家只賠了三百多萬。這個數字其實不起眼。但是也應該關注,今年年報出來後會不會繼續虧損,原因是什麼。有沒有剝離出去的打算。因為像這樣規模的子公司數量不少。以後可能還會有。

2009年,母公司單體淨利潤7622.58萬元,是總利潤的110.95%,2018年母公司單體淨利潤只有2557.8萬元,佔總淨利潤比重下降到9.47%!

檢測界的“愛爾眼科 曾經無人問津 如今一飛沖天

這說明,子公司數量暴增,佔到了公司利潤的大頭!母公司的盈利水平似乎更加弱化了。

我們對這種併購,以理解的角度去看,不能要求每次都是成功的。大原則是不能坑投資者。

從2015年持續到今年,華測檢測每年的經營性淨現金流保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還是比較安全的。

所以投資者需要重點關注,這些併購交易過程是否有問題。特別是大額現金收購的,有沒有業績承諾,承諾有沒有完成。

Choice數據顯示,今年6月30日,華測檢測被212家基金持倉!佔流通股29.6%;9月30日,被59家基金持倉,佔流通股17.15%。

隨著食品安全,環境安全問題突發,對產品、服務的檢測需求一定是越來越多的。

依靠著一步一步的併購,華測檢測建立起自己的護城河,華測檢測有望成為檢測行業的“現金奶牛”,擁有對峙外資檢測企業的能力。

接下來,頭部企業的競爭將會更加的激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