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帆:國有企業要從管資產變成管資本

“國有企業的管理要從管資產轉變為管資本為主;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建立權責明確、產權清晰、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放大國有資本的影響力,吸引民資、外資等社會資源參與國資改革。”雖然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早已為國有資產管理及國有企業改革在頂層設計方面定好基調,但時至今日,國有資本的發展和混合所有制的推進仍然在探索之中。

近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在2019世界併購大會上表示,國有企業要扭轉觀念,從管資產變成管資本。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動國有企業發展成為兩大類型,一類是資本運營公司,另一類是資本投資集團。資本運營公司只有資本、沒有債務,總資產等於總資本,有多少資本做多少業務。並且,資本運營公司只做投資、不做管理,不參與所投企業的具體經營,只根據財務指標決定去留。例如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管理3000多億新元,投資領域遍佈全球,但工作人員只有800餘人。

資本投資公司則是產業類國資控股公司或者傘形投資公司。該公司如果有1萬億股權,可能形成2萬~3萬億總資產。產業類公司至少分成三級——集團級專門從事投資決策、管理資本;公司級主要負責技術開發、市場開拓;工廠生產級負責全面的質量管理、安全管理、勞動人事管理等。因此往往規模龐大,如中石油、中石化、美國通用電氣等。類似的,傘形投資公司旗下可能涵蓋多個行業,但也以三級方式運作。

“目前我們的一個大問題是‘亂生小孩’,導致資本投資公司除了三級之外,還出現了四五六七級,子公司層層疊疊,每一級都有資本運作和投資決策的權力。但真正的資本投資集團,哪怕是再小的投資決策都只能在集團級進行。這就導致我們的國有資產流失出血點多,虧損時都綁在集團體系裡抽血,盈利的時候集團分不到紅利。”黃奇帆表示。

國有企業資本來源方面,黃奇帆認為,我們要形成一筆與GDP規模大致相當,即約100萬億的長期資金,這樣股市、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資金來源有三部分,其一是社保基金,其二是商業保險中的壽險,其三是企業年金。但企業年金出臺十餘年,規模僅1.1萬億,壽險中能用於投資的比例也不高。反觀美國,企業年金約10萬億美元,養老保險約9萬億美元,與美國的GDP總規模20萬億美元大體相當。這主要得益於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推行的年金和商業保險稅收優惠政策,此舉扭轉了美股散戶化的局面,也為長期資本積累奠定了基礎。

“在改革的大環境下,必須把所有事情考慮周到,這樣國資重組才能真正推開,否則都是紙上談兵。”黃奇帆說。

黃奇帆總結認為,國有企業進行資本運作的目標無非有5種。第一是為了轉制,如轉為上市公司;第二是為了擺脫困境,如破產重整也是其中一種;第三是通過併購實現超常規發展;第四是當時代或政策變化的時候,在新格局中通過併購形成新的資源掌控力;第五是資源優化配置,讓1+1大於2。

在國有資產併購重組過程中,黃奇帆建議,首先要通過國有集團的資本運作把上述多餘的層級取消掉,消滅層層疊疊子子孫孫的“出血點”。其次,要退出產能過剩行業,警惕負債率畸高的企業,讓資本向優秀企業家集中,資金向優秀行業產品集中,資產向優秀企業集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